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解析标题,感知课文写作特色。
2. 自读课文,撰写旁批,揣摩课文论证特点。
3. 深入理解“精神小屋”的内涵。
【教学过程】
师: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议论性文章,也是这一单元的自读课文。单元要求里说:“学习这个单元,要了解议论性文章的特点,把握作者的观点,区分观点和材料,理清论证的思路,学习论证的方法。”
那么,我们如何结合单元要求,读出这篇课文的特色呢?
一、考一考:课文内容知多少
提问:下面这句话,是从什么角度来写心灵的?
【屏显】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
——雨果
预设:空间角度。
追问:你还能从空间角度说一说关于心灵的名言吗?
预设:“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山高万仞,无欲则刚。”“胸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
活动:“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个偏正式标题,参考本单元其他课文修改标题形式。
1. 仿照《敬业和乐业》的并列式标题, 本文题目可以改为“ 精神和 ”。
2. 仿照《论教养》的动宾式标题,本文题目可以改为“论 ”。
3. 如果本文是一封信,仿照《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标题形式,本文题目可以改为“就 致 的信”。
提问:本文标题与这一单元其他课文相比,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有何作用?
预设:比喻。作用是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有趣;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
二、画一画:思维导图来领跑
活动:读课文,根据内容绘制思维导图,梳理作者论证思路。
(生读、画图)
三、议一议:旁批设计见门道
提问:文章的重点内容是“精神的三间小屋”,我们来看看,这三间小
屋里都有什么。
【屏显】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提问:根据这三个句子,结合课文内容,我们可以做哪些旁批?
预设:第一间小屋里的“爱和恨”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论证。其他两间小屋里的内容其实也隐藏着对比论证,比如第二间的“事业”有喜欢和不喜欢之分,第三间的“自身”有放进去的和没放进去的。
提问:即使都用了对比论证,三者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屏显】
1. 对第一间小屋的描述
“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
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
特点:正反对比并用。
2. 对第二间小屋的描述
“假如你所从事的工作,是你的爱好,这七万个小时,将是怎样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假如你不喜欢它,漫长的七万个小时,足以让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
特点:从事实论证到对比论证,还有因果论证。
3. 描述第三间小屋时,“对比”的双方是隐含的,更多地从反面进行论证。
提问:作者论证“精神的三间小屋”的重要性,除了都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预设:假设法。
【屏显】
假设论证法,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标志:假如……/ 如果……
提问:概括作者论证“三间小屋”的方法。
预设:第一间:材料+ 分析+ 观点;第二间:材料+ 分析+ 观点;第三间:观点+ 材料+ 分析。
引导:第三间小屋的论证方式与其他两间不同,作者没有明确提出观点,而是先给出了一个反问句。
【屏显】
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引导:我们的精神住所里,应该住着我们自己。
开放性提问:“精神的三间小屋”里分别盛放着爱恨、事业、自我,它们的顺序能不能对调?
预设:
1. 能对调。因人而异,每个人看重的东西不同。
2. 不能对调。对于作者毕淑敏来说不能对调,三间小屋的重要性有先后之分。
四、想一想:精神小屋我创造
拓展:毕淑敏在另一篇文章《十八岁以后》里也写过“精神的三间小屋”,分别是:
【屏显】
第一间,学会尊重他人。
第二间,学会换位思考。
第三间,做一个大度的人。
提问:可见,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为自己的精神修建的小屋是不同的。你觉得史铁生的“精神的三间小屋”里分别有什么呢?
预设:第一间:病痛;第二间:写作;第三间:自我。
追问:海伦·凯勒的“精神的三间小屋”里分别有什么?
预设:第一间:莎莉文老师;第二间:希望;第三间:自我。
追问:如果让你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你会放什么呢?
(生自由回答)
预设:
1. 第一间:自律;第二间:宽容;第三间:爱恨。
2. 第一间:善良;第二间:行动;第三间:反思。
3. 第一间:师长;第二间:朋友;第三间:自身。
…………
总结:无论怎么创造,我们在修建自己的“精神小屋”时,都应该遵循课文里提到的几条原则,那就是:
【屏显】
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
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
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