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教案:第3章基因的本质3.2DNA的结构(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教案:第3章基因的本质3.2DNA的结构(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10-28 09:40: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第2节 DNA的结构
教案
科目 生物 课题 第2节 DNA的结构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知识目标1.简述DNA的分子组成2.概述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二.能力目标1.在阅读“DNA结构模型的构建”中获得DNA分子结构的认识,完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三.情感目标认识到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教学难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曲别针、泡沫塑料、纸片、扭扭棒、牙签、橡皮泥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通过前面“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那么大家可能又有些疑问:为什么DNA能够起遗传的作用呢?DNA是怎样储存遗传信息的呢?又是怎么决定生物性状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一下DNA的结构特点。在多媒体上播放与DNA有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们这节课的学习兴趣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1.结合教材48—49页“DNA结构模型的构建”回答下列问题(1)DNA是由几条链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2)DNA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它们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3)DNA中的碱基是如何配对的?它们位于DNA的什么部位?2.运用科学史讲解新课①当时科学界的认知是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但是并不清楚这4种脱氧核苷酸是如何构成DNA的,后来富兰克林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获得了高质量的DNA衍射图谱,在课件中展示这个图谱②沃森和克里克尝试搭建了很多不同的双螺旋和三螺旋的结构模型,但都被否定了③奥地利生物学家査哥夫指出碱基的数量关系A=T,C=G④沃森和克里克重新构建模型:磷酸-脱氧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内部,形成氢键来进行互相配对,最终发现模型与基本照片推算出的DNA双螺旋结构相符通过科学史的阅读,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地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教师指导学生回忆必修一的内容,结合刚刚所学的知识,完成表格DNADNA元素组成DNA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组成碱基种类脱氧核苷酸种类了解过后,回答之前PPT中的3个问题(1)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的基本骨架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位于外侧(3)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碱基排列在内侧二、DNA的结构1.在PPT中展示6个脱氧核糖核苷酸模式图,引导学生提出第一个探究问题:DNA分子中脱氧核糖核苷酸是如何连接的?同时让同学们看一下第50页图3-8,了解一下DNA的平面结构图,然后PPT展示将这6个脱氧核糖核苷酸连接成一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2.在已有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的右边画一条相同的链,引导出第二个探究问题:两条核苷酸链之间有什么联系(反向平行)适当指出DNA的一条单链的两个末端5’和3’端3.观察图3-8,发现A和T之间与C和G之间的连接不太一样,分别是由两个和三个氢键连接,而形成三个氢键要比形成两个氢键的分子要稳定根据所学内容总结出DNA结构的主要特点。4.把课前准备的曲别针、泡沫塑料、纸片、扭扭棒、牙签、橡皮泥等材料,指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制作双螺旋模型
作业布置 完成学案内容
板书设计
第3章
第2节 DNA的结构
1、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2、 DNA的结构
1.DNA双螺旋的结构特点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