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说课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说课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1-20 14:3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制的创立》处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的第四课。
主要介绍了隋唐先后五位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及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是隋唐繁荣开放的原因之一,又在政治和文化上了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当今文官考试的先河。
教材分析三维目标 知识
能力 过程
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了解科举制产生的原因;
2、知道隋唐五位帝王在科举制形成、完善方面的具体措施;
3、归纳科举制产生后带来的变化及影响。 1、认识到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
2、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考试观。 通过对科举制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和对比分析法。
重点:科举制的诞生、完善
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七年级的学生,内心渴望新知。他们已从不同渠道获知“秀才”“赶考”“状元”等有关科举的人和事,却又一知半解,这就需要传授给他们系统的知识解疑答惑。
七年级的学生,天性贪玩好动。这给课堂提出了挑战,必须创造出寓教于乐的和谐氛围,才能提高课堂的实效。
学情分析教法学法1、情境教学法2、故事讲述法3、合作探究法4、比较分析法教学设计导入新课科举制的诞生、完善科举制的影响总结练习金榜题名时。 神童诗
汪洙(宋)
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魏晋人才选拔制度是什么?有什么弊端?
九品中正制
弊端:1、限制了真正有真才实学的贫寒之士进入仕途。
2、导致了人才选拔权在地方不在中央。背景
原因亮点1:
故事串联,突破重点唐朝好家庭
开元年间,青年才俊李诗,有一个人人羡慕的好家庭,创造了“一门三进士”的佳话,在当地广为传颂。
大业年间, 李诗的曾祖李崇文,进京赶考,他是一个“书迷”,六经烂熟于心,同时非常关心时政大事。

贞观年间,李诗的祖父李书,科场不第,名落孙山。
长安年间,李诗的堂叔李尚武,参加了的科举考试。他是一个“武痴”,熟读兵法,会百步穿杨之法。
李诗本人喜爱吟诗作画,决心光耀门楣,赴京赶考,一举高中。情境活动:故事讲述串联历史☆ 李诗一家亲历了哪几个帝王的哪科考试?主考内容是什么?李书落第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唐朝好家庭
开元年间,青年才俊李诗,有一个人人羡慕的好家庭,创造了“一门三进士”的佳话,在当地广为传颂。
大业年间, 李诗的曾祖李崇文,进京赶考,他是一个“书迷”,六经烂熟于心,同时非常关心时政大事。
李崇文——隋炀帝 进士科(时策)
贞观年间,李诗的祖父李书,科场不第,名落孙山。
李书——唐太宗 进士科 严格考试
长安年间,李诗的堂叔李尚武,参加了的科举考试。他是一个“武痴”,熟读兵法,会百步穿杨之法。
李尚武——武则天 武举
李诗本人喜爱吟诗作画,决心光耀门楣,赴京赶考,一举高中。
李诗——唐玄宗 进士科(诗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正式设置进士科。(诞生标志)扩充国学规模;严格考试录取比例。开设殿试;创设武举。进士科主考诗赋;亲自面试应试者。☆ 科举制诞生后社会出现了哪些新气象?
☆ 唐朝科举考试的常考科目是什么?
社会变化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后,从此:
1、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2、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有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三史科、开元礼科等。以进士科和明经科最重要。
进士科:隋朝仅试策论,唐朝增加了经史、帖经、杂文等项,后专以诗赋为进士科录取标准。
明经科:以儒家五经为主,考法有帖经、墨义等。
拓展知识亮点2:
学法指导,启发思维学历史的重要方法:论从史出怎样读历史材料?
1、抓关键词,关键词是时间、地点、人物、重要事件等。
2、关键词一般出现在材料中开头、结尾、注解等处,偶尔也在材料中间出现。名相房玄龄经学家孔颖达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1、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宋代科举考场授之以渔,教师示范史料分析步骤: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读书风气日行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科举制的创立相应地带来了书院事业的繁荣。据统计:学以致用,学生根据史料得出结论: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陈子昂 王昌龄 韩愈 岑参 王维清代由曹寅主持官修的《全唐诗》,序文中记载: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学以致用,学生根据史料得出结论:☆ 现在的国家工作人员是如何选拔出来的? 我们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火爆的公务员考试报名现场4、当今文官考试制度的先河亮点3:
拓展延伸,突破难点材料一: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侧重人文科学,轻视一切科技发明创造和劳动,认为这些都只是奇技淫巧。明朝末年的著名科学家宋应星,在其科学巨著《天工开物》的序言中就很有感慨地写道:“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科举考试忽视自然科学,不利于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外交流。材料二:现在的中考、高考考什么?我们在学什么?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九门功课,分属文科、理科两个大类,是当前中、高考的考试科目,也是中学生必学的课程。这些学科既有人文科学又有自然科学,涵盖古今中外各门类知识。
☆ 对照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和我们今天中、高考的考试内容,小组讨论,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扩展延伸对中国: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对其他国家:
4、文官考试制度的先河。利忽视自然科学,不利于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外交流。弊 板书设计第 4 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
一、原因:改变魏晋以来不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二、过程:
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诞生标志)
唐太宗:扩大国学,严格考试
武则天:开设殿试,创设武举
唐玄宗:进士科主考诗赋,亲自面试应试者
三、影响:
1、 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4、文官考试制度的先河。
4、忽视自然科学,不利于古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外交流。 随堂练习总结反思特色1、大胆设计适合七年级学生的“故事教学法”,用直观生动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枯燥难懂的中国科举制创立过程,突破了重点。
   
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尝试了对七年级学生进行“论从史出”的学法指导。
3、内容深化,在横向上扩充了学生知识面,纵向上拓展了知识的理性层次,对科举制展开了利弊分析和古今对照,并且贴近学生生活。
4、课中灵活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5、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总结反思不足1、故事讲述法串联历史虽易受学生欢迎,但学生吸收程度不可预知。
2、科举制弊端分析涉及到宋元明清的相关历史,学生或难理解。谢 谢 您 的 指 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