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预习课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预习课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8 10:1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单元预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周总理,你在哪里》《乡愁》《你是人间四月天》《我看》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正音,自主识记、运用重点词语,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美;
2.了解单元学习目标,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诗歌,曾在“天上的街市”里跟着郭沫若的步伐,遥想和漫步;也曾站在“未选择的路”上,对弗罗斯特的惆怅与叹息感同身受;还曾独立于滚滚大浪前,听见光未然对黄河“浩荡激昂”的赞颂;还可能有过写诗的冲动,甚至已经体验过诗歌创作的快乐。在此基础上,这个单元我们继续学习诗歌,在品味诗歌之美的基础上,或许可以更进一步,创作美的诗歌。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这样论诗:
  “诗。
  绮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亦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
诗是绮美的,那么诗之美又体现在哪里呢?
任务一:识音形,破除美之屏障
阅读单元导语,找出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明确学习重点。
预设:学习重点即对应三个学习任务:朗诵诗歌、鉴赏意蕴、尝试创作。其中要注意的是句式节奏的把握和运用,情感的朗读、感受和抒发。
1.大声朗读六首诗歌,读完后对照注释,给“生词绿道”恢复美貌。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吟诵的方法让学生熟悉诗歌文本,并通过注释填空帮助学生排除字音、字义带来的赏读障碍。
任务二:读内容,纵览美之轮廓
1.你觉得这些诗歌在内容上给你怎样的美的体验?尝试从多个感官来记录你的初读感受。
示例1:读《沁园春·雪》,我仿佛看到了雪后苍茫的大地、娇艳耀眼的太阳,感觉到一种激荡的豪情。
示例2:读《我看》,我好像感觉到柔软的青草扫过我的指尖,还会想起夏日的公园里的蝉鸣和歌声。
2.再次自由朗读,尝试运用语气、语音、语调、停连、重音等手段来传达你的初读感受。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感受,帮助学生提炼诗歌的主要内容、想象画面,初步把握情感。
任务三:近文体,触摸美之骨骼
1.继续朗读,小组交流:诗歌的美在它的形式上有没有体现?
提示:可以结合注释、旁批,从韵律、句式、节奏、语序等角度说说看。
预设:
①分行书写、行无定字:使诗句间有更大的停顿和空白,比如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轻灵/在春的光艳里交舞着变”通过陌生化的断句和语序的变换制造了留白,产生诗意的美,比散文更加自由、更加跳跃。
②音韵和谐: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飘”“滔”“高”“妖娆”“娇”“腰”“骚”等字均押“ao”韵,开口呼韵母,更适合于抒发豪迈的情感。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基本上三句一小节,天、变、烟、前、妍、圆、鲜、莲、燕、暖”一韵到底,节奏舒缓明快,朗朗上口。
③形式整齐、新颖:比如穆旦的《我看》,每一节以“我看”领起;余光中的《乡愁》“……(时间词),乡愁是……”的句式回环出现,形成形式上的重章复沓之美。新颖又如①中提到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④语言凝练:比如《乡愁》结尾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高度凝练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想象空间,简单的方位,却藏着无限的情感,引人品味,意蕴悠长。
2.教师小结:诗歌,是相较于散文、日常书写更有韵律性、更凝练简洁、也更大胆新颖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之后的诗歌学习中我们慢慢就会发现,诗歌的形式特点是为其丰富的情感和哲理内涵而服务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明确诗歌的常见形式特点,并让学生在几首诗歌中找出具体可感的例子,把握几首诗歌的共性,为本单元任务三的诗歌创作进行准备。
任务四: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仿照任务二的形式,或参考任务三所给角度,在一单元丛书中任选2首诗歌进行批注,每首诗2处,每处不少于30字。
2.从“读读写写”中任选5-8个词语,自定主题,连词成一首短诗。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内化、迁移课上所学的诗歌初读方法,并巩固对诗歌共性特点的认识,从字形书写和理解运用两个方面落实课后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