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地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2课时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星球地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4.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第2课时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27 16:2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方案
第2课时
课题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单元 第四章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年级
教学 目标 1.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我国建立优势农产品基地的重要性; 3.理解发展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 难点 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我国建立优势农产品基地的重要性;(重点) 2.理解发展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柑橘和枳。 导入:我们都学过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大家知道这句话从地理的角度反映出了什么问题吗? 学生回答: 发展农业要根据其自然条件,因地制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融入到学习中。
讲授新课 一、农业基地建设 展示图片,提问: A、B、C、D四处最适合发展的农业部门是什么?为什么? 总结: 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水源、土壤。 活动: 1.读图,根据该县自然条件的差异,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农业生产部门,说说如果在西北部山区大规模发展种植业,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2.结合身边的实例,说说农业生产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 3.说说你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 练兵场: A地为城市中心区,B为城市近郊,C为远离城市的地区,居住在B、C两地的农民有如下选择: ①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②种植花卉、蔬菜、发展肉、乳、禽等生产。你认为B、C两地的农民该如何选择?为什么? 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技术水平、国家政策。 近年来,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我国先后规划出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甘肃、新疆等若干农产品主产区,使它们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棉油糖、畜禽、水产等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拓展延伸: 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 提问:我国有哪些商品粮基地?读图找出。 议一议: 为什么我国的商品粮基地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而华北地区却没有? 二、走科技兴农之路 活动:读图说说我国大豆、谷物进口量近年来的变化趋势,结合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简要分析其原因。 过渡:由此看来,我国农业必须走科技兴农之路才能与时俱进。 说一说: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图片展示农业科技硕果: 良种培育、无土栽培、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 拓展延伸: 新型农业:创汇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 播放视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探究实践:感知身边农业科技 家住乡村的同学调查了解家乡农业科技带来的变化,并填写表格: 家住城市的同学去农贸市场或生鲜超市,调查了解农业科技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并填写表格:(表格见课件) 学生看图,分析回答: A处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适合发展林业;B处降水较少,牧草生长良好,适合发展畜牧业;C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适合发展种植业;D处河湖较多,适合发展渔业。 学生讨论回答: 1.西北部山坡适合发展林业,中部平原适合发展种植业,东南部适合发展渔业。 如果在西北部山区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甚至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在城市周边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蔬菜、乳肉、禽蛋的产量增加。 实行退耕还林(草)政策以来,很多地区林业、牧业比例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水稻耐寒品种培育成功,使我国水稻种植区域向北扩展至黑龙江流域。 适应市场需求,建造蔬菜大棚,种植新品种蔬菜;在城市周边发展生态旅游等。 3.发展农业首先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发展最适合当地的农业类型,然后再根据市场需求等社会经济条件合理配置农作物的比例。 学生读图分析回答: B地应为第二种选择,因为B地距离城市近,市场需求量大,运输成本低。 C地应为第一种选择,因为C地距离城市远,且地势平坦,灌溉水源充足,适宜发展种植业。 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农产品主产区的位置。 学生读图找出我国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名称和位置: 东北地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长江流域: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 南部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 学生讨论回答: 长江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湿润,人口稠密,消耗量大。 华北地区:水土配合不均衡,耕地多,水资源短缺,所以不能发挥地区优势,没有商品粮基地建设。 学生读图说出: 人口增长速度快,对粮食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降低;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 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回答: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为优质、高产、高效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和商品率; 发展生态农业、节水农业,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观看图片,感受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大发展。 学生了解我国的新型农业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课下进行考察,完成表格,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讨论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讨论探究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 强化学生的识记能力。 培养学生的讨论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使学生明确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观看图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激发爱国情感。 拓宽学生的视野。
巩固提升 1.下列说法不符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是( B ) A.在珠三角实行桑基鱼塘 B.在内蒙古地区大力实行粮食种植 C.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力发展淡水养殖D.在上海近郊发展乳畜业 2.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 D ) A.努力开垦荒地、林地,增加耕地面积 B.增加农产品进口量,满足人们生活需要 C.增加农业人口的数量,以增加粮食产量 D.建立商品粮基地,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业 3.下列农业行为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是(B) A.陡坡上开垦荒地 B.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C.在耕地上建设开发区,发展经济 D.西双版纳毁林开荒 4.我国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要标志是( D ) A.山区发展经济林 B.改造中低产田 C.兴修水利抗旱 D.建立生态农业园 学生做练习。 通过练习达到巩固本节课知识点的目的。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基地生产建设,要因地制宜,根据地方特点发展农业,走科技兴农之路。 学生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归纳本节课知识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