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地》教学案
▲情景描述
一、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3、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
二、教学过程:
(一)引读课文,走进混沌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 ),宇宙( )一片,(板:混沌)有个叫( )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那他会怎样呢?(括号中的由学生来说)
(二)精读课文,走进佳境
1、学习2-3节,体会盘古的勇敢,艰辛
出示课件(带有动画,声响的盘古开天地的情景)
师:看了以后,你们有什么话要说吗?
生:(盘古的力量真大),(真勇敢),(是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那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2-3节,划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上批注。
随机交流
(1)师:哪句话让你感受很深呢?
生:“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这句话让我感受很深
师: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2)师:这声音真响呀,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出示(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这句话里藏着很多秘密,你们发现了吗?
生找出了4对反义词及近义词。师指导朗读
(3)师:还有哪句话,让你们感受很深呢?
生: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我体会到了盘古在拼命地拉长自己。
师:是呀,盘古每天都在使劲地,拼命地拉长自己,让我们数着日子读读这一句吧?
师:一天又一天, 生:(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师:一年又一年, 生:(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师:十年了, 生:(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师:一百年呀,生:(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师:一千年呀,生:(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师:一万年啊,生:(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师:同学们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盘古很痛苦。
生:很劳累,很辛苦。
生: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
生:盘古太艰辛了,他不顾自己的疼痛,为我们撑起了一天蓝天。
(4)师:还有哪句话也让你体会到盘古的辛苦呢?
生: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生谈体会,师指导读
2、学习第4节体会盘古伟大,无私,体会神话中想象的丰富
师:天和地分开后,盘古就这样,在孤独,寂寞中艰难地支撑着天地。不知过了多少年,他累得倒了下去,在临死前,他还惦记着天地间一无所有,可他再也不能用手创造什么了,他想,把我的身体留给世界吧!那他又奉献了什么呢?
师:结合动画,配乐背诵。
这么多神奇的变化,你们想读读吗?请选自己喜欢的变化细细品味。
评析:(雄伟壮丽的盘古化身,婉约典雅的古筝伴奏,不仅显示了一种永恒的悲壮美,而且也巧妙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入所学的内容。老师的范读不仅渲染了课文的情境,而且激起了学生的朗读欲望。)
师:出示课文节4,有谁喜欢读气息和声音的变化呢?(双眼、四肢的变化引读而过,)谁愿意读肌肤、血液、汗毛的变化?
师生适时评价,(这风真温柔,那云可飘逸了;这雷声在好远的地方,能打个近点的雷吗?啊,这草儿正鲜,花儿正艳着呢!)
评析:(这节文字,极其优美,句子结构相似,一读便琅琅上口,没有难懂的语句。在试讲课上交流时我请学生随意选择喜欢的语句读读,花时颇多,也使文章失去了整体性。所以调整了以上的板块式教学,即先重点指导读前两种变化,再指导后4种变化,学生学得不亦乐乎。其次,师生间切实灵活,新颖的评价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师:伟大的盘古垂死化身,消失在天地间,让我们随着优美的乐曲齐读这一节。
师:读完了这一节,同学们看这一节的未尾,还有一个(……)表示什么呢?那他的身体还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请学生展开想象,并写在本子上。
生:他的骨骼变成了连绵的群山。
生:他的牙齿变成了闪亮的金属、宝石。
生:他的鼻子变成了一个个山洞
生:他的头发胡须变成了柳树的辫子。
……
评析:(学生用清新、奇特、层出不穷的语言文字展现了他们创造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师:同学们,以前的宇宙混沌一片,现在你们想用哪个词形容现在的宇宙呢?
教师请说的学生上来板,同时提示学生板在黑板不同的地方:
美不胜收 绚丽多彩 千奇百怪 应有尽有
景色宜人 五颜六色 奇形怪状 物产丰富
色彩斑斓
五光十色
师生梳理板书
(三)延读课文,走进盘古
1、呼应开头,引读第五节
2、盘古的丰功伟绩留在了子孙们的心里,现在国家邮政部门要发行一张有关盘古的邮票,这里有三张预选图案。(出示盘古劈天,盘古顶天,盘古化身图),如果让你送,你会选哪一张作为邮票的画面呢?
生:我选盘古化身图,因为盘古是那么的无私,把自己的生命给了我们。
生:我选盘古开天图,我崇拜盘古,他的力气那么大,他能量无比,给了我们一片新天地。
生:我选盘古顶天图,因为盘古一个人长年累月地顶着天,一定很累,他的脚可能都在颤抖,他一个人在那里也太孤独了。
生:我选盘古化身,你看盘古牺牲了自己,从此消失了,还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呀?但是他给我们创造了美好的人间,让我们幸福地生活,他是多么伟大呀!
……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盘古无私伟大的形象一次次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吧!
师:你勇敢无畏,给我们带来了光明——
生:盘古
师:你忍受着孤独和寂寞,艰难地支撑在天地间——
生:盘古
师:你善良崇高,消融自己,造福人间——
生:盘古
3、师讲述神话故事的特点,推荐神话书籍,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
(四)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1、给盘古写一句墓志铭。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3、阅读其他神话故事。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反思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然而,“个性化”不等同于“自由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与文本接触,寻找学生与文本的“交叉点”及“未定点”,一方面创设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理解,读懂文本中那些确定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想感情来补充、改造、创新文本中那些可变性的内容,在“视界融合”的对话中达到一种既以我为主又内外补充,既情感激荡又思维缜密的阅读境界。在激情满怀的课堂中再现、重创、诠释文本。
一、创设情境,点击欲读点
我们追求的教学境界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给静态的学习材料赋予生命,让鲜活的学习个体与之进行对白,进行碰撞,生成新的有价值的东西。课中多次出现课件,盘古开天地那气势雄伟的画面,一次次地把学生带进这篇课文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欲望。
音乐作为情境的载体,虽无语言性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在语文的学习中融入一些音乐,更能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情感。在朗读盘古化身时配上悠扬、凄婉的乐曲,让学生的心弦在缥缈的乐声中,在盘古的无私奉献中拨动。再也不是面目无情、索然无味的阅读了。
二、研读文本,回旋切入点
没有深入的阅读和充分思考的基础,学生对课文中的形象、情感、意韵就缺乏丰富的感悟,硬要对话,学生也只能是说得肤浅、生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异化为“逼供”,学生对对话产生畏惧和逃避心理。在教学中要想真正体会到一个超现实人物的艰辛、孤独、痛苦是较困难的。课上我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让学生数着日子读这一句,这样着重渲染、深情朗读、反复推敲、搭建了学生与文本间的桥梁。学生自然而然被盘古感动了,他们体会到了盘古支撑着田地是如此的艰难,那深情欲溢的话语脱口而出。有的说我体会到了盘古很痛苦,有的说盘古很劳累,很辛苦,有的说那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有的说盘古太艰辛了,他不顾自己的疼痛,为我们撑起了一天蓝天。
三、为文“布白”,寻求发散点
“布白”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是指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留出的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目的是留给欣赏者遐想的余地。阅读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可在知识衔接处,迁移处,或讲授高潮等,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咀嚼,或反复品味,或变式练习,或模仿再创……通过创设的“空白”引领学生进入一种思考探索的状态,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在教学第四节时,在指导朗读后让学生说说盘古的身体还发生了哪些变化,学生思维的火花顿时四处飞扬,有的说他的骨髓变成了连绵的群山,有的说他的牙齿变成了闪亮的金属、宝石,有的说他的鼻子变成了一个个山洞,有的说他的头发胡须变成了柳姑娘的辫子。通过发散有效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童心情趣。
四、送、选、唤,回归整体点
语文教学是由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组成的一个系统,教材是集中的一个子系统,对语文教学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教材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教师就必须掌握并灵活运用处理教材的方法。既要细琢文本,又要把握整体,不能顾此失彼。在细究文本的同时,尤为注重的是对整体的把握。比如:在学生“看到了”如今世界的多姿多彩后,我请学生送一个词给现在的世界。学生妙语连珠,诸如美不胜收、五彩缤纷、绚丽多彩、千奇百怪等成语让人应接不暇。这样既与开篇的混沌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又对新世界有一个清晰的整体印象。又如:请学生选择邮票的画面,实际上这三副图对应的是课文的2、3、4节的内容,让学生在不知觉中回顾了全文,又给了学生一个多元解读的空间,就有了学生开阔思维和想象的空间,真正做到了语文的文本价值和学生独特体验的完美结合,让学生的情感得以淋漓尽致地抒发,对盘古有了全面的认识。再如:接近尾声时,我以全文情感所在为铺垫,激情引读,请学生三“唤”盘古,不也是总结课文、深化主题吗?所以,在教学中,既要关注词、句、段,又要认识整体,洞察整体,把握整体。
自评:有首诗说“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轻歌曼舞才使鹅卵臻于完美”。同样,教育也需要水样的艺术。在新课标下的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学习的促进者,活动的参与者,群体的合作者。这堂课力主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尽量避免多余的情节分析,烦琐的提问应答和僵化的章法讲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读的训练,放手让学生在指名读、齐读、选读、范读、配乐读、数日子等读中去感受语文文字的美,学生的个性得到释放,思维得到启迪,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独特果实,采撷着自己感悟的结晶。引领学生为文章布白、为宇宙颂词、为邮票选图、为盘古呐喊,让学生在自我展示、相互倾听、相互接纳中深深地体会到了文本的价值,同时各自的潜能得到不断提高,让学生的心融入到课文中,让心随着盘古的壮举跌拓不平,让心在悸动的天地里随波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