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人性的阴暗与旧礼教“吃人”的本质。
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
《呐喊》包括《社戏》《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药》等。
代表作:
小说集《彷徨》创作时期是正值五四落潮,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彷徨》包括《祝福》《在酒楼上》《示众》《长明灯》《伤逝》《离婚》等。
小说集《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代表作:
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这个词的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朝花夕拾》包括《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12部分。
代表作:
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五四”后期,作品以隐晦的象征表达了一个启蒙思想家在白色恐怖下孤军奋战的孤寂、迷茫与疑惧,同时表达出对“糊里糊涂生、乱七八糟死”的民众的失望与希望之情。此作品区别于鲁迅其他作品的最大特征是隐含着深邃的哲理性,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
包括《雪》《风筝》《秋夜》《腊叶》《一觉》《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希望》等。
代表作:
杂文集:《坟》《热风》《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出自其中)《且介亭杂文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拿来主义》出自其中)《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9部和很多另外的杂文集。
浏览课文,梳理层次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 ——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
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
写“我”在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
写“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环节一“望故乡”——眼前的故乡
第2段: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阴沉死寂,萧索破败,色彩苍黄晦暗,没有一丝活气。
环节一“望故乡”——记忆中的故乡
第4段: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环节一“望故乡”——记忆中的故乡
第12段: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第88段: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环节一“望故乡”——记忆中的故乡
“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 它的“美”,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感受得出来:
1、它是一个明快艳丽、色彩斑斓的世界: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 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少年闰土有一副“紫色”的圆脸,脖子上带着“明晃晃”的“银白”色项圈,海边有五色贝壳,“红的绿的” 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在这里,没有一种色彩不是鲜艳的,明丽的,任何两种色彩之间的对比都是鲜明的,它们构成的是一幅“神异”的图画,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环节一“望故乡”——记忆中的故乡
2、它是一个寂静而又富有动感的世界: 当“我”记起童年时的“故 乡”,浮现在脑海里的首先是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沙地上的碧绿的西瓜,整个大自然是那么静谧,那么安详,但在这静谧的世界上,却有着活泼的生命。这活泼的生命给这个幽静的世界带来了动态的感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它幽静而不沉闷,活泼而不杂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和谐自然,是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世界。
环节一“望故乡”——记忆中的故乡
3、它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呵(这里有高远的蓝天,有一望无垠的大海,有广阔的海边的沙地。但在这广阔的天和地之间,又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有活泼的少年闰土,有猹、獾猪、刺猬,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有五彩的贝壳,有金黄的圆月,有碧绿的西瓜……这个世界广阔而又鲜活,一点也不狭窄,一点也不空洞。
环节一“望故乡”——记忆中的故乡
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
1、记忆中的故乡是一个明快艳丽、色彩斑斓的世界。
2、记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寂静而又富有动感的世界。
3、记忆中的故乡是一个辽阔而又鲜活的世界。
环节一“望故乡”——探究环描作用
现实中的故乡和记忆中的故乡,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景色,这样的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环描作用有哪些?
1、交代背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反映(暗示)社会背景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1、2两点环境角度)
3、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情节角度)
4、烘托人物心情
5、衬托人物形象,暗示人物的结局或命运(4、5两点人物角度)
6、增强文章的抒情意味(阅读效果角度)
环节一“望故乡”——“眼前的故乡”环描作用
眼前的故乡: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1、交代了中国农村的日益凋敝与黑暗的社会背景;
2、渲染了农村阴晦、萧条的气氛,奠定全文悲凉的感情基调;
3、烘托了“我”悲凉沉重的心情;
4、暗示了闰土的悲惨命运。
环节一“望故乡”——“记忆中的故乡”环描作用
记忆中的故乡: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1、色彩鲜艳明丽,创设了明朗愉快的气氛;
2、为下文刻画闰土形象做铺垫,与后面西瓜地里小闰土活泼、勇敢的形象相映生辉;
3、衬托出“我”对闰土的喜爱、对记忆中的故乡无限怀恋、向往之情。
环节一“望故乡”——“故乡”对比
眼前的故乡
萧索冷涩,阴沉死寂,没有一丝活气。
记忆中的故乡
明净、洋溢着勃勃生机和欣喜,鲜活,洋溢着生命的活力
环节二“望故人”——杨二嫂
阅读39-52段和83段,圈划有关杨二嫂的细节,梳理杨二嫂的变化。
提示:可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分析。
环节二“望故人”——杨二嫂的外貌
45段: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
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40段: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以前
现在
年轻端庄、面容姣好
刻薄粗俗、瘦弱伶仃
环节二“望故人”——杨二嫂年轻时模样
45段: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
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
以前
插叙
插叙与补叙
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补入的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环节二“望故人”——杨二嫂的动作
45段:
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
52段: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以前
现在
安分守己
端庄文静
自私贪婪
爱占便宜
环节二“望故人”——杨二嫂的动作
45段:
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
83段: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杨二嫂发见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
以前
现在
安分守己
端庄文静
环节二“望故人”——杨二嫂的语言
39段:“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42段:“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46段:“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现在
套近乎,讽刺挖苦
环节二“望故人”——杨二嫂的语言
48段: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现在
贪婪自私
爱占便宜
环节二“望故人”——杨二嫂的语言
50段:“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52段:“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现在
尖嘴利舌
泼辣刻薄
颠倒是非
环节一“望故人”——“杨二嫂”对比
眼前的杨二嫂
自私泼辣、尖刻刻薄、搬弄是非的圆规
记忆中的杨二嫂
容貌姣好、端庄文静的豆腐西施
环节一“望故人”——“杨二嫂”
杨二嫂是个可笑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人物:
她为什么可怜呢?因为她是一个人。一个人是需要物质生活保证的。当一个人无法通过自己正常的努力而获得自己最起码的物质生活保证的时候,为了生命的保存,就要通过一些非正常的、为人所不齿的手段获取这种保证。在这个意义上,她是值得同情的。“美”,在豆腐西施杨二嫂这里已经不再是一种精神的需要,而成了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当自己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的时候,她就把任何东西都拿来当作获取物质实利的手段了。她的人生成了物质的人生,狭隘自私的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她能捞就捞,能骗就骗,能偷就偷,能抢就抢。
所以,就她本人命运的悲惨,她是可怜的,而就其对别人的态度,她又是可气、可恨的。
环节一“望故人”——“杨二嫂”
她的可气可恨在于长期的狭隘自私使她已经失去了对自我的正常感觉。她把虚情假意当作情感表现,把小偷小摸当作自己的聪明才智。人们无法尊重她、爱戴她,甚至也无法真正地帮助她。杨二嫂的一切言行的总特点则是“不自然”、 “不真挚”。在她这里,一切都是夸大了的,是根据自己的实利考虑变了形的。她一出场,发出的就是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这是她不感惊奇而故做惊奇的结果。她的面貌特征也是在长期不自然的生活状态中形成的,她一生只练就了一个“薄嘴唇”,“能说会道”,脸相却迅速衰老下来,只留下一个“凸颧骨”,没有了当年的风韵。她的站姿也是不自然的, 故意装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实际上她早已失去了自己的自信心,失去了做人的骄傲,但又希望别人看得起她,尊重她。
环节一“望故人”——“杨二嫂”
杨二嫂体现的是“我”所说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这类人的特征。她的生活是辛苦的,但这种辛苦也压碎了她的道德良心,使她变得没有信仰,没有操守,没有真挚的感情,不讲道德,自私狭隘。
环节二“望故人”——闰土
环节二“望故人”——闰土
阅读12-30段和52-75段,圈划有关闰土的细节,梳理闰土的变化。
提示:可从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分析。
环节二“望故人”——闰土的外貌
15段: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55段:红活圆实的手
55段: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健壮结实
朝气蓬勃
健康开朗
苍老灰黄、受尽磨难、饱经沧桑
环节二“望故人”——闰土的动作
12段: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59段: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70段: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72段: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环节二“望故人”——闰土的动作
12段: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59段: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70段: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72段: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活泼刚健 、动作利落、热情朝气、
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迟钝木讷、寡言沉默
环节二“望故人”——闰土的语言
17-28段:
滔滔不绝,跟“我”讲乡间趣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沙地刺猹
59-60段: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62段: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环节二“望故人”——闰土的语言
17-28段:
滔滔不绝,跟“我”讲乡间趣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沙地刺猹
64段:“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66段:“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环节二“望故人”——闰土的语言
17-28段:
滔滔不绝,跟“我”讲乡间趣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沙地刺猹
69段:“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71段:“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规定……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环节二“望故人”——闰土的语言
少年闰土的语言(17-30段)
在这些话里,跳动着的是一个活泼的生命。少年闰土较之少年的“我”更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是一个拥有丰富新鲜的生活体验和勇于表达、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少年。
少年的“我”的知识是从书本当中获得的,少年闰土的知识则是从大自然中,从自己的生活实感中获得的。他生活在大自然中,他比少年的“我”更像一个语言艺术家。他的语言生动流畅,富有感染力 ,一下子就把少年的“我”吸引住了,并给他留下了至今难以磨灭的印象。
环节二“望故人”——闰土的语言
中年闰土的语言——四声“老爷”
59段: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1、“终于”一词表现了闰土思想感情的变化:①起初是刚见面的欢喜,想说些什么;进而意识到同“我”在生活和地位上的悬殊差别;最后是态度十分恭敬地称“我”为老爷。②这样把闰土与“我”见面时悲喜交加、犹豫难堪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2、“分明”一词则突出了闰土已清楚地认识到同“我”在生活和地位上的差距,说明封建等级观念已在闰土的思想上打下了鲜明的烙印。
环节二“望故人”——闰土的语言
中年闰土的语言——四声“老爷”
59段: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66段: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叫一声老爷,你我本就尊卑有别,我不敢也不能与你兄弟相称。
叫一声老爷,我现在这般穷困模样,怎敢和主家乱套近乎。
环节二“望故人”——闰土的语言
中年闰土的语言——四个“老爷”
59段: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66段: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不懂事的时候是个活泼纯真的小英雄
懂事了的时候成了麻木呆滞的木偶人
环节二“望故人”——闰土的语言
中年闰土的语言——诸多的省略号
第60段、62段、64段、66段、69段、71段
少年闰土的语言——诸多的省略号
第18段、23段、26段、28段
插叙(123A45)
1.情节:更完整或更曲折。
2.人物:更丰满
3.主题:更鲜明、更深刻。
公式:采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又使结构更加严谨。
插叙作用
文中插叙了哪些内容?有何作用?
明确:插叙了“儿时的我与闰土的故事”和“杨二嫂年轻时的模样”。
作用:插叙“少年闰土”,使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人物形象有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中年闰土麻木不仁、命运悲惨的特点。
也更加突出作者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对人精神的荼毒这一主题。
使文章结构紧凑,情节起伏多变。
杨二嫂亦是如此。
环节二“望故人”——闰土
中年闰土(木偶人)
少年闰土(小英雄)
(表层)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
机灵、纯真善良的小英雄
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
迟钝、淳朴善良的木偶人
对比
(深层)封建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
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
原因
环节二“望故人”——闰土
这个富于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少年闰土,到了现在,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 。“ 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为什么他在少年时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现在却形容不出了呢?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时候是一个活泼泼的人,现在“懂事”了,却成了一个“木偶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所说的“事”,实际是中国传统的一套封建礼法关系,以及这种礼法关系所维系着的封建等级观念。“我”尊,闰土卑,他那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卑贱地位,在“我”面前毫无顾忌地说了那么多的话,都是极不应该的。但那时年龄小,可以原谅,一到成年,中国人都要遵守这样一套礼法关系。不遵守这套礼法关系,就被中国社会视为一个不守“规矩”、不讲“道德”的人了,就会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惩罚。闰土就是在这样一套礼法关系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是—个“老实人”,是一个讲“道德”的人。但一旦把这种礼法关系当成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就无法得到正常交流了,人与人的心灵就融合不在一起了。这就是在“我”和闰土之间发生的精神悲剧。
环节二“望故人”——闰土
“我”怀念着闰土,闰土也怀念着“我”,他们在童心无忌的状态下建立了平等的、友好的关系。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次面。”只要想到他和“我”在童年一起玩耍的情景,我们就能够想到,闰土的这些话绝不是一般的客气话。两个人重新见面时,“我”“很兴奋”,闰土也很兴奋:“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说明他心里颤抖着多少真挚的感情。但封建的礼法关系却把所有这些感情都堵在了他的内心里。形容不出来了,表现不出来了。
环节二“望故人”——闰土
《故乡》让我们看到,只有少年闰土和少年“我”的关系才是符合人性的,后来这种封建礼法关系不是人的本性中就具有的,而是在社会的压力之下形成的,是一种扭曲了的人性。人在自然的发展中不会把自己视为一个卑贱的、无能的人,像闰土这样一个人的封建礼法观念是在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下逐渐形成的。社会压抑了一个人的人性,同时也压抑了他自然的生命,使他习惯了消极地忍耐所有外界的压力,忍耐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痛苦。
环节二“望故人”——闰土
生活的苦难、精神的麻木、封建等级观念的桎梏,这一切都如一把把无形的枷锁,压在闰土以及千千万万底层农民身上,让他们的身体过早衰老,让他们的精神饱受摧残。
闰土——木讷贫苦的农民
杨二嫂——刻薄自私的小市民
环节三“望自己”——“我”
1、“我”回到久别的故乡,内心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
2、“我”“无话可说”“说不出话”是不是就彻底失望了呢?
请大家统观全文,重点研读84-88段,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
①为现实中的故乡丧失了生命力以及当时整个农村的现状感到痛苦、失望;
②对故乡的人(闰土和杨二嫂等)丧失了人与人之间温暖美好(纯真的人性被扭曲)感到悲哀、担忧、孤独;
③对故土的深沉的爱。
环节三“望自己”——“我”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环节三“望自己”——“我”
未来的一代——宏儿和水生
第86段: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痛苦失望过,却又苦苦地思索,对未来充满希望。
环节三“望自己”——“我”
未来的一代——宏儿和水生
第88段: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结尾充满了哲理。这段话强调了实践的意义。只空有希望不去奋斗、追求,这种希望是“无所谓有”的;有了希望并坚持为之奋斗,希望便“无所谓无”。
“我”在失望中寻找希望,在黑暗中探索前行,希望后辈满怀希望奋斗,开拓创新,踏出一条新路来。
“我”
“我”是作者塑造出来的小说中的人物,“我”身上有鲁迅的影子,但又不等同于作者。
背景资料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他目睹了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运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人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我”
“我”是作者塑造出来的小说中的人物,“我”身上有鲁迅的影子,但又不等同于作者。
“我”的形象探讨——
“我”
“我”是作者塑造出来的小说中的人物,“我”身上有鲁迅的影子,但又不等同于作者。
“我”的形象探讨——“我”于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的纯真人性被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我”是觉醒、善于思考的先进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热爱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主题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杨二嫂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