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8 13:40:24

文档简介

仙游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答案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只要……就……”分析错误。原文第五段“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原文是“只有……才……”的关系,而非“只要……就……”的关系。故选A。
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B项,“……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分析错误,原文第三段“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家国情怀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故选B。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A项,“内化于行、外化于心”分析错误,原文第三段为“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所以选项应改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B项,“……不是……而是……”分析错误,原文第四段“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原文是递进关系,不是选择关系;C项,“对于每个人来说”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五段“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所以应是“对于年轻人来说”。故选D。
4.【答案】 B
【解析】 B项“充分感觉到……人们思想的守旧”不当,去县城要“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显示的是偏僻,发展落后,与“镇上没有照相馆”互相映照,无论是山杏的父母还是村民,并不反对“照相”,而是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不能体现人们思想守旧。
5【答案】 B
【解析】 B项“过程一波三折”错误。整个过程都是写照相的相关准备,并没有意外和波折,只是结尾部分情节突转,颇有意外奇效。
6.【答案】 写“烙饼”,一写时间长,二写数量多,都是写“照相”前的准备工作的周密繁复,显示出山杏家里穷困的程度,表明“照相”的不容易;也表现出山杏一家人对“照相”的极度期待。有了这些充分的铺垫,后面的“意外”就顺理成章了,更能制造“意外”效果。
【课内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案】7.B 8.C 9.C
(1)借助车马(远行)的人,并不是善于行走,却能到达千里(远的地方);借助船只(远行)的人,并非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2)巫医乐师各种工匠,君子看不起(他们),现在君子的见识竟比不上(他们),真是奇怪啊。
{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
11.(3分)D(作者希望得到对方的引荐,并非感激提携自己。)
12.(3分)C(“其”为指示代词,代以上这种情况。) 
13.(3分)⑴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命运进行自我宽慰;
⑵埋怨有力者的不识人才熟视无睹;
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的感情;
⑷表达自己不改本性的坚定信念(每项1分,写出三项即可)
14.(3分)提示:认为韩愈即“俛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不正确。作者通过生动贴切的比喻,把自己的不凡抱负和困难处境具体表现出来,文中扬才露己,有求于人,却用有志用世的强烈坦率的自我表现,抒发胸中对不平遭遇的感慨;自信自负,以蛟龙自居,并谴责“有力者”的不识人才熟视无睹,没有表现出如“俛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卑屈情态。
15.(1)鸡鸣桑树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2)青青子衿沉吟至今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8)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A项,“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写出了母亲的脸色”理解错误。“稻束”和“母亲”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稻束只有在付出自己的美丽后才能获得成熟的果实,而母亲也是在默默奉献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直到美丽的容颜一点点褪去,走向衰老、疲惫的时候才抚养出伟大的生命,“金黄”在这里是对母亲自我牺牲精神的赞颂。故选A。
17【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D项,“突出了后者在历史中的重要性”理解错误。诗人想到了历史,在伟大的母亲面前,历史也显得渺小,“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永驻的是母亲那“疲倦”“静默”的身姿。这里是要表达对母亲的赞美。故选D。
18【答案】稻束只有在付出自己的美丽后才能获得成熟的果实,而母亲也是在默默奉献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直到美丽的容颜一点点褪去,走向衰老、疲惫的时候才抚养出伟大的生命。二者都默默奉献,哺育人类。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本题要求分析塑造的形象特点。解答时首先理解全词,然后找到描写人物的句子,从中概括形象特点。
19【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展现……山村女孩”成分残缺,可在“女孩”后加“清泉般的心灵”等。B、C两项,“杰出的后起之秀”成分赘余,“杰出”与“后起之秀”语意有重复,可删去“杰出”;且C项中“描写”与“心灵”搭配不当。故选D项。
20【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萌发:种子或孢子发芽;比喻事物发生。激发:刺激使奋发。根据横线后“朦胧的少女情愫”可知,应用“萌发”。第二处,心甘情愿:心里愿意,一点儿也不勉强。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佩服或服从。此处说的是凤娇为“北京话”付出心里一点儿也不勉强,应用“心甘情愿”。第三处,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风马牛不相及:比喻两者全不相干。此处说的是爱情难以拥有,应用“可望而不可即”。第四处,出人意料:(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出其不意:趁对方没有料到(就采取行动)。此处没有采取行动的意思,应用“出人意料”。
21【答案】这让香雪感到委屈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联系上下文语意,下文“香雪既替凤娇委屈,也为整个台儿沟委屈”是对本空的进一步解释,其中,“委屈”一词反复出现,由此可以推断本空所填的关键词语是“香雪”“委屈”。
22
【参考范文】
青春——生命的觉醒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祖辈的呐喊,“创建青春之民族”,以蓬勃的生命反对压迫;青春是父辈的高歌,“渴望生活,从不淡漠”,撑起国家的脊梁;青春是我们的心声,“我的青春我做主”,彰显新时代的自信。
是啊,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青春可以“迷茫”,可以“疯狂”,但这“迷茫”、“疯狂”并不是浪费生命。青春的真正意义在于生命意识的觉醒,在于学会承担。
生命意识觉醒的伊始,总会因前程未卜而感到茫然。祖辈们面对破碎的山河,父辈们面对困苦的生活,也会迷茫。然而正因为是青春,他们坚定了信仰,追随着内心前行。而如今我们的迷茫,源于经济快速发展而精神无所寄托。因此,青春的意义首先在于确定志向。青春不应局限于一己私利,应有“为天地立心,为 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要坚定地守住内心。
然而,既有了内心的坚守,为何还会“疯狂”?其实,疯狂不过是反常。青春的力量需要一个抒发的契机,关键在于我们“疯狂”的目的。秋瑾,出身官 宦,她的人生本应一帆风顺,可是她却为革命抛洒青春的热血。这在世人眼中也许是“疯狂”的,然而正因如此,我们的民族才拥有了生命力。青春应该突破常规, 然而这突破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为了更高远的意义,为了承担责任。
于是,我们坚守内心以明志,突破常规以获得动力。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真正的青春应该“我作主”。这三个字掷地有声,向我们传达着青春的力量,也 暗示着内在人格的觉醒。“我作主”意味着自我选择,它首先意味着对外在权威的否定。祖辈们否定了旧势力的黑暗,选择承担民族独立的责任;同时它也意味着价 值观的建立,父辈们选择“渴望生活”,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而我们呢?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青春?我们应该确定怎样的价值观?
答案昭然若揭,我们的青春,同样离不开社会责任的承担。老人摔倒了,外在有很多声音“分析”着利弊,然而内心的善良告诉我们应扶起。和平安定的社会也会有消极的声音,作为有责任的青年,我们应勇敢地站出来,不做沉默的大多数,要谨记“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们有关”。
其实,青春是一段觉醒的年华,它为我们的人生塑造生命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确定志向驱走茫然,突破常规以求拥有活力,建立人格从而学会承担。青春,使我们的人生进入新的境界。在挥洒青春的过程中,我们逐渐理解了生命。
【写作指导】首先,这篇材料作文和高考作文是一致的(高考作文一般是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在材料的表面意思上(显性信息)有祖辈、父辈和现在三个时期对于青春的认 识,同时暗含三个时代青春和青年的对比,材料的隐形信息极其丰富。在对青春认识和对比的背后是时代的召唤和青年的责任、担当和选择,同时暗含了在新的大时 代背景下通过先辈们的青春选择和奉献来教育现在青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在自己的青春时代里选择正确的道路,担当起属于自己的使命,成就自己无悔的青春和 辉煌的人生。这个材料以三代青春为话题,可以说比较切合事实。现在中央在对改革开放做顶层设计,改革三十年中华名族再一次出发。每一次大的社会变革都对青年人提 出新的 要求。三代人的青春观其实是在中国历史上三个重要的时期青年人响应时代号召做出的选择(当然有对时下青年信仰缺失青春迷茫的批判,其实是通过批判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材料我们首先要找到可以立意的点。仙游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个人一生的发展。
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威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 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ロ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
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オ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B.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B.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
C.第五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D.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对于个体而言,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对于每个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
D.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意 外
铁 凝
①台儿沟很少有人家挂照片,也很少有人出去照相。镇上没有照相馆,去趟县城,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谁家要是挂张照片,顿时满屋生辉,半个村子也不免热闹几天。
②山杏的哥哥来了封信,向家里要张“全家福”。信中特别提到,最想念妹妹山杏。他在南方一个小岛上当兵已经两年,走的时候山杏才八岁。
③接到哥哥的信,山杏整天催爹妈去县城照相。从春天到秋天。现在,摘完了核桃,又摘完了柿子。爹对山杏说:“明天咱们就上路。”
④山杏一晚上也没睡好。睁开眼看看,妈正弯着腰烙饼;又睁眼看看,妈还弯着腰烙饼;再睁眼看看,一摞白面饼高高地堆在桌上。她想,这不就是过年吗?过年家里也没烙过这么多白面饼。
⑤天不亮,山杏就穿上过年时的新罩衣,又叫妈妈给她拿出哥哥寄来的新鞋。妈说:“咱不,照相不如穿我做的扎花鞋。”山杏打整着自己,妈也打整着自己。山杏还从墙上摘下那块落满灰尘的小镜子,前前后后让妈照。直到爹在门口等得不耐烦了,妈才挎起了沉甸甸的篮子。
⑥他们搭了五十里汽车,走了二百里山路,喝凉水、住小店,吃了多半篮子干饼,第三天才来到县城,山杏一心想着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听人说,照相馆的灯比太阳还亮,到时候再亮也不能眨眼,一眨眼就照成瞎子了。”
⑦进了照相馆,一个烫着卷发的姑娘把他们领进一间黑屋。“哗”的一下,一屋子灯都亮了——有高楼,有大厦,有鲜花,有木马……山杏的眼都不够用了。忽然间她被人拉住胳膊塞在了爹妈中间,原来照相就要开始了。烫发姑娘躲在一只木匣子后面顶起块黑布,左比画,右比画,这使山杏又想起妈在路上嘱咐过她的话。她扭头看看妈,妈已瞪起了眼睛顾不得看她;她又扭头看看爹,爹也正大睁着眼睛向前看。山杏转回头,也赶紧把眼睛瞪得圆圆的。木匣子里“咔嚓”了一声,一屋子的灯也跟着灭了。他们又摸黑走出屋子。
⑧半个月后,山杏爹从大队部拿回一个照相馆寄来的信封。山杏赶紧抢着撕开口,里面果然有张照片。谁知,上面没有大睁着眼的山杏,也没有睁大了眼的爹妈。照片上就一个人,一个正冲他们全家微笑的姑娘:额前的卷发像云彩,弯弯的眼睛像月牙儿,比照相馆那个卷头发的还好看。山杏爹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不出话来。
⑨第二天,山杏家的墙上挂出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冲所有来参观的人微笑着。有人问起这是谁,爹妈吞吞吐吐不说话,山杏说,那是她未来的新嫂子。
⑩山杏知道撒谎不好,但又觉着,不管怎么说,从此,她家也可以和那些有照片的人家媲美了。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主要记述了山杏一家照相的故事,故事多处采用铺垫叙述,这样就更好地凸显出山杏纯真可爱山村少女形象,真实可信。
B.尽管本文作者没有多少笔墨正面介绍台儿沟的具体情况,但是字里行间也能充分感觉到台儿沟的落后和人们思想的守旧。
C.山杏在照相前打整着自己,对于穿新鞋一事,母女俩有过不同的见解,尽管作者没说出结果,但凭着作者的叙述,也可以猜到结果。
D.题目“意外”的含义,一是山杏全家人跋山涉水五百里照了相,寄回的照片却不是自己家的;二是山杏依然把那照片挂在屋子里,让全村人欣赏。
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山杏为主要描写对象,巧妙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和叙事角度,即始终以一个旁观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使叙述语调显得既平和又客观。
B.照相是本文的线索,用催照相——去照相——照相时——挂相片来概括情节,这样写来层次清晰,过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C.文章最后写费尽心思拍摄的照片,最终不是“全家福”而是“嫂子照”,结局尽管意外,却效果奇妙,既照应开头,也揭示了题旨。
D.本文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期待与失落,语言朴实而不失柔婉清新。
6.本文写因“照相”产生的意外,却在“烙饼”上花费了一些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55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5分)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金就砺则利 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学问渊博
C.蚓无爪牙之利 利:锋利
D.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B.輮以为轮 无以至千里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风雨兴焉 圣心备焉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高而招”“而见者远”,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由此可见学习的重要性。
B.“骐骥”与“驽马”、“舍之”与“不舍”的对比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所以说“学不可以已”。
C.虽然《劝学》以论述思想品德的学习修养为主,但作者也着力论述了学习文化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的方法。
D.全文用了比喻论证,最后一段从学习的方法、态度方面说明学习要注意的问题,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也有指导意义。
10.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
月日,愈再拜①:天池之滨,大江之濆②,曰有怪物焉;盖非常鳞凡介之品汇匹俦③也。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其不及水,盖寻常尺寸之间耳,无高山、大陵、旷途、绝险为之关隔也。然其穷涸不能自致乎水。为獱獭④之笑者,盖十八九矣。如有力者,哀其穷而运转之,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然是物也,负其异于众也,且曰:“烂死于沙泥,吾宁乐之。若俛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是以有力者遇之,熟视之若无睹也。其死其生,固不可知也。
今又有有力者当其前矣,聊试仰首一鸣号焉。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其哀之,命也;其不哀之,命也;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亦命也。愈今者实有类于是。是以忘其疏愚之罪,而有是说焉。阁下其亦怜察之!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注]①本文为贞元九年(公元793年)韩愈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时写给别人的求荐信。 ②濆(fén):水边。 ③品汇匹俦:指同一类东西。 ④獱(biān)獭:水獭,半水栖动物。
1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封求人帮助推荐的信,但几乎满篇记述了一“怪物”的遭遇,只在最后用一句话点明主旨,语言十分委婉含蓄。
B.文中的“怪物”有不同凡响的才能,有坚贞的操守,宁肯烂死沙泥之中,也不卑躬屈膝以求得可怜,其精神令人敬佩。
C.作者一方面不断地寻求机遇以图施展抱负,一方面又把自己的际遇归于天命,思想是矛盾的。
D.文章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恨,表达了对对方竭力提携自己的感激之情。
12.对下列句中“其”的指代内容或用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 其:怪物 B.其哀之,命也  其:有力者
C.知其在命而且鸣号之者 其:怪物
D.阁下其亦怜察之  其:语气词,表示希望
13.文章末尾运用反复的手法再三慨叹命运,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3分)
14.有人认为韩愈在信中乞求当政者的引荐,无异于“俛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16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但为君故,______________。 (曹操《短歌行》)
(3)《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 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5)文中以雕刻为喻,从反面论述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
(6)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7)《师说》 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8)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以明月可望而不可取,比喻求贤才而不得,点明了忧愁不断的原因。
(四)诗歌鉴赏(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人用“金黄”修饰“稻束”,写出了稻束真正的颜色和母亲的脸色,寓意着丰收的情景。
B.“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割过的”暗示劳动已经结束,给人以静谧之感。
C.“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可理解为母亲的容颜虽然衰退,但在孩子眼中母亲永远都是最美丽的。
D.“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通过自然景物的衬托,勾勒出一幅伟大而庄严的画面。
1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田里、路上、天空、远山的空间位移,传达了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深思。
B.“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这句写景很有层次,由近到远再到近。
C.诗人在倒数第四行连用两个“静默”,语调舒缓、低沉,是在为下文叙写“沉思”蓄势。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把历史和母亲、稻束相对比,突出了后者在历史中的重要性。
18.“金黄的稻束”和“母亲”之间有哪些共同点?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实际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哦,香雪》这篇小说人物不多,情节简单,描写了主人公香雪一段“睁眼看世界”的经历: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她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来了一个向往已久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
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文章中,作者写香雪的同村姐妹凤娇偶然认识了火车上那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从与他的接触中________了朦胧的少女情愫。跟“北京话”做买卖时,凤娇有意磨磨蹭蹭,直到火车开动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她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而凤娇却觉得很开心很满足,因为她________地为她爱着的人付出。这一系列细节充分展现了山村女孩对________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而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小说________的细节是:香雪下火车之前,“北京话”在说话时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  ),香雪既替凤娇委屈,也为整个台儿沟委屈。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
B.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C.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描写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D.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萌发 心甘情愿 可望而不可即 出人意料
B.激发 心甘情愿 风马牛不相及 出人意料
C.萌发 心悦诚服 风马牛不相及 出其不意
D.激发 心悦诚服 可望而不可即 出其不意
21.在文中括号内补写一句话,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超过10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百年前,我们的祖辈在《新青年》中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五十年前,我们的父辈在《青春万岁》中高歌:“我们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我们渴望生活,从来不淡漠”;今天,我们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
“谁的青春不迷茫/我的青春我做主/再不疯狂就老了……”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