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教案(共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8 11:3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1 .通过 “ 交流平台 ” 的学习,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 通过 “ 词句段运用 ” 的学习,掌握理解文言文中字词意思的方法;了解描写人物感受的方法,并试着写一写;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
3 . 通过 “ 日积月累 ” 的学习,了解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
教学重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理解文言文中字词意思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描写人物感受的方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了解古代各年蜂段的称谓。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
2 . 掌握理解文言文中字词意思的方法。(重点)
3 . 了解描写人物感受的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今天我们学习本单元的 “ 语文园地 ”
二、学用结合
板块一交流平台
1 .读一读,找规律。
读一读“交流平台 “ 的内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材上的文字告诉我们:( 1 )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该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方法去解决
2 . 练一练,学运用。
《曹冲称象》一文中,曹冲是怎样想到称象的方法的?推测他的思维过程。
( 1 )大象太重,不能直接称,也不能杀,所以要把大象替换成其他重量较轻的能称的东西。
( 2 )保证替换后的东西和大象一样重,而且要找一个载重量足够大的工具装这些东西。
( 3 )大船可以装很重的货物,而且同一艘船装的货物一样多时,船身下沉的深度相同。因此,可以把大象赶到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用秤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3 . 我拓展,我积累。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呢?
预设:《文彦博灌水浮球》《诸葛恪得驴》《司马光砸缸》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一)
(一)读一读,注意加点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吾盾之坚 坚固 弗能应 应答
道旁李 道路 溺而不返 返回
冀复得兔 重复 守株待兔 守候
1 .读一读,找规律。
( 1 )读读上面的词句,注意加点的字,你有什么发现?
( 2 )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 3 )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预设:这两组词句中每组的第一竖行都是文言文语句,第二竖行都是现代汉语。第二竖行的
词语既是第一竖行文言文语句中加点字组成的词语,又是对第一竖行文言文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
小结:文言文中有些字的意思就是这个字组成的词语。
2 .我拓展,我积累。
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例子?
诲人不倦 厌倦 吾矛之利 锋利
郡儿戏于庭 庭院 当极明邪 明亮
敏而好学 聪敏 至之市 集市
(二)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说一说自己类似的体验,再选择一种体验写一写。
1 . 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1) 小组交流:你从加点部分体会到了什么?
( 2 ) 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 3 ) 小结:四十秒钟,在平时看来的确不算长,可是当孩子跳进海里后,他的生命随时都会有危险,每一秒钟对于大家来说都是煎熬。所以大家觉得时间太长了。这种感觉,突出了孩子处境的危险,也表现了人们对孩子的担心。
2.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成干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
(1) 小组交流:你从加点部分体会到了什么?
(2) 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 3 ) 小结: “ 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 ” 是很长的时间,但在地球演化的历史中,又是很短的,所以 “ 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 , 加点部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时间漫长而又过得很快,写出了对时光流逝的感受。
3 . 读一读,找规律。
读了上面两段话,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仔细读句段,发现两段话中真实的时间与人物对时间的体验差异很大,这种体验表现了人物独特的心理。
4 . 练一练,学运用。
(1) 小组交流: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当时的情况。
(2) 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一个青年妇女带孩子逛超市,孩子顽皮,在扶梯上乱跑乱跳,不小心被挤到扶梯缝里了,
急救队员火速赶到: 5 分钟 — — 大家觉得时间太长了。急救队员成功救出孩子。
奶奶九十多岁了,回忆起她年轻时候的故事,讲起爸爸小时候的事,就仿佛发生在昨天
似的。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不仅知道了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学会了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应当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合适的办法去解决的道理。在 “ 词句段运用 ” 的学习中,我们掌握了理解文言文中字词意思的方法以及描写人物感受的方法。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 通过“词句段运用 “ 的学习,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难点)
2 . 通过“日积月累 “ 的学习,了解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难点)
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教师口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 语文园地 ” 的内容。
二、学用结合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二)
课件出示:教材第 91 页《一张画像》的内容。
1 .教师口述:材料《一张画像》节选自叶圣陶先生为一位中学生修改的作文,读一读,具体说说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这篇作文的。
2 . 学生自由阅读,可以在材料旁边写一写自己了解到的方法。
3. 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4. 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 1 )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
①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 “ , 使其更准确。
② “ 书皮 ” 改成 “ 课本的包书纸 ” 更确切,因为 “ 书皮 ” 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③作文中写 “ 我递给同桌小强看,还不停地给他讲着 ” ,叶老将 “ 不停 ” 改为 “ 悄悄 ” ,这就更符合当时正在上课的实际情况。
④作文中写 “ 原来拿画的正是王老师 ” ,叶老将 “ 画 ” 改为 “ 几何课本 ” ,因为王老师拿的是 “ 我 ” 画了画的课本,并不是一幅画。
⑤作文中写 “ 口里还不住地呐喊:,冲啊,向几何进军!这个句子用词不准确,因为
“呐喊 ” 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而画面是不可能出声的,叶老将其改为 “ 从口里还吐出来几个字 … … ” 这样就既符合画面的意思,又表达确切。
( 2 )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
如,作文中写 “ 我看见他的粗眉紧皱着,像拧成了一股黑绳。 ” “ 拧成了一股黑绳 ” 比
喻不当,言过其实,叶老将其改成 “ 我看见他紧皱着眉头 ” ,不仅文字简洁,也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 3 )把长句断成短句。
如,把 “ 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 ” ,改为 “ 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 ” 。这样把长句断成短句,不但表达得清楚明白,而且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 4 )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
①如, “ 我越看他倒越像《新儿女英雄传》里的 ’ 黑老蔡 ’ 。 ” 这句话显得啰唆,叶老删去多余的部分,改为 “ 倒像《新儿女英雄传》里的'黑老蔡' o ”
②再如, “ 谁知,看得正带劲,忽然背后伸出一只手把画给拿走了 ” 改为 “ 忽然背后伸出一只手把几何课本给拿走了 ” o 删去啰唆的词句,句子就干净简洁多了。
( 5 )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如,叶老把 “ 上课了 ” 改为 “ 上课铃一响 ” 。因为 “ 上课了 ” 可以理解成刚上课或已经上课一段时间了,改为 “ 上课铃一响 ” ,意思就更加清楚明白了。
( 6 )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①作文中“象开玩笑似的说“将“像“写成"象 “ , 叶老加以改正。
②标点符号方面的修改也比较多,如,作文中写 “ 说不定还真是个复员军人呢 ” 这句话末尾多了一个叹号,叶老把它删掉了。 “ 然后鞠躬让大家坐下 ” 叶老在 “ 鞠躬 ” 后面加上了逗号,将其断开。 “ 我的手早痒痒了 ” 一句后面多了一个句号,叶老将其删除。叶老去掉了 “ 扑腾、扑腾 ” 中间的标点。所有这些,叶老都一一加以修改,可见叶老对这篇作文的修改是多么仔细、认真。
( 7 )小结:①用词准确。如,题目 “ 一张画像 ” 改成 “ 一幅画像 ” , 还有 “ 书皮 ” 被叶老先生改成 “ 课本的包书纸 ” 更确切。②句子通顺。③长句断成短句。④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⑤增添一些词句,完善句意。⑥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5 . 练一练,学运用。
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中的错误。
有一天上课时。我忽然觉得肚子痛得直不起腰。老师问明了情况,背我立即到医院;晚上老师又冒雨敢到我家来关怀我。我怕当误了学习,急得哭了。老师亲切地安慰我, “ 别着急,等你身体好了,我会给你补上的。”
( 1 )读一读,在觉得有问题的地方做好标记。
( 2 )想一想,这些有问题的地方怎样修改更好,用修改符号正确修改。
( 3 )将修改后的片段,通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做到文从字顺。
出示答案
板块三>日积月累
课件出示: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而立:指人三十岁。
不惑:指人四十岁。
花甲:指人六十岁。
古稀:指人七十岁。
期颐:指人一百岁。
1 . 读一读,找规律。
( 1 )读一读上面的内容,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上面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对女子或男子年龄的别称,其特点是不直接说出某
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与各个年龄段有关的词语来代替。如, “ 弱冠 ” 指男
子二十岁左右,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
“弱冠 ” 。
( 2 )学生自由阅读,理解意思。
( 3 )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并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 4 )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植物,高丈许,在初夏开花,秋季结成果实。豆蔻花未大开时就显得非常丰满,其形如怀孕之身,故又称为 “ 含胎花 ” ,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豆蔻一词,源自唐杜牧《赠别》: “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意思是说,姿态轻盈举止优雅正是十三年华,就像二月初树梢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杜牧在扬州期间,写下了这首诗赠给一位歌女。诗中用二月初树梢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喻十三岁的少女。因此, “ 豆蔻 ” 就被用来形容十三四岁的女子。
及笄:语出《礼记 内则》: “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郑玄注: “ 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 笄,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满十五岁就开始把头发绡起来,戴上簪子。因此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 “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因为还没达到
壮年,故称 “ 弱 ” 。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 “ 成人礼 ” 。男子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 “ 结发 ” ,然后再戴上帽子。在《礼记 曲礼上》记有: “ 男子二十冠而字。” 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出处《礼记 曲礼上》:“ (男子)二十曰弱,冠。而立:《论语 为政》: “ 三十而立。” 这里的 “ 立 ” 是 “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 的意思。 “ 三十而立 ”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 “ 而立 ” 指人三十岁。不惑:《论语 为政》: “ 四十而不惑。 ” 后用 “ 不惑 ” 作四十的代称。花甲: “ 花甲 ” 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又一种说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白色的痕迹,到了六十岁,随着身体的愈加衰老,这道白痕就会消失不见,故而称作 “ 花甲” 。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身体好的人超过六十岁,白痕还在,而有的人身体衰弱,未到六十岁也有可能没有白痕。古稀:源自唐杜甫《曲江》: “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后用 “ 古稀 ”作七十岁的代称。期颐:源自《礼记 曲礼上》: “ 百年曰期,颐。 ” 孙希旦集解: “ 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方氏慝曰: ’ 人生以百年为期,故百年以期名之。 ’ ” 后称
百岁为 “ 期颐 ”
2 . 练一练,学运用。
中国古代不同年龄有不同的别称,下列年龄的别称按实际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有误的一项是(A)
A. 而立、知命、古稀、耳顺 B. 弱冠、不惑、知命、花甲
C. 志学、弱冠、而立、不惑 D. 不惑、花甲、古稀、期颐
3 . .我拓展,我积累。
同学们,你们还积累了哪些年龄称谓的词语?
( 1 )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 “ 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
( 2 )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 3 )孩提: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 尽心上》: “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
( 4 )垂髻:指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陶潜《桃花源记》: “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
( 5 )幼学:一般指十岁。《礼记 曲礼上》: “ 人生十年曰幼,学。 ” 郑玄注: “ 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因此,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
( 6 )束发: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子十五岁时束发为髻,成童,因此用 “ 束发 ” 指代男子十五岁。《大戴礼记.保傅》 : “ 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
( 7 )破瓜:旧时文人拆 “ 瓜 ” 字为二八字以纪年,谓十六岁,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 8 )知命:五十岁。《论语 为政》: “ 五十而知天命。 ” 指年至五十,能了解上天的意志和人的命运。后以“知命 “ 为五十岁的代称。
( 9 )耳顺:六十岁。《论语 为政》: “ 六十而耳顺。 ” 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后以 “ 耳顺 ” 为六十岁的代称。
( 10 )耋:七八十岁。
( 11 )耄:八九十岁。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修改作文的一些方法,积累了古代表示年龄的称谓,相信大家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还积累了相关的文化常识。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勤于修改词句的好习惯,并善于积累文化常识,增强自身的语文素养。
(
4
) (
点典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R 版)
)
(
8
) (
第二单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