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程标准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和金融发展及对人们生活影响
难点 国际经贸体系与国际金融的具体内容。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经济
(20世纪初) 英 德 美 法
工业产值所占位次 3 2 1 4
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5 2
特点: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表现)
过程:
(1)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
(2)1922年,苏联成立;
(3)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建成,同时也标志苏联模式的确立。
(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苏联模式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背景:1918年,国内战争开始,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行政和军事手段)
2、措施: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3、影响:(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知识回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材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走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必须的口粮。付给农民的都是纸币,但由于当时纸币大幅度贬值,不过是些“彩色纸片”。农民认为“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农民对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暴动者提出“拥护苏维埃,但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苏维埃政权的形势十分危急。
1921年3月,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
1、措施: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允许私营企业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2、特点、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3、影响:得到了工农的支持,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知识回顾: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特点: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设强大国防);利用单一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计划经济)。
2、成就: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知识回顾:计划经济体制
应对:
民主的方式:
法西斯方式:
(2)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
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德、日、意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政府宏观调控
+
市场调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经济计划
收入政策
福利政策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
①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增长作用越来越大;
②凯恩斯主义指导、罗斯福新政的借鉴;
③战后相对安定的环境;
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⑤战后经济政策调整(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
黄金时期
滞涨与调整时期
复苏与发展时期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发展的停滞和通货膨胀,为了应对,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0世纪80年代经济复苏,90年代入新经济时代。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了解:美国的新经济时代
时间: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时期)
含义: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增长模式。
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特征: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
评价:
(积极)推动了美国经济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
(局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改变,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
消极:无法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积极: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
(1)资本主义国家
思考:评价资本主义国家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调整
实质: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突出,随后的改革陷入困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2)社会主义国家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① 曲折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② 改革开放: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过程
1.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得十四大提出的改革目标目标与基本原则具体化。
3.到了21世纪初,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新兴独立国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
目标:实现经济独立、加速工业化进程;
手段:发展国有经济与制定经济计划;
成就: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问题: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能力提升】阅读教材P48内容,归纳新兴独立国家经济发展目标、手段、主要成就及存在问题。
加速工业化进程
经济独立
制定经济计划
自身经济结构问题
西方贸易保护主义
充满挑战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高速发展
反对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
+
发展国有经济
1.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五通”;
3.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A、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联系与依存日益加深;
B、经济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突出;
C、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4、21世纪下的世界经济与中国
(1)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特点:
(2)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政策:
①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背景
时段 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 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
%
1870—1900 3.2 3.7
1900—1913 3.7 4.2
1913—1929 0.7 2.7
1929—1938 -1.2 2.0
1938—1948 0.0 4.1
通过材料分析,自19世纪70年代至1948年世界贸易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世界贸易发生变化的事件。
变化:1870年至1929年世界贸易速度呈下降趋势;1929年至1938年世界贸易呈现出负增长;1938年至1948年世界贸易没有增长。
事件: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①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建立的背景
材料一:(面对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他们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入别国市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经济危机,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原岳麓版教材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1930年美国通过了美国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案大幅度提高了800多种商品的关税。
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
贸易封锁、提高关税、货币贬值等方式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因此增速放缓,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
②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的建立过程
建立:
宗旨:
内容及
作用:
思考:为什么美国积极倡导关贸总协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③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49页分析“关贸总协定”在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结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及关贸总协定的背景,思考关贸总协定有何消极影响
材料:在关贸总协定的努力下,到1988年止,发达国家工业品的平均关税已从40年前的40%下降至4%-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也降至13%-15%。1950年至1973年,国际贸易额平均增长率为10.3%,国际贸易量年均增长7.2%
作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消极影响:关贸总协定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成为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④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目的、发展、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
①建立:
②目的:
③发展:
④影响
1995年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基础上,成立世界贸易组织(WTO)。
a.成员间关税下降和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生活成本不断下降,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
b.服务贸易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
力求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贸易,合理利用世界资源、保护环境,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和利益,建立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
世贸组织在扩大货物生产与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扩大前提: 1997年,69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签署了《全球基础电信协定》,电报、电话、移动数据服务等电信市场相互开放,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
服务贸易内容涉及旅游、运输、教育、金融、通信、信息等12大类。
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时间: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意义: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⑥贸易形式发生变化
1.经济合作方式的变化:
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
2.交易手段的变化:
原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
表现:电子商务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
影响: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GATT(关贸总协定) WTO(世界贸易组织)
成立时间
区别 性质
管辖 范围
强制性
联系
具有国际法人资格的永久性组织
临时适用的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
仅管辖货物贸易
将货物、服务、知识产权融为一体,置于其管辖范围之内
关贸总协定的许多协议,则是以守则式的方式加以实施的,缔约方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GATT作为协议仍然存在,但已不再是国际贸易的主要规则,而且已被更新。经过修改,GATT已成为新的WTO协议的一部分。
1947年
1995年
成员承担义务的统一性。世贸组织成员不分大小,对其所管辖的多边协议一律必须遵守,以一揽子方式接受世贸组织的协定、协议,不能选择性地参加某一个或某几个协议,不能对其管辖的协定、协议提出保留。
1、布雷顿森林体系:
(1)建立:
(2)两大支柱:
2、现代国际金融发展:
(1)主导趋势:
(2)非银金融:
(3)两面影响:
(4)电子金融与
网络金融:
3、中国影响力逐步提升:
二战后在美国主导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回顾:背景、特点、影响、瓦解原因及影响)
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45年世界银行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全球扩张 。
①不同金融机构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保险产品趋同并相互融合,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为人们提供各种资金便利,凭借信用卡就能跨境消费。②然而现代国际金融也具有一定的风险。一旦失控,就会导致大范围金融波动甚至全球性金融危机。
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其日益普及,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逐渐成为人们上产生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009年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2010年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国;
2015年发起成立亚投行;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发展,特别是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
非银行金融机构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s)以发行股票和债券、接受信用委托、提供保险等形式筹集资金,并将所筹资金运用于长期性投资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证券、保险、融资租赁等机构以及财务公司等。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以美元为中心
以美国为主导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一个中心,两个体系,三大支柱
意义: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协调,维护经济秩序,使得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IMF
WB
资金来源于成员国认缴的资金。
并根据认缴资金的数额来决定投票权的多少。
哪个国家认缴的资金最多?
美国。这样,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绝对的控制权,美元取得高于其他国家货币的地位。
易错辨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异同
(1)相同点①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金融机构。
②其主要职能都是提供金融援助。
③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不同点
①援助的任务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帮助受援国稳定汇率,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世界银行则主要是提供某些方面的金融支持,帮助受援国恢复和发展经济。
②贷款时限不同:一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是短期贷款,来缓解成员国因为金融危机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世界银行的贷款一般是长期的而且大多利息很低甚至无息。
③受援对象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受援国大多是发达国家,而世界银行的受援国大多是发展中国家。
【课堂拓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世界银行(WB)
标志
时间
特点
作用
性质
1945
1945
短期贷款
长期贷款、贷款对象由西欧转向发展中国家
国际金融组织
用于国际收支体制,维持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应对金融危机)
恢复和发展经济(灾后重建)
国际金融机构
温故知新
以英镑为中心的金本位制度 1816年—1929年 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年—1971年
建 立 背景
特点
影响
瓦 解 原因
影响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经济实力强大。
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
在国际间流通为主。
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利于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1929年经济大危机影响
世界货币失去统一标准和基础,英、法、美分别构建了各自货币为中心的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二战严重削弱了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以美元为中心;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保持固定汇率(两挂钩一固定)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美元取得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也便利美国推行世界霸权;
70年代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滞胀危机
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电子金融和网络金融
ATM
移动支付
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
①原因: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②表现:
A.20世纪70年代末期,自动取款机开始投入使用。
B.20世纪末,信用卡公司实现了国际信用卡支付体系的联网。
C.21世纪以来,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③影响: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利用电脑、手机等网络终端,无须亲自到金融网点,就能办理转账汇款、投资理财、贷款兑换等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