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9课 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起义 时间 领导人 结果 影响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广西起义
广州起义
1906年
刘道一、蔡绍南
失败
1907年
徐锡麟、秋瑾
1907年
孙中山、
黄兴
1911年
孙中山、
黄兴、
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黄花岗起义)
失败
失败
失败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声望大振。
(镇南关起义)
萍浏醴起义:1906年,中国同盟会领导下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是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各路起义军遍布附近几县,声势浩大,屡败清军。清政府调集湘、鄂、赣及江宁(今南京)数万军队镇压,起义军不幸失败,刘道一等人牺牲。
刘道一
安庆起义:清代末年由光复会成员发动的反对清廷的武装起义之一。1907年7月6日,光复会成员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在安庆策划、组织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并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在激战4小时后,起义失败,徐锡麟等被捕,慷慨就义。
秋瑾
(1875-1907年)
徐锡麟
(1873-1907年)
镇南关起义:1907年初,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和黄兴等人先后抵达河内,策划在广西镇南关发动武装起义。孙中山派遣黄明堂、关仁甫率四百多人,潜袭广西镇南关,起义军很快占领鸡金山的三座炮台。清军以五千人兵力反扑镇南关,最终起义失败。满清政府恼羞成怒,将革命军及帮助革命军送枪送水的群众全部屠杀,流血数十里。
黄兴
(1874-1916年)
孙中山
(1866-1925年)
1911年黄花岗起义油画场景
林觉民(1887-1911年)
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起义失败之后,中国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先生冒着生命危险将七十二具烈士遗骸收殓,购买现黄花岗一地安葬,称作:花岗七十二烈士。
材料研读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通过上面这段话,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虽然黄花岗起义失败了,但革命党人为革命献身的伟大精神震动了全国,也震动了世界。
起义促进了民主革命浪潮的进一步高涨,也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的更快到来。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为后来武昌起义一举成功准备了条件。
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
推翻
清政府
编练新军
清政府
镇压
VS
知识链接
1901年-1911年清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改革也波及了内地和东北、蒙古、西北和西藏各地,由于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和一些官员的“敷衍”,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革命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清末新政
改革教育 留洋学习
1905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8《钦定宪法大纲》
编练新军
1911皇族内阁
倡导商业
清政府
自掘坟墓
湖北新军
湖北新军为清末张之洞于湖北训练的新式军队。中下层军官不少曾官费派日留学,因而遍布革命党人。当中以共进会及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渗透最广。本是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但湖北新军后来反而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之一。
相关史事
起义总部由蒋翊武任革命军临时总司令, 孙武任参谋长。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弹,不慎爆炸,引来俄国巡捕的搜查。孙武负伤选匿,起义的名册、文告、旗帜及印信等都被搜去。次日,设在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又遭破坏,起义领导人刘复基、彭楚藩等被捕,蒋翊武在发出当夜发动起义的命令后逃亡。湖广总督下令景害刘复基等起义领导人,并在全城戒严,按照搜获的名册搜捕革命党人。
蒋翊武
孙武
二、武昌起义
1、起义概况:
(1)时间:
1911年10月10日(辛亥年)
(2)地点:
湖北 武昌
(3)主力:
湖北新军
(4)过程:
夺取军械库
进攻总督衙门
武汉光复
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知识拓展
武昌起义前夕,由于革命机关被破获,起义重要领导人刘复基等遇害,孙武受伤,蒋翊武被迫逃亡。黄兴、宋教仁等革命领导人也不在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湖北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
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
黎元洪
“辛亥武昌起义工程营发难处”纪念碑
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是辛亥革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省级革命政权。
十八省光复
湖北 1911.10.10 湖南 1911.10.22
陕西 1911.10.22 江西 1911.10.23
山西 1911.10.29 直隶 1911.10.29
云南 1911.10.30 上海 1911.11.03
贵州 1911.11.04 浙江 1911.11.04
江苏 1911.11.05 安徽 1911.11.05
广西 1911.11.06 福建 1911.11.09
广东 1911.11.09 山东 1911.11.12
甘肃 1911.11.17 四川 1911.11.21
10月13日《申报》有如下报道:“……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
12和13两日《泰晤士报》均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的革命。
2、历史意义:
(1)性质: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②宣告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③开创了完全意义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思想解放。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发布退位诏书
知识拓展
如何理解完全意义和思想解放?
完全意义:
①民主革命(反封建)——推翻清朝封建君主独裁专制统治。
②民族革命(反侵略)——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思想解放:
①“谁要再想做皇帝就会被历史淘汰”;
②封建统治下的旧社会旧生活等旧思想的解体。
局限:
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中国的双半社会性质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