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案一体化设计
课题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课时
2课时(第1课时为预习课
第2课时:预习发布)
年级
初二上册
设计
教
学
目
标
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理解写作手法,品味积累语言。
自主目标: (本目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确定。)
发布形式
除了常用的朗读、解说外,还可以采取分角色表演的方式
自主预习任务
(第一课时)
1、说文解字:我需要掌握的字词;我容易写错的字词及辨析;我需要理解的词语,并用上新积累的词语造句或连词成段
2、我的收获: 我对内容的把握;我对写法的感悟;我积累的优美语言;其他的收获
3、我的困惑:
4、拓展延伸: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写倡议书,可以写罗布泊的自述等,形式不限),抒发自己的心声。
5、小组讨论设计发布形式
教材处理
教学程序及师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激情入题
出示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二、说文解字,扫清障碍
重点字词:戈、裸、箫、噬、堤、庇、近在咫尺、沧海桑田等;
三、感知内容,探究写法。
(一)预设学生可以理解到的:
1、对内容的把握。
文章写了过去的罗布泊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而现在胡杨林死亡、寸草不生,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痛惜之情及对悲剧制造者的人的愤怒之情。
直抒胸臆的句子:“此时此刻……心情沉重”“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救救青海湖……成为荒漠的地方!”
2、对语言的积累。
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1)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例如第13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作用是表现罗布泊终于消失的遗憾。
(2)拟人手法:作者将胡杨林、罗布泊拟人化,如“那奇形怪状的枯枝……求救之手”“站在罗布泊边缘……痛苦与无奈”赋予了人的感情,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3)排比手法:连用四个“盲目”,三个“救救”等都强烈的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谴责之情。
3、对写法的感悟。
(1)对比手法的运用:
以往的优美的罗布泊与现在的悲惨的罗布泊对比:表达了对人类破坏行为的憎恨。
胡杨林前后的不同,作用同上。
(2)一系列数字的引用。
11、12、13段的数据,说明破坏很严重。
(二)预设重难点,需要引领提升的:
1、问题:学生对对比手法的作用感受可能比较肤浅,需要进一步深化
2、问题:学生对修辞作用的理解可能会仅限于“生动地表达了……”,缺少更深入的情感体验。
3、问题:文章中部分独句成段的段落有强烈的表达效果,是本文值得研讨的一个主题,学生在自学中体会不到。
四、质疑问难,畅谈收获
通过学习,明白了哪些你预习中不明白的疑难问题。
还有什么疑惑?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感受到你们都很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下面,请同学们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写倡议书,可以写罗布泊的自述等,形式不限),抒发自己的心声。
一、导入新课(在出示预习任务之前)
同学们,这里就是 “罗布泊”。“泊”就是湖泊,也就是罗布泊原本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而现在,大家请看这里的颜色,如今却成了荒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请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这节课我们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二、预习发布之“说文解字”
请学生到黑板上板书并针对字形、字音等进行强调。
学生交流积累的词语时,引导学生用造句或连词成段的形式学会理解和运用。
三、预习发布之“我的收获”
引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愤怒以及对人类的谴责的思想感情。
引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修辞的效果。
重难点1:
多媒体出示描写以前罗布泊的美丽的典型语句:第8段中的“罗布泊像座仙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指导学生朗读:用舒缓的语调,轻柔的声音,读出美好与向往的感情。
要求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
多媒体出示现在的罗布泊一图画集。师摘录课文中描写现在的罗布泊的相关语句有感情地吟诵:现在的罗布泊,蓝天下是一片裸露的黄沙,……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朗读,再现画面,进一步加深对比手法作用的理解:形成巨大反差,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重难点2:
追问:如果将“吸水鬼”改为“抽水机”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讨论、交流,明确:“鬼”的比喻,给人以毛骨悚然的感觉,给人巨大的心灵震撼,比抽水机更生动更形象。
重难点3:
多媒体出示: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交流,最终明确:更简洁明了,更深刻地表达愤恨之情、吸引读者注意、达到强烈的震撼效果等不同作用。
四、预习之质疑解惑
学生谈本环节的收获与疑惑
五、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关注最近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补充资料:近年来,随着工业及日常活动消耗能源增加,固化在地面上或地底下的煤炭、石油等资源被大量开发,排放出大量碳物质,森林又被大面积破坏,导致自然循环失衡,气候变暖,给地球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如果全球气温持续上升3-4度,北冰洋、南极洲的冰层将大面积融化,海平面上涨7-8厘米,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资源日益枯竭,地球上95%的动植物种类灭绝;更为严重的是,水平面的上涨将导致许多岛屿、沿海城市甚至是沿海国家将沉入海底,地球便将面临一场毁灭性的劫难。作为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应有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注意节水、节电、节油、节气。
特别说明:
1、本节教学案是在生命化课题阶段总结会中学习环翠国际中学的一节展示课的基础上加以优化整理出来的。
2、本节课基本的教学模式:采取“预习发布”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出示预习提纲——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并确定发布形式——小组展示,其他组评价——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提升;在小组发布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朗读、分角色表演等不同的发布形式。
3、课堂板书设计:学生小组交流的重点,每小组交流后由一名成员到黑板板书。
4、自主目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确定。
5、发布形式:老师可根据课文特点及内容指导学生一些创新的形式。
6、自主预习任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牵一发动全身的主问题或确定几个方面(刚开始的时候需要围绕目标重点设计出几个问题,但不琐碎,必须是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根据各校实际可以导学提纲的形式或其他形式呈现;预习时间根据情况采取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方式。
7、为保证预习发布课高效,小组建设、学习习惯的培养、自主学习指导等要同步进行。
8、以上模式供各校学习、研究、参考,以上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也供学习参考。希望各校能深入研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出符合生命化课堂要求的课堂模式,对教学案设计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以便进一步优化,与课堂模式相符,更有实效性。
附一:课前预习案: (环翠国际中学)
我的课堂我做主
预习发布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理解写作手法,品味积累语言。
自主目标:
说文解字
我需要掌握的字词
我容易写错的字词及辨析
我需要理解的词语
我的收获
我对内容的把握
我对写法的感悟
我积累的优美语言
小组讨论设计发布形式
我的困惑
拓展延伸
在你身边类似罗布泊的悲剧还有哪些?谈谈你的感受。
附二:课堂评价表: (环翠国际中学)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展示评价表
评价人:
展示小组
特色
我的建议
单项奖设计
小组星级评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三:课堂实录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生命化课堂教学实录
课题
《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课时
2课时(第1课时为预习课
本课为第2课时:预习发布)
年级
初二
学科
语文
整理
蜊江中学
梁丽静
教
学
目
标
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
2、理解写作手法,品味积累语言。
自主目标: (本目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确定。)
教
学模式
采取“预习发布”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出示预习提纲——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并确定发布形式——小组展示,其他组评价——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提升;在小组发布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朗读、分角色表演等不同的发布形式。
教学程序设计
(附时间安排)
师生活动设计
环节分析
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说文解字,扫清障碍
(5分钟)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5分钟)
探讨写法,理解作用
(10分钟)
品味赏析,理解感悟
(15分钟)
质疑问难,畅谈收获
(5分钟)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5分钟)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进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预习发布。
二、说文解字
师:请同学们发布预习之说文解字。
生:到黑板板书并强调易错字:戈、棵、箫、噬等,并从字形、字音等角度进行了强调。
师补充:堤、庇。
生:交流积累的词语:近在咫尺、沧海桑田等;
师:用这些词语造句。
三、整体感知、品味赏析(我对内容的把握、我对写法的感悟、我积累的优美语言)
给3分钟时间各小组进一步明确本组发布的形式。
大屏幕出示温馨提示:交流时声音响亮等。
师:下面,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A、第一个小组发布:我对内容的把握。(3位同学展示)
主持人:我们小组发布的是“我对内容的把握”,下面有请我们组……同学介绍一下文章内容。
生2:文章写了过去的罗布泊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而现在胡杨林死亡、寸草不生,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并写出了对悲剧制造者的人的愤怒。
主持人:同学说文章写出了一种愤怒的感情,下面请我们小组……同学朗读一下文章中最能体现这种愤怒情感的段落。
生3:读课文24段。
主持人:同学们说这位同学读得是不是他的最高水平?
全班学生:不是
主持人:我现场采访一下,你为什么没有感情?
生3:我申请再读一遍。(有感情地朗读。)
主持人: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表现忧患感情的第28段。
其他组同学对该组同学进行评价:
生4:主持人总结时出现磕巴……
生5:条理不太清晰……第22段也是写心情……
B、第二个小组发布:我对写法的感悟。(4位同学展示)
主持人:我们小组发布的是“我对写法的感悟”,在文章中最明显的就是对比手法的运用。下面请我们组两位女同学来朗读以前的优美的罗布泊,一位男同学读现在的悲惨的罗布泊。
三位同学有感情朗读。
主持人: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同时总结对比手法的作用:表达了对人类破坏行为的憎恨。
其他组同学补充。
生6:文章中的对比手法还体现在胡杨林前后的不同,下面我想请我们组一位同学朗读胡杨林的样子。
生7:朗读
师:以前罗布泊的美丽处处可见,多媒体出示课文第8段中的“罗布泊像座仙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 该怎样读?
生8:读
师提醒语气、语速。
生9:再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文中描写的画面.
师:多媒体出示图画集——现在的罗布泊。有感情地:现在的罗布泊,蓝天下是一片裸露的黄沙,……
师:总结提升:对比作用,形成巨大反差,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C、第三、四、五个小组发布:我积累的优美的语言。(三个小组展示)
第三个小组发布内容:修辞手法的运用(4位同学展示)
主持人:发布美好的修辞。
生10:朗读第13段
生1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作用是表现罗布泊终于消失的遗憾。
主持人:下面的同学有什么疑问?
生12:“四盲”像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到底是什么意思?
生10回答:表现塔里木河消失了。
师:如果将“吸水鬼”改为“抽水机”可以吗?为什么?
主持人:“鬼“让人有毛骨悚然的感觉……
师:所以这个比喻写出了——
主持人:对人类的深深谴责。
第四个小组发布内容:文章中不同的形象。(4位同学展示)
分别由三位同学扮演胡杨、江湖、沙漠的角色,学生自由创编语言,生动地表现江湖干涸,沙漠横行,胡杨艰难地生存的情境,最后共同发出呼吁:
人类,请还给我们蓝蓝的天、清清的河……
主持人:看了我们的表演,我想采访一下,作为罪魁祸首的人类,你有什么感想?
生11:作为人类,我感到深深的惭愧、悔恨……
其他同学评价:两位女生的声音再大一些会更好……
第五小组发布内容:一系列数字的引用(4位同学展示)
主持人发布一系列数据,同组同学谈数据的作用:11、12、13段的数据,说明破坏很严重。
……
本环节小结:分为两步。
第一步:请同学们谈收获。
学生分别从对比的手法、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的作用和列数字谈收获。
一生提建议:希望发布的同学不要紧张,要面带微笑……
第二步:请为同学颁奖。
生:最富感情奖:颁给**两位同学,因为朗读得有感情。
最佳表演奖、大胆创新奖、最具特色奖……
师总结:参与即最大的收获。
四、预习之质疑解惑
师:通过学习,明白了哪些你预习中不明白的疑难问题。
生交流:对比手法的作用
为什么大量运用数字
题目的两层含义
……
师:现在,还有哪些预习中的疑问没有得到解答。
(在没有学生提问的情况下)
师:文章中很多独句成段的段落有何表达效果?
(多媒体出示:“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生朗读、交流:强调愤恨之情、简洁明了、吸引眼球等不同作用。
五、拓展延伸
探讨:在你身边类似罗布泊的悲剧还有哪些?
生交流。
“说文解字”为第一环节,分为三部分:我需要掌握的字词、我容易写错的字词、我需要理解的词语。此环节在初一采取集体交流的形式,到初二以后可以小组内自行解决,教师通过检测强调重点即可。
“我的收获”,分为三个逐层深入的内容。采用小组交流发布的形式进行,各组展示,每组上台展示的人数不限,其中有一名主持人,有朗读或发布的同学等。发布完后本组有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本组发布的主题。在这一环节教师进行点拨。
学生的发布完全脱稿。
“我对内容的把握”这一环节主要检查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层次、思想感情的整体感知。
学生在发布过程中主动、熟练运用朗读的形式;在发布的过程中,注重了同组之间,与听众之间的交流。
学生的评价针对发布的表现、发布的内容等方面。
“我对写法的感悟”这一环节是对文章写作手法的深入探究:本文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对比,使学生在对写法的解析中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旨:指出悲剧的制造者——人;同时理解对比的作用:正是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进行的鲜明具体的对比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通过男女生分别朗读,学生明确对比手法的运用——学生的这一设计可谓匠心独运。
通过朗读呈现美好意境,悲剧画面的呈现,富含沉痛感情的描述,引导学生更深入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形成巨大反差,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积累的优美的语言”是对文章语言进行品味赏析。有三个小组分别以三种形式发布:美好的修辞手法的使用、分角色对话、一系列数据的使用等,学生在朗读、创造性地表演中品味揣摩富有表达效果的句子,更深刻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在学生的学习出现困难时,教师适时的学法指导:用“改一改”的方式体会品味语言。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创作了三种角色的语言,然后通过形象的表演生动表现,设计可谓精巧。
现场采访的环节,具有感染人、引人深思的效果,设计精巧。
从两个方面进行小结,一是内容,二是小组表现。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梳理本节课的收获;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又是学生认识不到的,是对学生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又提纲挈领地对本文主题进行了总结与升华。
板
书
设
计
师板书课题,板书内容为各小组学生板书的本小组发布的主题。
听了这节课,有惊喜,有震撼,或许经过几轮磨课,这节课太过完美;由于本节课主要是发布,无法看到小组交流时的状态,更多地看到小组发布的情况;但是,这节课所呈现的,或许真正接近于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生命化课堂的状态。
分工合作:各小组组长均为本组的主持人,负责小组发布的开场、串词、结束总结等;负责与其他组同学的交流及调动台下学生的情绪;充分展示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组织、协调等非智力素质。各组还有发言人,策划人等,分工明确,合作展示。
个性张扬:学生在台上的表现合乎礼仪,如 “请同学们听”,在给同学提意见时, “我想给这个组提一点建议” ——语言、语气的把握恰到好处;又自然轻松,有准备好的内容,也有即兴的发挥;各组发布的形式多样,有的组2人上台,有的组4人,有对话式表演,有问答式,有齐读,有朗诵,有采访等,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发布的学生还与台下的学生有互动,有提问,有回答,有采访; 既规范得体,又生动活泼,真得看到了鲜活生动的生命。
适当评价:小组活动结束,有教师给予评价,有别组同学的评价;评价有针对小组发布的形式,如有创意、新颖;有针对发布的内容,如补充,问题提出等;有针对小组的表现,如有点儿磕巴,请微笑等。以上为即时评价,还有综合评价。比如由同学颁发单项奖,有“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奖”等;还有课前老师分发的小组评价表,有对小组特色、建议及星级评价,想必课后会有汇总及表扬。
高屋建瓴:整节课,老师的话确实不多,但似乎每句话都恰到好处。有的是对小组表现的即时评价:这样的形式挺好的;有的是对学生的追问:我想问这个组的同学,把这个比喻句中“吸水鬼”改成“抽水机”好不好?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比喻的妙处,并且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品析方法:改一改;有的是对学生认识的提升,比如提出“独句成段”的作用。这是生命化课堂上老师的作用:当学生的表现精彩时给予鼓励,当学生的认识肤浅时帮其提升,当学生认识不到时给予点拨,真正是“不奋不发,不悱不启”。
整节课,学生会预习——会朗读——会思考——会表达——会交流——会评价;还有小组发布时,学生的自然自信,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让我——一个语文老师,在赞叹的同时心生羡慕:我们的学生也应该有这样的神采!
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