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三首 出塞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三首 出塞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8 09:4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了解古诗大意。
2.想象画面和语言,情感朗读,感受战争的残酷和诗人对人民深切的同情。
3.通过小组合作,借助微课和补充资料,感受李广的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对良将、对和平的期盼,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1、整体导入,明确主题
1.直接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出示诗题《古诗三首》,齐读。
2.引发思考: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古诗三首》中的三首古诗分别是(课件出示诗题),想一想,编者为什么把这三首古诗选编在同一课里?
3.引导发现共同点:(聚焦内容:战争;聚焦主题“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4.出示单元导语页“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引导学生初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5.过渡:是啊!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领悟。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王昌龄的《出塞》。
二、紧扣诗题,了解“边塞诗
1.齐读诗题,引导思考:“塞”是个多音字,你们为什么念“塞”(塞—边塞,边疆)字的读音往往和意思有关,当他解释为“边塞”时就念做“塞”。
2.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全诗,说说本诗中的边塞在哪里——阴山,(地图上指出阴山的位置,了解阴山在中部,中国古代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屏障。)
3.了解古代一些常见的边塞:中国边疆辽阔,有许多边塞需要将士们镇守,预防外族进犯。很多古诗中都有所提及。(生读诗,师简介)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抵御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边关。
少妇城南空北望,征人蓟北回首望。——蓟北雄关,河北省北部,用来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
盘盘雁门道,雪涧深似阻。——雁门关位于山西省,被称为长城第一关。
4.了解边塞诗:边塞多,边塞诗也多,还涌现了一批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因为他们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出塞》就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诗的地位特别高,是边塞诗的代表,被称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三、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师:这首诗为何能成为压卷之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读”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古诗朗读三境界。第一:读,即读准读通。通过预习,已经能把这首古诗字音读准、诗句读顺的同学请举手?(检查朗读,随机正音。预设:“秦”是前鼻音,“教”第四声,指名问问学生是怎么判断读音的)。
2.古诗朗读第二境界:吟,即读出韵味,关键是掌握好节奏和气息,做到字断气不断。古诗一般有“五言”和“七言”,同学们,按照以往的经验,你觉得七言的一般停顿规律是(223),根据停顿线,自己练一练。
3.展示朗读,评议。
4.全班齐读。
四、自主学习,了解诗意。
1.过渡:古诗朗读第三境界:诵,即读出情感。要想达到这个境界可不容易。不仅要理解古诗,还要进入诗境,真正体悟古诗所表达的感情。
2.理解古诗诗意。
(1)回顾学习古诗意思的方法: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观察图片等。
(2)学习活动一
学习活动一:1.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意。2.小组合作,交流古诗的意思。
3.反馈交流
指名说古诗大意。(重点结合课堂作业班第2题第1小题,理解“度”的意
思。)
五、品味古诗,感悟诗情
(一)品味前两句,感悟战争的残酷。
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了解了古诗的大意,很不错。但古诗的学习不仅仅是知道大意,古诗是需要品的,细细地品,入情入境地品。我们先来品诗的前两句。
2.秦时明月汉时关(出示时间轴)——秦朝时开始修筑长城,汉朝初期时长城修筑完成,自从秦汉以来,明月就开始照耀着边关,那么到王昌龄时期的唐朝呢?(生:明月依旧照耀着边关)
3.感受意境:出示图片,师创设情境:看,这就是那轮延续千年的明月,明月依旧,边关如故,但物是人非,王昌龄不禁感慨(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
4.延续千年的仅仅是明月和边关吗?(战争)一千多年过去了,战争还在继续,这是一场怎样的战争?(从时间上引导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
5.聚焦“人未还”,感受战争残酷。
(1)除了时间长,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引导聚焦“人未还”)。
(2)人未还,那是因为——战士们都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身死他乡。
想象画面:师:让我们闭上眼,穿越时空,来到2000多年前的秦朝。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战场音效)
(3)拓展:
如此惨烈的战争一年一年打下去,战士们回乡有望吗?让我们到唐代其他的边塞诗中去找找答案吧(出示)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李白《关山月》 (人未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人未还)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如汉家。——李颀·《古从军行》(人未还)
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关山月》。(人未还)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兵车行》(人未还)
6.感悟诗人对战士的同情。
(1)过渡:一句“人未还”道不尽父母妻儿多少辛酸泪!或许只有那一轮明月才能寄托无限的情愫。
(2)创设情境,想象朗读,
白发苍苍的双亲啊,望着那一轮明月,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读:万里长征儿未还!
望眼欲穿的妻子啊,望着那一轮明月,她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是:万里长征( )未还!
活泼可爱的儿女啊,望着那一轮明月,他可能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是:万里长征( )未还!
这千百年千百万白发双亲,千百万可怜妻子,千百万孤苦孩子,对征人
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
(3)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师板书“同情”)
(4)情感朗读: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把情感带到字里行间去。
(二)品味后两句,感受作者情感
1.过渡:因为作者对人民深深的同情,所以他发出了这样的期盼(出示后两句)齐读。(板书:期盼)
2.出示学习活动二
学习活动二:历史上骁勇善战之人众多,唐朝的王昌林为何要期盼汉朝的李广将军?结合视频及老师下发的资料,小组合作,填写理由圈。
3.播放微课。
4.小组合作,完成合作学习单(理由圈)。
5.汇报交流(板:良将 )(预设理由:骁勇善战、暗讽现状、怀才不遇的情感共鸣、英雄相惜等)
6.这只是诗人的企盼吗 诗人和大唐百姓仅仅是企盼良将吗?(企盼国家和平、长治久安,师板书)
7.情感朗读:我们结合了历史,就能真正走进诗人。(板:结合历史)让我们读出诗人的内心的渴望。
8.小结:当我们一遍遍读诗的时候,不仅读出了它的节奏,了解了相关事件,更是读出了这首诗的情感。当你读出诗人的感情时,诗便有了生命,这也是古诗朗读的第三重境界。
六、创设情境,指导背诵
1.引读:岁月悠悠时光飞逝,转眼已是宋朝。(再次出现时间轴)由于当时重文轻武,在抵御外族入侵时,北宋军队节节败退,甚至在1112年春,北方的金军攻破国都,把和宗室、后妃等3000多人作为俘虏带走,那时的北宋俘虏在低泣——女生读前两句
转眼来到明末年,北方的清军攻克长城边关,长驱直入,边关战士们在呼喊---男生读后两句
清朝末年,国家腐败,八国联军侵华,割地赔款,每个中国人都在在滴血:齐读前两句
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国家重视国防、军队建设,如今国富民强,精兵良将不计其数,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但使 _______________,不教____________。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骄傲地说:“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现在,你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又是怎样理解的?
2.背诵:同学们,不要忘了战争,不要忘了那些征人,不要忘了中国苦难的历史,不要忘了这首诗,不要忘了王昌龄,不要忘了这节课!让我们把这种豪情壮志通过诗,通过背诗告诉全世界!
七、默写古诗
中国字书写中国魂,请将这首古诗端端正正地默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附:板书设计
出塞
联结历史
同情
体悟情感 期盼 良将 国家和平 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