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解直角三角形
第1课时 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教学难点】?
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二、探索新知?
1.解直角三角形?
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
(1)概念:?
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2)思考:为什么要至少有一条边 ?
2.已知两条边,求其余未知元素.?
【例1】如图,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地震中于离地面5米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树根12米处,则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分析:我们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应该先把新问题与我们熟悉的问题联系起来,再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来进行研究.对于现实问题通常化为数学模型来处理,这里体现数学建模的思想.?
解:利用勾股定理可以求出折断后倒下部分的长度为=13,13+5=18(米).?
答:大树在折断之前高18米.?
3.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求其余未知元素.?
【例2】如图,在相距2000米的东、西两座炮台A、B处同时发现入侵敌舰C,在炮台A处测得敌舰C在它的南偏东40°的方向,在炮台B处测得敌舰C在它的正南方.试求敌舰与两炮台的距离.(精确到1米)?
解:在Rt△ABC中,∵∠CAB=90°-∠DAC=50°,=tan∠CAB,?
∴BC=AB·tan∠CAB=2000×tan50°≈2384(米).?
∵=cos50°,∴AC=≈3111(米).?
答:敌舰与A、B两炮台的距离分别约为3111米和2384米.?
三、巩固练习?
1.在电线杆离地面8米高处向地面拉一条缆绳,缆绳和地面成53°7′角,求该缆绳的长及缆绳地面固定点到电线杆底部的距离.(精确到0.1米)?
2.海船以32.6海里/时的速度向正北方向航行,在A处看灯塔Q在海船的北偏东30°处,半小时后航行到B处,发现此时灯塔Q与海船的距离最短.求灯塔Q到B处的距离.(画出图形后计算,精确到0.1海里)??
答案:1.如图所示,?∵AC=8米,∠B=53°7′,∴AB=≈10.0(米),BC=≈6.0(米).∴该缆绳的长约为10.0米,缆绳地面固定点到电线杆底部的距离约是6.0米.?
2.?如图所示,当灯塔Q与海船的距离最短时,QB⊥AB.由题意知AB=32.6×=16.3(海里).∵=?tan∠BAQ=tan30°,∴BQ=AB×?tan30°=16.3×≈9.4(海里).答:灯塔Q到B处的距离约为9.4海里.?
四、应用拓展?
本节的重要内容是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是勾股定理、两锐角互余和边角之间的关系,一般有两种类型:已知两边,已知一边和一锐角,解题时要选择适当的关系式,尽可能使用原题数据和避免做除法运算.
※课后作业※
教材第117页习题24.4第1题.
第2课时 俯角与仰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仰角、俯角、方位角的概念.?
2.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仰角、俯角、方位角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辅助线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数形结合、抽象归纳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
感知本节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义.?
【教学重点】?
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
1.仰角、俯角.?
(1)几个概念:①铅垂线;?②水平线;③视线;④仰角:视线在水平线的上方,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⑤俯角:视线在水平线的下方,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2)应用.?
【例1】如图,为了测量旗杆的高度BC,在离旗杆底部10米的A处,用高1.50米的测角仪DA测得旗杆顶端C的仰角α=52°.求旗杆BC的高.(精确到0.1米)
解:在Rt△CDE中,?
∵CE=DE×tanα?
=AB×tanα?
=10×tan52°?
≈12.80(米),?
∴BC=BE+CE=DA+CE?
≈1.50+12.80=14.3(米).??
答:旗杆BC的高度约为14.3米.??
2.方位角.?
【例2】如图,A城气象部门测得今年第9号台风上午8时在A城南偏东30°的海面B处生成,并以每小时40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向移动,上午10时测得台风中心移到了A城南偏东45°的方向的C处,若台风中心120海里的范围内将受台风影响,问A城是否会受9号台风影响???
分析:A城是否会受台风影响,就是A城到台风移动路线BC的距离是否大于120海里.??
解:过A作AE⊥BC延长线于E,设AE=EC=x,则BE=x.?
∵BC=2×40=80,?
∴BC=BE-CE=(-1)x=80.?
∴x=40(+1)≈109.3<120.?
答:A城会受台风影响.?
三、巩固练习?
1.如图,小雅家(图中点O处)门前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经测得有一水塔(图中点A处)在她家北偏东60度500m处,那么水塔所在的位置到公路的距离AB是( )?
A.250m B.250m?
C.m D.250m?
2.?两座建筑物DA与CB,其地面距离DC为50.4米,从DA的顶点A测得CB顶部B的仰角α=20°,测得其底部C的俯角β=35°.求这两座建筑物的高.(精确到0.1米)?
3.如图,某数学兴趣小组在活动课上测量学校旗杆高度,已知小明的眼睛与地面的距离AB是1.7m,看旗杆顶部M的仰角为45°;小红的眼睛与地面的距离CD是1.5m,看旗杆顶部M的仰角为30°.两人相距28米且位于旗杆两侧(点B、N、D在同一条直线上).
请求出旗杆MN的高度.(参考数据:≈1.4,≈1.7,结果保留整数)??
答案:1.A
2.由题意知,在矩形ADCE中,CE=AD,AE=CD=50.4米.在Rt△ADC中,∠DAC=90°-β=55°,
则AD=≈35.3(米).在Rt△ABE中,∠BAE=20°,AE=50.4米,则BE=AE×tan20°=50.4×tan20°≈18.3(米).故CB=CE+BE=AD+BE≈35.3+18.3=53.6(米).答:建筑物DA的高约为35.3米,CB的高约为53.6米.?
3.12m
四、归纳小结?
1.解决仰角、俯角、方位角有关的问题时,常用的两个基本图形.?
?
2.通常学习两个例题及练习,初步学会把一些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解直角三角形来解决,具体地说,就是利用正切解直角三角形,从而把问题解决.
※课后作业※
?教材第117页习题24.4第3、4题.
第3课时 坡度与坡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运用解直角三角形有关知识解决与坡度、坡角有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
进一步感知本节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义.?
【教学重点】?
解决有关坡度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坡度的有关术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研究了与仰角、俯角、方位角有关的问题,今天研究与坡度、坡角有关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几个概念.
(1)铅垂高度h;?
(2)水平长度l;??
(3)坡度(坡比)i:
坡面的铅垂高度h和水平长度l的比i=;??
(4)坡角α: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i==tanα.显然,坡度i越大,坡角α就越大,坡面就越陡.??
2.应用.?
【例1】在山坡上种树,要求株距(相邻两树间的水平距离)是5.5m,测得斜坡的倾斜角是24°,求斜坡上相邻两树的坡面距离是多少(精确到0.1m).?
分析:题目中出现的术语——株距、倾斜角,需重点说明.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画出图形.?
已知:Rt?△ABC中,∠C=90°,AC=5.5,∠A=24°,求AB.??
解:在Rt?△ABC中,cosA=,∴AB=≈6.0(米).?
答:斜坡上相邻两树间的坡面距离约是6.0米.??
【例2】如图,一段路基的横断面是梯形,高为4.2米,上底宽为12.51米,其坡面的坡角分别是32°和28°.求路基下底的宽.(精确到0.1米)?
解:作DE⊥AB,CF⊥AB,垂足分别为点E、F.?
由题意可知:DE=CF=4.2米,?
EF=CD=12.51米.?
在Rt△ADE中,∵=tan32°,?
∴AE=≈6.72米.?
在Rt△BCF中,同理可得?
BF=≈7.90米.?
∴AB=AE+EF+BF≈6.72+12.51+7.90≈27.1(米).?
答:路基下底的宽约为27.1米.?
三、巩固练习?
1.如图,一水库大坝的横断面为梯形ABCD,坝顶宽为6.2米,坝高为23.5米,斜坡AB的坡度i1=1∶3?,斜坡CD的坡度i2=1∶2.5.求:?
(1)斜坡AB与坝底AD的长度(精确到0.1米);??
(2)斜坡CD的坡角α(精确到1°).??
2.设建造一条道路,路基的横断面为梯形ABCD,如图所示,设路基高为h,两侧的坡角分别α和β,已知h=2米,α=45°,tan?β=,CD=10米.?
(1)求路基底部AB的宽;?
(2)修筑这样的路基1000米,需要多少方土??
答案:1.?如图所示,过点B、C分别作BE⊥AD、CF⊥AD,交AD于点E、F.
(1)由i1=1∶3,得tanA=,所以∠A≈18.43°.AB=≈74.3(米).AE==70.5(米).由i2=1∶2.5,得tanD=,所以∠D≈21.8°.FD==58.75(米).所以AD=AE+EF+FD=70.5+6.2+58.75≈135.5(米).
综上,斜坡AB长约为74.3米,坝底AD长约为135.5米.?
(2)因为tanα=i2=,所以∠α≈22°,即斜坡CD的坡角α约为22°.??
2.(1)过D作DE⊥AB于E,过C作CF⊥AB于F.
在Rt?△ADE中,∠α=45°,DE=h=2米,
∴AE=DE=h=2米.在Rt?△BCF中,tan?β=,
CF=h=2米,
∴BF=2CF=4米.故AB=AE+EF+BF=AE+CD+BF=2+10+4=16(米).
(2)S梯形ABCD=(AB+CD)·h=×(10+16)×2=26(平方米).因此所需的土石方数是26×1000=26000(立方米).?
四、归纳小结?
1.在这类实际应用题中,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把问题放在直角三角形中,虽然有一些专业术语,但要明确各术语指的是什么元素,要善于发现直角三角形,用三角函数等知识解决问题.?
2.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是:?
(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2)根据条件的特点,适当选用锐角三角函数等去解直角三角形;?
(3)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
(4)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课后作业※
教材第117页习题24.4第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