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件27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课件27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8 10:5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一城秋夏,几层写“意”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比较阅读
明年“十一”,我校将举行以“跟着课本游北京”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准备前往北京去寻访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和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此次活动由校团委组织。请大家根据《故都的秋》和《荷塘月色》两篇课文,为团委献计献策。
情境任务:
北京由于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景点众多,请大家根据两篇课文和同学们的实际情况为本次研学活动设计路线。
(每位同学可找准一个合适的研学地点,设计相关的体验活动)
【学习活动一】:“踩点”设行程
行程一(荷塘路线):夜晚:背手踱步荷塘→赏远山、迷青雾→杨柳风姿处拍照留念→田田荷叶旁赏花吟诗→伴着蝉鸣蛙声中于塘边长椅上小睡
白天:划船采蓬。
行程二(故都路线):槐树旁赏秋静思(听蝉鸣)→斜桥上闲聊散步→果树旁品尝美味
行程三(故都路线):乘包机到北京→租古朴的四合院→到北平的大街小巷赏落蕊、和当地人唠嗑儿→院落里听蝉鸣、吃秋果→夜晚去茶馆小坐
请大家阅读《故都的秋》的3—11段和《荷塘月色》的4—6段,就着文中印象最深的画面,设计你的照片或视频,剖析你将所用的“滤镜”,以便研学时身临其境,能更深入地走进经典、感悟“故都”的一城秋夏。
滤镜有:黑白、唯美、朦胧、明丽、原图、漫画、怀旧、清冷、迷离等。
【学习活动二】:“赏景”探滤镜
对花的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和白色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对蝉的描写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对人的描写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灰沉沉的天底下,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说: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么 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故都的秋》
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荷塘月色》
8月15日,“中午做人力车返寓,热极;比之青岛,北平究竟要热一点。”
8月16日,“今天是双星节,但天上却布满了灰云,晨起上厕所,从槐树阴中看见了半角云天,竟悠悠然感到了秋意,确是北平的新秋。……接《人间世》社快信,王余杞来信,都系为催稿的事情,王并且还约定明日来坐索(守候索取)。”
8月17日,“晨起,为王余杞写了二千字,题名《故都的秋》。”
——《达夫日记》(1934)
就是这个荷花池,走去一看,原来不过是一湾死水,几树垂杨,败叶残花,潦倒其间。塘中央还有座小岛,岛上杂树丛生,荆棘遍地,偶尔还从斜刺里跑出一两只野兔来,人称荒岛。
岛辉《荷塘月色--怀念朱自清先生》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
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故都的秋》中的郁达夫:
1933 年国民党加强对郁达夫的监视与迫害,为了躲避迫害,他移家杭州。中国大地连年混战,民不聊生,1934 年时,日本占领东北,窥视中原。
另外,郁达夫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人生终究是悲苦的结晶,我不信世界上有快乐两字。 (《茑萝集自序》1932年)
在文艺观和审美追求上,崇尚日本的“物哀之美”,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文学”。
知人论世
《荷塘月色》中的朱自清:
①1927年国共散伙,面临抉择,矛盾不知出路;
②家中妻儿指望自己生活,逃避为好却又放不下“兼济天下”的信念;
③生活琐事所累,与父亲的关系紧张;
④思乡愁苦,怀念好友相聚自由时光。
人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还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1928年)
栀子花不是什么高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昏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乐意的。我这样便爱起花来了。——《看花》
知人论世
历史文化之都北平有很多景点,但是文人笔下的“文化路线”却不受大众喜爱,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和今日自己的领悟选择一处景点写推荐语。
【学习活动三】:“景点”我来荐
1.整合研学活动方案,充分调研,形成合理、完整的线路图;
2.储备研学素材,搜集可用于联合阅读的其他相关文章。
课后作业
生活中难免会受挫,当你失意、痛苦时,不要抱怨、不要沉沦,找一处远方的净土、辟一片心中的荷塘,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暂时的休整。梦醒之后,继续毅然前行!
寄语
教学阐释
01
教什么
02
03
怎样教
04
为什么教这个
为什么这样教
教什么(教材分析)
课文内容
两篇散文描写的是同一城市的景致,却各美其美,各臻其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抓住富有特点的景物,细腻刻画了故都的秋“清、静与悲凉”,突出表现了其独特的审美旨趣。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则写了月下荷塘的朦胧幽静之美及由景而生出的怡然之情,尽管喜悦也是“淡淡的”,但总算“暂得宁静”。
任务群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专题,该散文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
为什么教(说学情分析)
优势
已有接触
大致了解
不足
散文名篇认知模式化,
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情感领悟停留于表面。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眼中的自然美;品析语句,能多角度感受散文语言之美,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景物的解读,把握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和荷塘月色的朦胧幽静之美;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课文中的景物,探究作者寄寓在景物之中的深刻思想和丰富情感,进而理解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民族审美心理。
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学法
教法
情境教学、任务驱动、群文阅读、方法点拨
学法
文本朗读、比较阅读、细节研读、小组讨论
设计理念
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都是现代文学作品中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而散文阅读教学实质是建立学生已有经验与“这一篇散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本课教学打算依据新课标“大单元备课”的理念,依靠情境驱动、任务设计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从“滤镜”切入,引导学生从感兴趣的三个任务活动中主动地去分析两篇散文在“景情”方面的异同点,以此体会自然之景中渗透的作家的内在情感和审美趣味,从而 用“一节散文课”带动一类散文课。
研学
“踩点”设行程—设计游学路线
—初步感知文中的一城之景
“取景”配滤镜—选取画面,剖析“滤镜”
“推荐语”撰写—就景情关系写感悟
—赏析景物、品味 语言、体悟情感
—学以致用、语言建构
一城秋夏
,几层写意
说教学过程
1.整合研学活动方案,充分调研,形成合理、完整的线路图;
2.储备研学素材,搜集可用于联合阅读的其他相关文章。
说作业设计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是对课堂的巩固和拓展延伸,第一个作业让整个研学活动有始有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第二个作业则是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散文中“景与情”的关系(以北平为例)
课外素材可参考的有:《北平的四季》(郁达夫)、《想北平》(老舍)、《北平的街道》(梁实秋)
六、说板书设计
清静悲凉
幽美朦胧


物哀之美
中和之美
一城秋夏
几层写意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是以郁达夫和朱自清的名字为核心,高度概括了文中的重难点----两篇散文景物特点和作者个人性格、审美趣味的异同点。
致谢
感谢各位专家、评委聆听!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