11《儿歌变画》
教材分析:
儿歌是民间艺术家留给孩子的一份很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童画则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孩子们阅读儿歌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因此,让学生学儿歌,画童画,将童画儿歌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儿歌的历史及特点,儿歌和童画相通之处。
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儿歌创作童画作品。
3、体会童画、儿歌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加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能用各种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儿歌配上合适的童画。
2.创作的童画既符合儿歌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大家的童年时光中,一定有那么几首儿歌让大家印象深刻,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幅图片,请大家猜一下,这是那首儿歌?生:拔萝卜!
师:同学们反应太快了,那我们一起来唱其中的一小段吧!师生:哼唱《拔萝卜》儿歌。
师: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终于,萝卜,拔出来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11课,《儿歌变画》!(出示课题)看图片猜儿歌欢唱儿歌激趣的同时在上课的开始就调动学生观察和思考。
讲授新课
师:课下,老师请大家收集了喜欢的儿歌,下面,有谁来分享一下?你可以唱出来,也可以背出来,也可以读出来。生:分享收集的儿歌。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首儿歌,我们边读边想一下,你的画面是怎样的?第一首,《咏鹅》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描绘一下你的画面。生:我画面有三只大白鹅,有一只在前面有两只在后面,鹅在水面上游来游去。(其实,这个环节中教师就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边说边引导学生,主体物、装饰、背景、合适的位置写上儿歌。)
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其中的一只大白鹅画的大一些,我们成为是主体物;我们还可以在水中画上一些小鱼小荷花来进行装饰;我们还可以给它加上漂亮的背景!还可以在合适的位置写上儿歌。按照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第二首第三首儿歌的画面,并从中引导学生们借鉴这三幅作品中的构图、彩色、想象力的闪光点。
师:老师今天也想给大家露一手,给大家表演一段情景剧吧!老师带来了一首儿歌,是我小时候非常熟悉又喜欢的,《小老鼠上灯台》,那我们来看一下创作步骤!1、选儿歌;2、构思;3、构图;那同学们唱儿歌,老师来表演吧!表演省略师:老师还带来了其他的美术作品,老师用儿童画的形式带来的作品,用剪纸的形式变现的《小老鼠上灯台》,除此之外,我还带来了《我爱我家》,线描作品说一说,唱一唱大胆想象,根据儿歌变出画面学生们仔细观察教师作品。
欣赏学生作品让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加深对儿歌的理解,为后面的创作做准备。1、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明确的思路,为接下来的作业做铺垫。2、进一步激发学生创作欲望。范《吹泡泡》。同学们,看了老师的这么多的作品,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同龄人的作品吧,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讨论,你最喜欢哪首作品,为什么?
作业内容作业要求1.把自己喜欢的儿歌变成画;2.构图合理,画面主体突出,画面完整,色彩和谐。明确作业内容和要求。提出明确的作业内容和要求。学生实践17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辅导要点:1、大胆制作,敢于尝试各种方法。(辅导学困生)2、突出主体物,使画面有主次、清晰。(辅导学优生)3、在制作过程中针对大部分学生出现的问题,教给学生正确的解决方法。(集体辅导)按要求实践。分层辅导、发挥辅导实效。尽量保障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看到成果,体会创作的乐趣。(三)作业展评
组织学生展示和评价作品。评价方式:自评、互评结合,根据评价要点评价作品。师评补充:点评作品优点,提出改进建议。 1.主体是否突出?构图是否合理? 2.色彩是否和谐?展示和评价部分本节课作业。评价要点:1、是否综合运用了所学方法。2、画面构图是否饱满、图案是否清晰。给学生展示作业、互相交流的空间。挖掘优点,促进提高,激发和延续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拓展
师:我们不仅可以把儿歌变成画,我们还可以把日记还有作文配上画!期待你们的好作品!学生欢唱儿歌结束本节课拓宽思维,让学生们进一步进行创作。
(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