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气温和降水
1、 能读懂并能根据数据材料绘制气温曲线图;知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2、 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规律,并简要分析原因:在图中记住00C等温线大致通过的地方;理解温度带的划分
3、 通过阅读“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了解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分布的规律。
4、 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理解气温现象,学习身边的地理,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气温变化曲线图
难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气温变化曲线图的绘制
等温线的判读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入:让学生读课本P66页探索活动里面的图片,
提问:1、春节期间广州和哈尔滨两地的气温有何差异?
同样是冬季,两地的气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学生试着回答:
关于气温的变化和原因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进入本节课。
板书: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一、 气温的变化
什么是气温?
播放PPT第3-4页
(1)顾名思义:气温指大气——地球表面的气体圈层——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2)那么,如何测量大气的温度呢?
地面气象观测中测定的气温是离地面15米处的气气温的观测项目包括实时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观测仪器主要有温度计、最高温度表、最低温度表等。这些观测仪器放置在百叶箱中。百叶箱能让空气自由流通防止太阳对仪器的辐射,使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保证测得的数据更加准确。
自动气象站对气温能够进行实时观测,并每逢整点记录一次。在我国,人工观测记录气温一般每天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各进行一次。
气温的时间变化
播放PPT第5-6页
提问:(1)早晨与中午的气温一样吗?
学生回答:不一样。早晨气温低,中午气温高。
暑假与寒假,你穿的衣服一样吗?
学生回答:不一样。
夏季,你愿意去哪里避暑?
学生回答:海边。。。。
①气温的日变化
播放PPT第7-11页
读气温日变化图:
提问:说出最高、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及对应的气温。(日较差)?
学生回答:
讲解:最高温:午后2点
最低温:日出前后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试分析一天当中气温变化的原因。
一天当中,正午(12:00)太阳高度角最大,光照最强,为什么最高气温不是出现在12:00呢?
过了正午时刻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地面吸收的热量仍多于支出的热量,直到午后1时左右,地面温度达最高,地面辐射也达到最强。由于地面向大气传输热量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近地面气温是午后2时左右达到最高,大气逆辐射也达到一天的最大。这部分内容教师适当讲解,不是重点。
日平均气温
播放PPT第10-11页
提问:怎样求出日平均气温?
学生回答:
讲解:日平均气温:把一天四次观测到的气温相加并除以4。
小结:如何读出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讲解:要点:说出最大值、最小值及变化趋势
一天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然后气温逐渐上升,午后2小时左右气温最高,随后气温逐渐降低。
②气温的月变化
播放PPT第12-13页
提问:根据上面气温日变化的计算方法,我们来计算一下月平均气温
学生回答:
讲解:把一年12个月的气温加起来并除以12。就得到了一年的月平均气温。
读气温月变化图:
提问:说出最高、最低月均温出现的时间及对应的气温。(年较差)?
学生回答:
讲解:最高温:7月;最低温:1月
③气温的年变化
播放PPT第14-16页
读上图回答下面问题
(1)北京最高月平均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几月?
学生回答:26.1℃, 7月
(2)北京最低月平均气温是多少?出现在几月?
学生回答:﹣4.7℃, 1月
(3)北京最高月均温与最低月均温的差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26.1℃-(﹣4.7℃) =30.8℃
一年中,该地气温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讲解: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
小结:读出气温的年变化规律。
要点:说出最大值、最小值及变化趋势
一年中,1月气温最低,然后气温逐渐上升;7月时,气温最高,随之气温逐渐降低。(北半球陆地)
思考:为什么陆地上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在7月和1月?
夏至日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白昼最长,获得的热量最多。这里适当的延伸。可以讲解一下陆地和海洋在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上的差异。(这部分属于物理上的,学生很难理解。)
④课堂活动
播放PPT第17-18页
提问:(1)读出最高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学生回答:最高月均温21℃,在7月。
读出最低月平均气温的数值及月份。
学生回答:最低月均温1℃,在1月。
计算该地气温年较差。
学生回答:气温年较差20℃。
估算该地的年平均气温。
学生回答:年平均气温12℃左右。
(5)该地气温在一年内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该地1月气温最低,随后气温逐渐上升,7月气温最高,然后气温逐渐下降。
(6)该地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学生回答:该地位于北半球。因为该地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一月。
播放PPT第19-20页
小结:气温曲线图的判读
(1)找极值
即找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2)看弯曲
即看气温曲线的弯曲程度的大小;
(3)析变化
即分析气温的变化。在气温日变化图中,曲线弯曲程度越大,气温的日变化越大。在气温年变化图中,位于热带判断的依据是各月均温都高,都在15℃以上,气温曲线弯曲程度很小;位于温带判断的依据是各月均温高低变化明显,气温年较差大,四季分明,气温曲线弯曲程度也大;位于寒带判断的依据是各月均温都很低,大多在0℃以下,只不过各月的寒冷程度不同。
播放PPT第21-23页
通过看动画让学生理解,在同一时间,不同的地方温度是不同的
气温的空间变化
播放PPT第24-25页
如何在地图上反映气温的地区差异呢?
等温线 :气温相等的点连成的线。
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
①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规律
播放PPT第26-27页
读70页图G,回答下列问题:
找出我国0℃等温线,描述它大致经过哪些地方?
学生回答:秦岭-淮河
哈尔滨市和海口市的1月平均气温各大约是多少?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16℃和16℃。两地气温相差约32℃
分析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读71页图J,回答下列问题:
哈尔滨市和海口市的7月平均气温各大约是多少?两地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学生回答:24℃和28℃。两地气温相差约7℃
找出7月气温最低的地方
学生回答:青藏高原
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上?
学生回答:0℃
分析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讲解:除青藏高原及个别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②为什么冬季温差大呢?
播放PPT第28-33页
讲解:气温从南向北逐渐降低的原因是因为:纬度越高气温越低,这是主要原因(纬度位置)
冬季我国会刮西北风(冬季风)由于西北风来源于西伯利亚,属于冷空气,所以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冬季的南北温差。
所以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1月0℃等温线在哪偏离纬线,为什么?
1月0℃等温线在青藏高原偏离纬线。
原因是因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地形因素)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这就导致了青藏高原比同纬度地区的海平面低24℃。
温度带
播放PPT第34-38页
(1)划分依据:各地热量状况的总体差异
提问:读课本P72页最后一段,P73页L图,找到把我国划分为几个温度带,分别叫什么
学生回答:
看图提问:(1)东北平原属于哪个温度带?
学生回答:中温带
(2)华北平原属于哪个温度带?
学生回答:暖温带
(3)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哪个温度带?
学生回答:亚热带
(4)青藏高原属于哪个温度带?
学生回答:青藏高原高寒区
(5)我们内蒙古自治区属于哪个温度带呢?
学生回答:中温带
②温度带与耕作制度和农作物
读课本P73页最上面的阅读部分,了解我国温度带与耕作制度和农作物
③水果种类与温度带
列举几种水果在我国不同温度带的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水果生长在不同的温度带。
小结并布置作业
板书: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一、 气温的变化
1. 气温的时间变化
2. 气温的空间变化
3. 温度带3.2.2 气温和降水
1、 能读懂并能根据数据材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2、 理解我国降水季节分配变化的规律和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配规律
3、 记住800毫米和400毫米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理解我国干湿区的划分。
4、 了解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变化规律。
重点: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特点
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
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难点:1、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特点
2、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
3、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入:复习式导入,复习上节课气温的变化,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板书: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二、 降水的变化
1. 降水的主要形式及降水量的测量
播放PPT第3-4页
(1)降水
提问:我们说的降水是指什么?
学生回答:
讲解:降水不只是指下雨,还包括下面的另外几种形式:
(2)降水量的测量
测量降水量的仪器:雨量器和量杯。
降水量的单位:毫米(mm)
降雨的等级
在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水强度。最常用的对降雨的分类方法是按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的等级。
降水的时间变化
播放PPT第5-7页
(1)降水量柱状图
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如何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降水量的分布
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①课堂活动
播放PPT第8-10页
观察课本P74页最下面的O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三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均匀吗?降水集中在哪个季节?
学生回答:
讲解:三城市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
(2)三城市的雨季长短有何差异?
学生回答:
讲解:越往南,雨季越长
(3)读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对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
讲解:年际变化大
(4)说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个城市那几个月降水最多?那几个月降水最少?
学生回答:
讲解:降水较多的月份,广州为4、5、6、7、8、9月,武汉为3、4、5、 6、7、8月,北京为7、8月,哈尔滨为7、8月。
(5)四地降水季节变化的规律是?
学生回答:
讲解:四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共同点夏秋多,冬春少。明显的差异是越往北雨季越短,降水集中程度越高。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播放PPT第11-20页
观察下图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图中共有几条等降水量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讲解:图中共5条等降水量线
分别说出广州、武汉、兰州、乌鲁木齐四地的年降水量范围。
学生讨论并回答:
讲解:广州在1 600mm左右;武汉800mm-1 600mm之间;兰州在400mm-800mm之间;乌鲁木齐小于200mm。
(3)总结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学生讨论并回答:
讲解: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东多西少,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拓展延伸1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台湾岛东北部的火烧寮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达6 558毫米。1912年更创下年降水量8 409毫米的记录。
拓展延伸2
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年平均降水量仅5.9毫米,年降水天数不足10天,有些年份滴水不见。
①为什么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部离印度洋也较近,是世界上受季风影响显著的国家。夏季盛行从太平洋吹来的东南风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风,温暖湿润,带来丰沛降水。
原因:①海陆因素(夏季风)降水东西差异
②地形因素(山脉阻挡)加剧东西差异
③纬度因素东部降水的南北差异
在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②仔细观察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大致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的哪条等降水量线的相似?
学生回答:
讲解:800mm年等降水量线
小结:二、降水的变化:
1.时间(季节)变化:用降水量柱状图表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2.空间变化:用等降水量线图表示。
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东部多西部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分布
4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端一线分布。
干湿区
干湿区的划分依据:降水量与蒸发量
当降水量 > 蒸发量时表示气候湿润
当降水量 < 蒸发量时表示气候干燥
①课堂活动
播放PPT第20-22页
看下图并回答问题:
我国干湿区的划分界线和200、400、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并回答:
讲解:800mm等降水量线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400mm等降水量线是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分界线
200mm等降水量线是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的分界线
(2)东北地区东部和北部都属于什么干湿区?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
讲解:东北地区东部和北部属于湿润区,因为东部靠近海洋,
(3)内蒙古自治区自东向西都属于什么干湿区?
学生讨论并回答:
讲解:内蒙古自治区自东向西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变化
小结:
干湿区:1.划分依据: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干湿区的分布:我国东南部以湿润区、半湿润区为主,西北部以半干旱区、干旱区为主。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①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②冬季我国河流是否结冰的分界线
③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④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
⑤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5.降水与生产和生活
小组讨论:举例说明降水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地区分布不均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①降水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北方旱田如果降水少了就会发生旱灾
南方水田如果降水多了就会发生洪涝灾害
新疆北部雪灾
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
②降水的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房屋:黄土高原降水少住窑洞
傣族位于云南地区降水多住竹楼
交通:南方降水多可以走水运
北方降水少只能走陆运,所以有了南船北马一说。
体育活动:南方降水多可以赛龙舟
北方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少有赛马比赛
小结并布置作业
板书:第三章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二、 降水的变化
1. 降水的主要形式及降水量的测量
2. 降水的时间变化
3. 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4. 干湿区
5. 降水与生产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