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2017秋) 六年级上册2.2雨和雪课件(共51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湘科版(2017秋) 六年级上册2.2雨和雪课件(共51张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10-27 22:0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雨和雪
六年级 科学

降水
生活中常见的降水
探究:雨是如何形成的?
观察:下雨前和下雨时
回忆:
同学们,下雨前和下雨时,一般是什么样子呢?
聚焦:雨的成因



聚焦:雨的成因
“有云,不一定就有雨呀!”
思考:什么条件下,才会下雨呢?
雨和云有什么联系?
回顾:云的成因
云是由水蒸气遇冷后凝成的很多小水滴或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形成的。
观察:下雨时的云和不下雨时的云有什么区别?
聚焦:雨的成因
观点:
1.云层里的小水滴多了,就会更重,托不住便掉下来。
2.若云层里的小水滴少,那么就不会掉下来。
实验:模拟雨的形成
思考:
1.你准备怎样模拟水的蒸发?
2.你准备怎样模拟水蒸气遇冷凝成小水滴?
实验:模拟雨的形成
实验用品 作用
烧杯中的水 模拟自然界中的水
盛有冰块的小碟子 降低温度
酒精灯 热源
实验:模拟雨的形成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加热一段时间后
继续加热后
有小水滴聚集在碟子底部
小水滴越聚越大
不断落入烧杯中
聚焦:雨的成因
当空中的水蒸气较多时,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当小水滴或小冰晶大到上升气流托不住的时候就会向下降落,形成雨。
“水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变成了水。”
人工降雨
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降水的形成原理,发明了人工降雨,通过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水滴迅速凝结。
人工降雨
增雨火箭
碘化银药粉
自然界常见的降水


聚焦:雪
我们的发现:
1.下雪时和下雨时都有云。
2.温暖的地方很少下雪,寒冷的地方会出现雪。
类推:雪的成因
气温<0℃
提示1:
类推:雪的成因
提示2:
雪是固态水的一种形式,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及其聚合物(雪团)组成 。
雪的成因:
当低空温度在0℃以下时,高空云层的温度会更低。云中的水汽可以直接凝成小冰晶及小雪花,当这些雪花增大到相当程度,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就会从云层里降落下来,成为雪。
降水
自然界中其它形式的降水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附着在地面或物体上的小水珠。
自然界中其它形式的降水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或物体上。
归纳整理

水蒸气
雾、云
霜、露


温故:水的三态变化
水蒸气


(气态)
(液态)
(固态)
思考:水和水蒸气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水蒸气


(气态)
(液态)
(固态)
思考:水和水蒸气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水蒸气


(气态)
(液态)
(固态)
受热
思考:水和水蒸气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水蒸气


(气态)
(液态)
(固态)
思考:水和水蒸气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白气’就是水蒸气凝成的小水滴呀!”
温故:“白气”是怎样形成的?
水受热后蒸发出水蒸气跑向空中,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成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成为我们看到的“白气”。
思考:水和水蒸气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水蒸气


(气态)
(液态)
(固态)
受热
遇冷
思考:水和冰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思考:水和冰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液态)
(固态)
受热
遇冷
思考:水蒸气和冰之间可以变化吗?
水蒸气

(气态)
(固态)
思考:
寒冷的冬天,晾晒在室外的衣服,为何从冰冻状态直接变干了?
经过阳光的照射,衣服上的冰受热,形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
思考:水蒸气和冰之间可以变化吗?
水蒸气

(气态)
(固态)

受热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或物体上。
思考:水蒸气和冰之间的变化?
水蒸气

(气态)
(固态)
受热
遇冷
思考:引起水的三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水蒸气


(气态)
(液态)
(固态)
受热
受热
受热
遇冷
遇冷
遇冷
水蒸气


(气态)
(液态)
(固态)
水的液态、气态、和固态在温度改变的条件下能够相互变化,温度是影响水的三种状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思考:
水的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是可以相互变化的,自然界中的水也是这样变化的吗?
思考:
地球表面的水会蒸发出水蒸气,水蒸气会去向何处呢?

河流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自然界里的水不断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高空中的水蒸气不断受冷形成云,又变成雨、雪降落到地面上,地面上的水又通过各种途径流入大海。
水循环的意义
水循环不断更新着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它不仅对生态、气候、地貌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将水、空气、土壤和生物很好地联系起来,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宜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