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面,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逐步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2.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形式方面,举例说明解学技术在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2.走科技兴农之路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
师: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你能从农业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两句话的地理含义吗?
(板书)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第一节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三、农业基地建设
1.考虑因素
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首先要考虑自然条件的特点。阅读教材,你能说说要考虑哪些自然条件吗?
生:(可能的答案)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
(板书)考虑自然条件
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还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阅读教材,你能说说要考虑哪些社会经济条件吗?
生:(可能的答案)市场、政策、技术、劳动力、交通等。
(板书)考虑社会经济条件
承转:我们农业布局不仅需要考虑自然原因,也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你掌握了吗?
2.农业布局原则
师:阅读教材,完成农业不同部门的布局所需的自然条件。
师:这就是因地制宜,也就是说,在自然条件适合某一农业部门,我们就发展这一农业部门,简单来说,这就是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宜牧则牧、宜林则林。
(板书)因地制宜
3.认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活动探究1:师:读图和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完成下列任务:
1.读图4-1-3,根据该县自然条件的差异,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农业生产部门;说说如果在西北部山区大规模发展种植业,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生:(可能的答案)如果西北山区大规模开展种植业,可能导致水土流失,甚至引发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结合身边的实例,说说农业生产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
师:以我们身边的案例。近些年合肥地区的农业生产变化,说说你的想法。
生:(可能的答案)为适应城市市场需求,合肥市农业结构发生变化、合肥市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
3.说说你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理解。
板书:认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承转:面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严峻形势,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你能说说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吗?
四、走科技兴农之路
4.走科技兴农之路的必要性
师:读图4-1-4,说说我国大豆、谷物进口量近年来的变化趋势,结合我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因素简要分析其原因。
生:(可能的答案)我国大豆、谷物近年来进口量呈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不断增加,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不断增加;由于建设用地增加,生态退耕等导致耕地减少;水资源紧张、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农业产量不稳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提高,对进口的高品质农产品需求增加。
板书:走科技兴农之路的必要性
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师:观看视频,看看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迅速,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使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
师:农业科技进步已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农业的发展不仅影响我国,甚至全球,比如说我国的杂交水稻的培育就是非常的体现。
(板书)现代农业科学技术
6.感知身边的农业科技
师:1.家住乡村的同学调查了解家乡的农业科技带来的变化,并填写表格。
师:2.家住城市的同学去农贸市场或生鲜超市,调查了解农业科技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并填写表格。
(板书)感知身边的农业科技
【课堂小结】
【当堂练习】
1.农业大棚主要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限制因素是( )
A.土地 B.水源
C.温度 D.光照
2.珠江三角洲把粮田改种蔬菜的原因是( )
A.自然条件 B.气候条件
C.国家政策 D.市场需求量
3.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下列地区的农业发展最能体现这一原则的是( )
A.在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发展渔业 B.在降水稀少的高原地区,发展粮食生产
C.在地形陡峭的山地地区,发展林业 D.在河网密布的地区,发展牧业
4.山东省广饶县花官乡以大蒜种植取代小麦,大蒜成为主导产品,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市场 D.技术
5.下图是宜昌丘陵地区示意图,图中A为山区,B为丘陵梯田地区,C为平原地区,D为水库,E为乡镇企业和居民区,F为水库区北侧的丘陵低山。根据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原则,将这些地区与合适的生产方案对应连接。(提示:每个地区分别对应一项方案)
A ①养鱼、发展旅游业
B ②营造防护林
C ③营造薪炭林
D ④种植水稻
E ⑤栽培柑橘、茶叶
F ⑥办柑橘、茶叶加工厂
【参考答案】1.C 2.D 3.C 4.C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