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
(
教学目标
)会认本课的 6 个生字,会写 11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难懂的句子,感知课文大意。
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感受儿童诗想象丰富的特点,尝试写一写儿童诗。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尝试写儿童诗。
(
教学重点
) (
教学难点
) (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一课时
(
课时目标
)
会认本课的 6 个生字,会写 11 个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课文大意,了解课文内容。(重点)
(
教学过程
)
(
一
)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片导入。
学生交流:同学们,童年生活是非常有趣的,你能说出一两件童年趣事吗?
教师口述:让我们走进《童年的水墨画》,看看作者描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场景。(板书
童年的水墨画)
(
二
)介绍作者
张继楼,江苏宜兴人,1926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曾任重庆市作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作品有《营帐边有一条小河》《在城市的大街上》《在农村的田野上》《夏天到来虫虫飞》等。
(
三
)初读课文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初读:自由地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1
检查初读情况,完成《课前学习单》本课的内容。
(1)会读生字。
(
练
)墨(mò) 染(rǎn) 碎(suì) 浪(làng) 溅(jiàn) 爽(shuǎng)
(2)会写生字,辨字组词。
练墨(墨水) 染(染色) 竿(钓竿) 腾(腾飞) 碎(粉碎) 拨(拨动)黑(黑色) 柒(柒元) 杆(旗杆) 藤(藤条) 粹(纯粹) 拔(拔草)
浪(浪花) 葫(葫芦) 爽(凉爽) 蘑(蘑菇) 菇(香菇)
狼(狼群) 湖(湖水) 夹(夹子) 磨(磨损) 茹(含辛茹苦)
书写指导:“墨”字下边是“土”,不要误写为“士”;“染”字上部的右边是“九”,不是“丸”;“竿”的偏旁是“ ”不是“艹”。
(3)词语积累与仿写。
练 水墨画 垂柳 钓竿 扑腾 扇动 戏耍 拨动
浪花 葫芦 松树 清爽 松针 蘑菇
AABB式词语:清清爽爽 明明白白 清清楚楚 安安稳稳 隐隐约约描写声音的词语:扑腾 扑通 扑哧 咕噜 咕咚
(
四
)细读课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预设:《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溪边钓鱼、江上嬉戏、林中采蘑菇。
小组交流,课文中描绘了三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溪边钓鱼图,垂柳、山溪、人影、蜻蜓、钓竿构成了一幅静态图,当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儿的蹦跳、人的欢笑声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预设:江上嬉戏图,一群孩子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中你拨我溅地戏耍,戏耍中,一个孩子钻入水中,突然一阵水花飞溅,孩子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牙。
预设:林中采蘑菇图。雨后,松树像刚刚洗过澡一样干净、清爽,地上钻出了许多蘑菇,一群戴着斗笠的孩子来采蘑菇,他们的欢叫声震落了树上的雨珠。
读了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读完这篇课文,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
五
)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并背诵《溪边》。
学习《课后积累单》本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
课时目标
)
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与美好。(重点)
通过朗读感受儿童诗想象丰富的特点,试着写一写儿童诗。(难点)
(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
教学过程
)
(
一
)课前导入
教师口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趣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细细体味童年的乐趣,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板书童年的水墨画)
(
二
)品读释疑
(一)指导品读《溪边》。
思考:朗读《溪边》,结合关键语句分析这部分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板书溪边钓鱼)
预设:“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梳妆的镜子”是指人梳洗打扮时用的镜子,“平静”说明水面上一点波纹都没有。此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柳当作人来写,把溪水比作镜子和绿玉带,写出了溪水平静、碧绿、清澈的特点。
预设:“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染”是用染料着色的意思,这里指人影倒映在溪水中变成了绿色的,“染”富有动感。钓鱼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立”字非常传神,突出了画面的静态美。“绿”和“红”又表现了色彩的和谐美。
预设:“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这句话描写了鱼儿上钩时,孩子们手忙脚乱的情景,原来的“静”被鱼儿的蹦跳、人的欢笑声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溪边热闹起来了。(板书美好)
(二)指导品读《江上》。(板书江上嬉戏)
思考:结合关键句子分析《江上》所描绘的画面。(板书江上嬉戏)
预设:“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戏耍”不仅指玩耍,还有戏弄的意思。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鸭群”比喻一群小孩子,写出了孩子们戏水玩耍时的调皮可爱。预设:“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句中的“水葫芦”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水性极好的孩子。“两排银牙”指孩子欢笑时露出的牙齿,表现了孩子戏水时的快乐。(板书快乐)
(三)指导品读《林中》。(板书林中采蘑菇)
思考:朗读《林中》,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预设:“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清清爽爽”是指整洁干净,这里指松树被大雨淋过以后显得格外干净。
预设:“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这句话既是比喻句又是拟人句,“戴一顶斗笠”把蘑菇当成人来写,写出了蘑菇的形状。“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是个比喻句,把蘑菇比作山花,表现了蘑菇数量多且好看。
预设:“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抖落”指孩子们的欢叫声响彻整个林子,震落了树上的雨珠。这里的“斗笠”指的是孩子们戴着的斗笠,诗人把孩子们戴着的斗笠比作蘑菇,妙趣横生,使整个画面充满生命灵动的美感。(板书有趣)
(
三
)拓展延伸
方法探究: 仿写儿童诗
儿童诗就是用诗歌的语言来描绘儿童眼中的世界。小到一块橡皮、一根牛皮筋,大到整个地球、整个宇宙,用儿童的眼光来看,常常会显得与众不同。橡皮可以说是帮助我们纠正错误的老师,牛皮筋是我们欢蹦乱跳的田野,地球是哺育人类成长的母亲,宇宙却是我们梦中的仙境。如果用儿童诗来描绘我们心中的世界,那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啊!
举例: 乡村
听不见街头的吵闹,
广阔的田野里十分安静。
麦子在微风中轻轻地跳着舞,小狗也趴在地上睡起了大觉。不时传来儿童的欢笑,
那是他们放学后在玩耍嬉戏。
运用: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请模仿课文,选择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写一节小诗。
树下
感觉不到阳光的炙热,
只听见百灵鸟在枝头歌唱,孩子们静静地躺在草地上,嘴角露出了一丝甜美的微笑。
(
四
)课文主旨
《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溪边钓鱼、江上嬉戏、林中采蘑菇,表现了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
五
)课堂小结
《童年的水墨画》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童年生活中的三个典型场景: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欢乐的场面,写出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快乐美好。我们要
在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同时,感受儿童诗的特点,并能试着写一写儿童诗。(板书七
彩童年欢乐如歌)
(
六
)课后作业
认真观察学校生活中的一个画面,模仿课文写一首儿童诗,注意适当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
课后反思
)
成功之处:本课的重难点是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和美好,了解儿童诗的特点,试着写一写儿童诗。教学时,先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主要写了溪边、江上、林中的哪些画面,再结合关键
语句分析三首小诗中描绘的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让同学们模仿课文,尝试写儿童诗,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不足之处:教师应当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利用好课本提供的插图,更加充
分地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可通过提问创设更多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
林中采蘑菇(有趣)
七彩童年 欢乐如歌
江上嬉戏(快乐)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美好)
板
书
)
(
30
) (
点典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R
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