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我看》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我看》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8 10:1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我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课文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伟大的诗人穆旦的一首诗——《我看》。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祖籍浙江海宁,早年留学美国,“九叶诗派”诗人。主要作品有《赞美》《诗八首》。
2.相关资料:“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思1.题目为《我看》,那诗人“看”到了什么?
导思2.诗歌主要借助于哪些意象来抒发感情?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导思3.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一下。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五、精读品味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答案】本题运用诗歌画面描绘法。描绘了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傍晚时分柔美恬静、充满生机的春景图。
2.本句中的“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揉”是用手来回擦或搓的意思,这里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力度和温柔。
3.诗人是如何描写所看到的春日美景的?有什么作用?
【答案】诗人看到“春风”联想到“青草绿潮”,看到“飞鸟”联想到“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看到“流云”“红晕”联想到“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作者联想自然丰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情景交融,为后文抒情作铺垫。
4.这里的“你”指谁?
【答案】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
5.“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这句话怎么理解?
【答案】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飘逸。
6.作者在结尾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出怎样的愿望?
【答案】作者在结尾用“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的诗句,表达了要与大自然合而为一、同悲同乐的愿望。
六、研读探究
【难点探究】诗歌后三节都是作者所思,其内容有什么不同?
【答案】第③节主要写在孕育万物、充满生机的大自然面前,“我”的“欢乐和忧戚”是微之甚微,以此突出大自然的博大。第④节主要写远古的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但他们留下的对大自然的吟咏赞美一直在时间的长河里飘逸。第⑤节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抒写出希望将生命融人自然,让“我”的爱回归大自然之中去,真正获得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的归宿。最后一节,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七、归纳总结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诗人借助大自然中的春风、春草、飞鸟、流云等意象,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要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思想感情。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悠远而深邃的意境艺术。
穆旦的诗可谓有意境(“有境界”),不仅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景物,而且饱含着浓郁的思想感情,达到了如前人对王维诗歌的评价“诗中有画”,有着令人叫绝的诗情画意。大致说来,这首诗歌的意境追求精确性,生动、逼真,意境宏大、悠远、寥廓,颇似有着浓浓诗情的油画。
(2)层层递进,感情流露自然真切。
诗人先是选取了“春风”“青草绿潮”、平展翅翼的“飞鸟”“流云红晕”“大地”等这些较大气的意象,抒发对大自然的由衷的热爱之情。在此基础上又描写“我”的渺小,“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接下来又写远古哲人虽逝去,但他们对自然的赞美在亘古大地“飘逸”,最后水到渠成地抒发出自己希望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愿望。整首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八、课堂延伸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自然意象。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