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2023高考一轮复习
新民主义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新阶级
新道路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中共“工农武装割据”及长征
五四运动
一大二大纲领
新革命
国民党一大及国民革命
国民革命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等领导的民主革命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新政党
1919
1924
1927
1937
1945
1949
1931
1921
中共创立期
国民大革命期
国共十年对峙期
抗战时期
解放战争期
十四年抗战
中国共产党诞生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4.12—1949.4.23)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
新民主义主义革命兴起
中国共产党
逐渐走向成熟
全民族抗日战争
的中流砥柱
领导新民主义革命
的全国性胜利
时空时序
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第15讲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21课)
【课程标准】
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2.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1)原因:
一、新阶级: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思考:一战是如何推动中国的革命运动的?(请根据以下史实进行逻辑归纳)
1914
1918
1915
一战
1917
1919
1921
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
巴黎和会
民族工业短暂春天
《二十一条》
(1)原因:
1.五四运动
一战
侵略势力
日美加紧侵略
民族危机加深
反抗情绪高涨
欧美放松
民族工业黄金时期
无产阶级壮大
①外部原因: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③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不断社大
一、新阶级: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原因:
1.五四运动
一战
侵略势力
十月革命爆发
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
巴黎和会
日美加紧侵略
五四运动
民族危机加深
反抗情绪高涨
欧美放松
民族工业黄金时期
无产阶级壮大
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明方向
知识分子更加关注马克思列宁主义
战胜国中国外交失败
④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⑤导火索: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了弱国无外交)
⑥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对内独裁,对外卖国)激化社会矛盾。
一、新阶级: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时间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1919.5.4-6月初 1919.6.3-6月底
中心 北京 上海
主力 学生 工人
方式 罢课、游行 罢课、罢工、罢市
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二十一条” “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和约签字”
结果 取得初步胜利(放人、免职、拒签字)
(2)过程
革命性:
群众性:
爱国性:
成功性:
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学生、工人、商人多个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维护中国主权,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
五四运动的特点
(3)历史意义
①革命的新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性质
革命任务
革命性质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革命前途
群众基础
革命范畴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反帝反封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旧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
社会主义国家
缺乏群众基础
有广泛群众基础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革命的分界线: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之后的革命中担任领导阶级。
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
(3)历史意义
②革命新方式出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2018全国1卷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合适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2019全国1卷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C
A
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3)历史意义
③爱国主义下的新觉醒:五四运动是民众广泛参加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2022石家庄质检一7】某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大建设,几乎无一不是成功于五四以后,如廓清军阀、中国统一,以及其他大小事业,如交通、禁烟、行政整理、法律改革、学校发展等。这说明五四运动
A.奠定了推翻军阀的物质基础
B.实现了中国社会的重构
C.提升了国人的民族民主意识
D.使救亡和启蒙开始结合
【2019全国2卷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C
B
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
时期 人物
开始传入:十月革命前(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梁启超(资产阶级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主义的鼻祖。
朱执信(资产阶级革命派):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较详细。
正式传播:十月革命以后
1918 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广泛传播(系统介绍):五四运动之后
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社会的主流。
2、马克思主义主义的传播: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意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知识扩展:问题与主义之争
材料1:“要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问题....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胡适1919.7《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材料 2:“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 个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所以我们的运动,一方面固要研究实际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 -----李大钊1919.8《再论问题与主义》
李大钊:主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社会革命
胡适和李大钊分别持什么观点?
胡适: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宣扬资产 阶级改良主义
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
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新文化运动内部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者的分裂开始
问题与主义争论的实质是什么?
二、新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
(1)思想:
(2)阶级:
(3)组织:
(4)外部: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共产国际的帮助
1.条件
(2021·全国甲卷高考·29)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 )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C
内容
意义
中共一大(1921.7.23)
中共二大(1922)
中共三大(1923)
中心任务: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领导运动中央机构: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决定:国共合作。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一大建党
二大建纲
2、中共三次代表大会
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国民革命做了准备
思考: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
中共二大的脚踏实地主要指什么?为什么是脚踏实地?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2021·广东高考·8)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当前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充分发展,因之无产阶级也自然不能充分发展,阶级分化不充分的全国人民,皆受制在资本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之下,不能不要求经济发展而行向国民革命”。这说明中国共产党( )
A.适应国情调整革命策略
B.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武装斗争
C.统一认识促进经济发展
D.根据矛盾变化扩大阶级基础
A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在何处?
(1)新的领导阶级:全国统一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2)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3)新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4)新的革命道路: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2021·全国乙卷高考·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次会议,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图6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
三、新革命: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一)国共合作
【2020·7浙江12】《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A.工农群众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D.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1.背景:
(1)中共:
①中共在开展工人运动时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B
三、新革命: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一)国共合作
【2018全国2卷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的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1.背景:
(2)国民党: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
C
(3)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
材料: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三方面问题的折磨:外国帝国主义、党内纷争和国内冲突。对这几个问题,他难以回避,但也无能为力。在挫折中,他发现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辉煌成就倍加令人鼓舞,他将俄国的成功归于良好的党组织和严格的纪律,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纪律腐败、组织松散及思想灌输不力。孙中山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尽管他急于寻求苏维埃的援助,但他拒绝用共产主义代替三民主义。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为纠正“自己的失败”采取的举措,并分析孙中山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举措:组织上,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思想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原因: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屡次失败;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
考点:国民革命的背景——国共为何要合作
2.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大会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反清 反帝反封(军阀);(联俄)
民权主义 建立共和国 反帝者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联共)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扶助农工)
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之比较
节制资本
孙中山所主张的限制私人资本于一定范围以内的方针。民生主义的纲领之一。要旨是: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以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生计。这一主张具有反对帝国主义、发展国民经济的意义,反映了中国社会不能再走西方资本主义老路的客观历史要求.
新三民主义的意义
理论意义:新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为三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实践意义:指导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
(2017.11·浙江高考·11)《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孙中山“三民主义”。其中指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上述主张意在( )
A.施行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B.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
C.谋求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 D.立法保障工农的权利
C
3.合作方式: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革命阶级的联盟。
共产国际代表在提出党内合作之初,就包含着领导权归国民党的思想。美国学者海尔莫·格鲁勃认为“国共合作,实际上是把中国共产党拴在国民党身上,使中国共产党处于名义上是自己的一个伙伴而实际上是一个比自己强大的阶级敌人的支配之下,最后成为牺牲品。”此观点认为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于( )
A.共产国际战略指导失误
B.中国共产党未掌握革命武装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国共两党力量对比悬殊
20世纪20年代初,孙中山决心联共,同意采取党内合作这种特殊形式,接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他这样做是为了()
A,汲取先前失败教训
B.借鉴苏俄革命经验
C.接受共产国际指导
D.从内部改造国民党
D
A
如何看待党内合作?
(1)共产党员有双重身份,便于开展革命活动,有利于中共从工运低潮中走出来,更能在孙中山这面革命旗帜下广泛发动群众,组织革命力量,迎接革命高潮。
(2)容易被国民党所接受,有利于改造国民党,使其获得新生,促使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1)容易使中共放弃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出现了陈独秀“右”倾错误。
(2)是导致大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4.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践:
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
1925
成立国民政府
1926
国共合作北伐
1927
4.12
蒋介石反革命政变
1927
7.15
汪精卫分共
珠江流域
长江流域
高潮
上海
武汉
失败
【2021广东模拟8】按照一般的军事教育程序,初级军官教育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但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后将学制大大缩短,学生入学后只接受一个月的入伍教育和六个月的正式教育。这反映了当时
A.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B.三民主义深入人心
C.军队素质大幅提升 D.国共合作方式创新
A
【2021江苏模拟二8】有国民党官员曾在一份工作报告中指出,近年来工农运动渐渐兴起,且有蔚为国民革命主力之势。此种工人运动,目下尚不过在上海、广州等有新兴工业的地方;农民运动亦不过广东及河南、湖南、直隶之一部。此报告所说的工农运动
A.促进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B.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C.活动重心由南向北转移 D.侧重在中心城市开展斗争
C
【2017海南11】1927年,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现在可有一种危险,是国民党差不多专做上层的工作,中央党部、国民政府都是国民党的同志多。至于下层的民众运动,国民党员参加的少,共产党员参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种畸形的发展。”由此可知,当时
A.工农运动决定战争走向 B.国民革命运动已经失败
C.国共合作存在分裂隐患 D.国民党开始重视工农运动
C
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战争节节胜利北洋军阀遥遥欲坠
客观原因 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②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
主观原因 ①中共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
②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
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坚持武装斗争。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结合材料,简述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有何进步?
进步:
群众基础更为广泛;
反帝反封建立场更为彻底和明确;
国共两党共同领导(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联合)。
5、国民革命特点
材料二 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北伐战争进展顺利,到1927年4月,北伐军在10个月内攻占了近半个中国,取得了巨大胜利。北伐战争基本上实现了国民革命运动所要完成的直接目标,由此国家统一进程的步伐大大加快,初步地重新奠定了国家现代化的政治基础,也为南京政府裁撤遍布各地的厘捐,统一币制和度量衡提供了前提。革命的指导思想在革命的过程中得到了实践和传播,对民众进行了政治启蒙,扩大了民众参政的广泛性……思想文化进步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指导中国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广泛传播。
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革命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
6.国民革命的意义
政治上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扩大了民主范围;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经济上加快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思想上传播了新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国民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不利一面:
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右派手中,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有专制、反人民一面,把中国引向动乱和战争,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五四运动
1919.5
中共“一大”
1921.7
北伐战争
1926.7
秋收起义
1927.9
井冈山会师
1928.4
南昌起义
1927.7
革命道路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