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用实验方法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现象,说出昼夜更替现象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学会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观念。
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昼夜交替以及时差现象
难点:时差的产生和计算
突破措施: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课件、黑板、图片材料
导入新课
复习式导入:由于中图版地理把地球的经纬线放在初一上册,地球运动放在初二上册,所以在一进入直接讲新课的话学生有点蒙,所以有必要对以往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复习。教师提出经纬度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回忆并回答。
学生:回忆并回答教师提出的经纬线方面的知识。
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
补救:教师放PPT帮助学生回忆。
讲授新课
一、旧课复习
(一)地球仪上的要素
活动1:看以下PPT,在图上找出以下要素:经线、纬线、地轴和南北两极。
预设:少部分学生容易把经线和纬线混淆
补救:纬线是平行于赤道的线,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
纬线:在地球仪上同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
经线:在地球上连接南北两极且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经线。
地轴:即为地球斜轴,又称地球自转轴,是指地球自转所绕的轴,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北极,南端与地表的交点是南极。
(二)活动2:多媒体展示地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的图片,让学生回忆南北半球划分的界线和特点,东西半球的分界和特点,和五带的划分。
预设:大部分学生看图只能简单说出南北半球的界线是赤道,但不能说出中高低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有一定的难度,五带的划分要说出特殊纬线的名字。
补救:教师引导学生看图概括出中高低纬度的划分是以30、60度为界线的。东西半球的界线为20°W--160°E,五带的划分特殊纬线教师要重点强调一遍。
南北半球的划分
东西半球的划分
五带的划分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赤道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
2.赤道到30度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度为高纬度。
3.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及经度的分布特点
4.五带划分的界线和意义
二、新课讲授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活动3: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的图片说明地球自转的定义
1.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这种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
正面看: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3.地球自转的周期:24小时。
(二)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活动4: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1.昼夜交替现象
2.时差
地球上的不同地方为何会出现时差?
由于地球一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转着,一般来说,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地点的时刻要比西边的时刻早,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3600),即1小时转过经度15度。因此,国际上规定,每隔150 划分为1个时区,全球可划分为24个时区,判定时间的法则是东早西晚。
课堂小结
一:旧课复习:
1:地球仪
2:南北半球的划分
3:东西半球的划分
4:五带的划分
二:新课讲授:
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①:定义
②:方向
③:周期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①:昼夜交替
②:时差
作业布置:地理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
一:旧课复习:
1:地球仪
2:南北半球的划分
3:东西半球的划分
4:五带的划分
二:新课讲授:
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①:定义
②:方向
③:周期
2: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①:昼夜交替
②:时差1.1.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说出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2.用实验方法观察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现象,说出这些现象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学会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观念。
重点: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昼夜交替以及时差现象
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突破措施: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课件、黑板、图片材料
导入新课
复习式导入:上节课我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知道了地球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但是同学们想一想夏天几点天黑,当天几点天黑教师提出昼夜长短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回忆并回答。
学生:回忆并回答教师提出的昼夜长短方面的知识。
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
补救:教师适当提示帮助学生回想。
讲授新课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一)定义
活动1:看以下地球公转PPT图片,能大致说出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定义:地球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这种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方向:和自转一样都是自西向东
(二)周期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即365天)
地球公转运动时的两个不变:
1.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公转轨道和地轴之间有一个夹角,约66.5°。
2.北极指向不变,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二、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一)四季的形成
活动2:多媒体展示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的变化现象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四季产生的原因。
1:由于地轴始终朝一个方向倾斜,随着地球公转,世界各地在一年当中的不同时间,接受太阳照射情况不同,从而形成了四季。
2:观察图片中二分(春风和秋风)二至(夏至和冬至)出现的时间。它们是划分四季的关键
3:向学生播放四季划分的图片,让学生充分了解四季的具体的月份。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活动3:播放太阳光直射到地球表面的位置变化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上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的范围。
1:什么是太阳直射?
由于太阳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光线就是平行的直线,太阳直射就是阳光与地面成90°的夹角。
2:观察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说出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地球在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有规律地南北移动。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23.5°N), 然后向南移动; 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移到赤道,12月22日前后到达南回归线(23.5°S), 然后向北移动;次年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移回赤道,到6月22日前后阳光又直射北回归线。
所以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是(23.5°N-----23.5°S))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活动4:播放昼夜长短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上地球在同一地方不同的时间段内昼和夜的变化。最后总结出规律。
1:在春风日和秋风日时南北半球光线适中,白天和黑夜等长,(昼夜等长)接受的太阳热量适中,大部分地区天气不冷不热。
2:夏至日时: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在北极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出现极夜现象。
3:冬至日时: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在北极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出现极昼现象。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的直射与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直射时,受到太阳光直射的地方获得的热量就多,反之,太阳光斜射的地方,热量就少。为了区别不同地方太阳光照射的差异,人们用太阳高度角来反映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当太阳的高度角为90°时,太阳光为直射,(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光照最强;太阳的高度角越低,斜射越厉害,(地球表面单位面积上)光照越弱,背向太阳时没有太阳高度角,没有光照。
太阳高度角的含义看下图: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随纬度变化
(1)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东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变化
(1)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日最小
(2)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
(3)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当太阳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五)五带的划分
(3)南、北寒带:极圈到极点之间
1.依据:太阳辐射量从低纬向 高纬递减的规律
2.划分:
(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
(2)南、北温带:回归线到极圈之间
课堂小结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①:定义
②:方向
③:周期
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①:四季的形成
②: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⑤:五带的划分
作业布置:地理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第一课时: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①:定义
②:方向
③:周期
2: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①:四季的形成
②: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③: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⑤:五带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