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醉翁亭记》复习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醉翁亭记》复习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8 10:2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 醉翁亭记 》考前复习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散文创作成就巨大,也擅长诗词。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存世。
文学常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原文呈现
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
介绍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并引出醉翁寄情于山水的乐趣。
写景顺序:由面到点(由全景到局部)
原文呈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与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原文呈现
写众人游宴之乐:
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原文呈现
写“醉归”之乐,点出本文主题:与民同乐。
这篇优美的散文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自然风光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文章中心】
1. 环滁皆山也 环:
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 秀:
3.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
4. 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
临:
环绕
茂盛的样子
秀丽
飞泻
居高面下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解释词语
5. 名之者谁 名:
6. 饮少辄醉 辄:
7. 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
9. 云归而岩穴暝 归:
10.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 从:
(吾谁与归 归: )
命名,取名

情趣
寄托
聚集
回去
跟从
归依
11.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 秀:
12. 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
13.休于树 于:
14. 山肴野蔌
肴: 蔌:
15. 宴酣之乐 酣:
香花
茂盛,繁茂
背着东西的人

野味
菜蔬
尽兴的喝酒
16. 非丝非竹 丝: 竹:
17. 弈者胜 弈:
18.觥筹交错 觥: 筹:
19. 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 乎:
20. 树林阴翳 翳:
21. 太守谓谁 谓:
弦乐器
管乐器
下棋
酒杯
酒筹
醉醺醺的样子

遮盖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重点句子翻译】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上方的,是醉翁亭啊。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重点句子翻译】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重点句子翻译】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
【重点句子翻译】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面下降,隐石现出,这是山间的四季景象。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重点句子翻译】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心中自有他的乐趣。
【重点句子翻译】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重点句子翻译】
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那些山峰,树木山谷尤其优美,从远处看那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并且从两峰之间飞泻出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上方的,是醉翁亭啊。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僧人智仙。给亭子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太守与客人来到这里饮酒,喝得不多就醉了,同时年纪又是最大的,所以自己取了个别号叫作醉翁。醉翁的情趣并不在酒上,而是在于山光水色中。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间,寄托在酒上。
译文
要说那太阳一出来,林中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在一起,山谷洞穴就显得昏暗了,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是山间早晚的景色。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面下降,隐石现出,这是山间的四季景象。早晨进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一样,那乐趣也就没有穷尽了。
译文
背着东西的人在途中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回应,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在出游。到溪水旁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造酒,泉水香,酒儿清,野味野菜,杂七杂八摆开在面前的,是太守设的宴席。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能投中目标,下棋的人能取得胜利,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众宾客在尽情地欢乐。容颜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呀。
译文
不久,夕阳落到远山之上,人影散乱,这是太守回城,众宾客随行。树木茂密成荫,鸟鸣之声到处可闻,这是游人离开,鸟儿欢乐起来了。可是鸟儿只知山林的乐趣,却不知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从太守游山而快乐,却不知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后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原来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课后思考探究
一、说一说第 1 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文章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景镜头。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 这三段式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
“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
“至于”同样表示转接,却含有进层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
“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
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
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
这三段是按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三、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本文中共出现了10个“乐”字,其中有7个集中在最后一段。归结起来, 这些“乐”有:
1.山水之乐; 2.宴饮之乐; 3.禽鸟之乐;
4.滁人之乐;5.太守之乐 。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参考答案:第1、2、3、4句表示判断,语气为肯定;
第5、6句表示陈述,语气较 为和缓 。
四、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⑴环滁皆山也。
⑵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⑶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⑷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五、《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语义的变化。
《岳阳楼记》中的成语: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没有变化) 百废具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在现代汉语中,“具”写作 俱”,也说“百废俱举”,意思没有变化)
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多说“浩浩荡荡”,除描写水势外,也用以形容气势雄壮,规模宏大。)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多种多样,非常壮观。(在现代汉语中,也用以形容事物多样、壮观。)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没有变化)
《醉翁亭记》中的成语:
峰回路转: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
(在现代汉语中,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面。
(在代汉语中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而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了。
(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比喻真相大白,简写为“水落石出” )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现代汉语中,用以形容许多人饮酒的热闹场面,意思没有变化。)
1.这篇文章写了五种乐,其中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
问题探究
作者描写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写山水之乐,是表现他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是非同寻常的。太守之乐境界最高,太守既能知“禽鸟之乐”,又能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乐趣。文中用“太守醉”结束欢乐场面,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点出全文的主旨。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描写景物时又着眼于一个“醉”字,作者是怎样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的?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1. 全文的主旨是:□□□□
“ ”字贯穿全文。

2. 文中的千古名句是: , 。
与 民同 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理解填空
3.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
4.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
5.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日出而林霏开。
6.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7.写春景的句子是:
8.写夏景的句子是:
9.写秋景的句子是:
10.写冬景的句子是:
云归而岩穴暝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11.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
(1) ,(2) , (3 ) ,(4) 。
12.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13.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4.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
15.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

16.“ ”现在通常用来表示 “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的意思。

17.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水落石出
醉翁之意不在酒
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18.根据你的理解补充对联: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范仲淹以 。
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天下为忧
世 外 桃 源
与 民 同 乐
19.《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 的和谐之音。
《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风。
《桃花源记》飘逸着 的理想之风。
与民同乐
宁静祥和
1.《醉翁亭记》作者到底都“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问题梳理

2 太守为什么“醉”呢 (醉的原因)
1、不胜酒力。
2、陶醉于山水景色之美;
3、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宾客的欢乐而醉)这都是与民同乐.

3 如何看待作者的醉? “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情山水,更在于与民同乐,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

4.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描绘了四幅图画。作者为什么首先描绘“滁人游”这幅画面
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写这些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太守醉”( 为下文写“太守醉”作铺垫。)。

5.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一个人要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地面对挫折。作为中学生,我在生活中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灰心丧气,要以乐观的心态去战胜困难和挫折。

6.太守的“醉翁之意”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结合课文与实际生活,简要说说。
太守的“醉翁之意”不仅在于山水之间,而且更在“与民同乐”。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他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的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和谐社会。

7.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情为民所用,关注民生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强烈的忧患意识,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忧”与欧阳修的“乐”在本质上有什么联系?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忧”与“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范仲淹无论位居高官或是退居民间,都心怀国家和百姓;欧阳修虽然仕途受挫,但仍积极施政,与百姓同乐。他们都心忧天下、以天下苍生为念,始终关心百姓疾苦,关注百姓悲喜。

9.《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在思想上有什么异同?
答:相同点: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 《岳阳楼记》范仲淹表述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醉翁亭记》欧阳修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不同点:《岳阳楼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思想勉励自己并规劝友人,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抑郁的情怀。

实战训练场
(1)伛偻提携( )
(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3)野芳发而幽香( )
(4)佳木秀而繁阴 ( )
《醉翁亭记》练习题(一)
离开
香花
茂盛、繁茂
腰背弯曲。这里借指老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意思(4分)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练习。(15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像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就消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洞穴就显得昏暗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喝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3.根据作者对文中饮酒赏景的描述,下面对“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必须借助喝酒才能在心里领会得到。
B.山水的景色领会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
C.欣赏山水得到乐趣,心中畅快,自然酒兴大发。
D.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之中。
D
4.文章除了山水之乐外,还写了“太守之乐”,请你从内容和它所体现的积极意义上谈谈对“太守之乐”的理解。(4分)
答:(1)从内容上理解,太守为人们富足快乐而感到高兴,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从积极意义上理解,太守虽然仕途失意,却具有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积极人生态度,是值得肯定的。在当今社会,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宁静祥和,彼此和谐相处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理想。
(3)云归而岩穴暝
《 醉翁亭记》练习题(二)
聚拢
(2)临溪而渔
靠近
(4)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动词,以……为乐
(1)名之者谁
命名,取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练习。(15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3.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 第②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
B. 第③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
C. 本文除第①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 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解析】第③段中的“颓然”指作者酒后醉醺醺的样子,并无抑郁和苦闷之意。故选B项。
B
4.你认为太守的生活态度是怎样的?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作者在仕途失意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积极从政,心系百姓,与民同乐,具有宽阔的胸襟。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怨天尤人,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翼然临于泉上者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树林阴翳
(4)宴酣之乐
《醉翁亭记》练习题(三)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寄托
尽兴的喝酒
遮盖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练习。(15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早晨到这里游玩,傍晚回去,欣赏四季不同的景色,乐趣是无穷尽的啊。
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3.下列对文本理解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用一个“乐”字为主线,把众多内容连缀在一起,而这些“乐”,都是为了突出作者的自我陶醉之乐。
B.文中亭子是以作者的号来命名的。
C.文章第①段是交待醉翁亭的环境位置,由群山到琅琊山,由山及泉,由泉及亭,又由亭名引出太守的醉翁之意,内存的脉络是连贯的。
D.文章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寄情山水的忧乐之意和愁苦之情。
D
4.请结合本文、链接材料和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链接材料】二十岁时他们都在干什么? 习近平:和上万知青在农村干活;奥巴马:因多种族背景自卑而酗酒抽烟解烦;普京:放弃练柔道决心考大学;爱因斯坦:找不到工作做家教谋生;莫言:棉花加工厂临时工。
欧阳修被贬滁州,仕途受挫,仍然心系百姓,造福一方。他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不懈追求的职业操守难能可贵。习近平、奥巴马等名人,也曾经历过迷茫、困顿与坎坷,但都凭借一往无前的热忱与勇气,成就了自己的梦想。作为中学生,我们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发扬乐观向上的精神,不惧挫折,不畏困难,积极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