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课件(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28 14:5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吴越长歌
——以纲要上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为例
线索:以中国古代江南地区为线索,探讨其在两宋时期的经济发展表现、原因以及经济重心南移在经济、文化、社会观念等的影响。
一、江南财富甲天下
——经济重心南移在江南地区的表现
二、江南何以甲天下?
——江南经济重心地位奠定的原因
三、吴越长歌且悠长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①以“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为线索
②从经济角度阐释该历史阶段两大特点:民族大交融和社会转型期
宋元时期
江南地区经济在
农业、手工业、商业
的繁荣发展
(目的:立足国家课程
发掘乡土课程要素)
①阐释
经济重心
南移在两
宋时期的
表现
②探讨
江南经济
重心地位
奠定的原因
学情分析:
学生已完成5、6、9、10课的学习;基于对江南地域的家乡认同感
③分析
经济重心
南移完成
的影响
对元“南财北运”
对文化重心南移
对社会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宋元江南地区
经济发达
以经济为纽带
通过榷场、民间贸易加强与各少数民族的经济交融
元朝重修大运河、开通海运
实现“南财北运”
为元朝奠定经济基础
导入:
历史情境:南宋初年,宰相吕颐浩即奏表请求与金、伪齐通商:“方商贾未通也,甘草一两,为钱一贯二百钱,而市亦无卖。如生姜、陈皮、茶之类,在北方亦皆阙乏。”
宋代榷场分布图
元朝运河、海运分布图
北方少数民族对南方的香料、茶叶、药材等贸易需求
教学过程
一、江南财富甲天下
——经济重心南移在江南地区的表现
知识储备:
江南地区地域范畴:其中包括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南部地区,浙江省钱塘江以北的杭州、嘉兴、湖州,以及绍兴、宁波、金华、衢州和上海,皖鄂南部的池州、宣城、马鞍山、芜湖、铜陵、黄山、荆州、鄂州、黄石、武汉和湘赣的南昌、长沙、岳阳、常德、九江、上饶、景德镇、等北部地区,大至以环太湖、环洞庭湖、环鄱阳湖区域为中心的江南地区。
(一)经济重心南移在江南地区的表现
图册P58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设计意图:小组探讨合作,提升读图能力,培养时空观念
学生活动一:借用地理区位因素解释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在江南地区的表现。
(使用教辅地图册和课前配发导学案)
宋植棉传播路线图
宋代瓷窑分布图
临安城周围市镇分布图
宋代榷场分布图
(一)经济重心南移在江南地区的表现
涉及地域市镇 内容/特点
农业 粮食作物 __州、___州 稻麦复种(一年___熟)
经济作物(桑) ___、___、___ 固定种植农户,突破自然经济解构
棉花种植 ___、___ 棉花的内地种植始于宋,元朝南方普遍植棉
手工业 丝织业 苏州、____ 成为宋代海外贸易货物之一
瓷业 ___镇、临安、越州、德化 _____名窑、八大窑系(其中___大窑系在江南地区);____是宋海外贸易大宗货物
商业 榷场贸易(南宋) 邓州、蔡州、光州、安丰、泗州、盱眙、楚州 沿____分布
民间贸易 列举临安城周围市镇:___________ 呈现围绕___、沿___分布特点
海外贸易 港口:_____(宁波) 官方设置市舶司;除明州之外,还有___、___
城市 以南宋的临安为例 临安(元朝恢复旧称___;被誉为_______) 区位优势:①人口:20多万户、100多万人;②城市商业布局:打破___界限,临街式店铺布局;③交通运输:____
两宋时期江南地区优势区位因素表(学案内容)
设计意图:跨学科教学思想应用;通过多种区位因素展现江南经济发展情况。
涉及地域市镇 内容/特点
农业 粮食作物 苏州、湖州 稻麦复种(一年两熟)
经济作物(桑) 临安、宣州、江陵 固定种植农户,突破自然经济解构
棉花种植 建康、鄂州 棉花的内地种植始于宋,元朝南方普遍植棉
手工业 丝织业 苏州、临安 成为宋代海外贸易货物之一
瓷业 景德镇、临安、越州、德化 五大名窑、八大窑系(其中五大窑系在江南地区);瓷器是宋海外贸易大宗货物
商业 榷场贸易(南宋) 邓州、蔡州、光州、安丰、泗州、盱眙、楚州 沿淮水分布
民间贸易 列举临安城周围市镇:西溪镇、临平镇等 呈现围绕临安城、沿钱塘江和大运河分布特点
海外贸易 明州(宁波) 官方设置市舶司;除明州之外,还有泉州、广州
城市 以南宋的临安为例 临安(元朝恢复旧称杭州;被誉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区位优势:①人口:20多万户、100多万人;②城市商业布局:打破时空界限,临街式店铺布局;③交通运输:大运河
(一)经济重心南移在江南地区的表现
涉及地域市镇 内容/特点
农业 粮食作物 __州、___州 稻麦复种(一年___熟)
经济作物(桑) ___、___、___ 固定种植农户,突破自然经济解构
棉花种植 ___、___ 棉花的内地种植始于宋,元朝南方普遍植棉
手工业 丝织业 苏州、____ 成为宋代海外贸易货物之一
瓷业 ___镇、临安、越州、德化 _____名窑、八大窑系(其中___大窑系在江南地区);____是宋海外贸易大宗货物
商业 榷场贸易(南宋) 邓州、蔡州、光州、安丰、泗州、盱眙、楚州 沿____分布
民间贸易 列举临安城周围市镇:___________ 呈现围绕___、沿___分布特点
海外贸易 港口:_____(宁波) 官方设置市舶司;除明州之外,还有___、___
城市 以南宋的临安为例 临安(元朝恢复旧称___;被誉为_______) 区位优势:①人口:20多万户、100多万人;②城市商业布局:打破___界限,临街式店铺布局;③交通运输:____
设计意图: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对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发展所引发的历史现象的历史解释能力。
涉及地域市镇 内容/特点
农业 粮食作物 苏州、湖州 稻麦复种(一年两熟)
经济作物(桑) 临安、宣州、江陵 固定种植农户,突破自然经济解构
棉花种植 建康、鄂州 棉花的内地种植始于宋,元朝南方普遍植棉
手工业 丝织业 苏州、临安 成为宋代海外贸易货物之一
瓷业 景德镇、临安、越州、德化 五大名窑、八大窑系(其中五大窑系在江南地区);瓷器是宋海外贸易大宗货物
商业 榷场贸易(南宋) 邓州、蔡州、光州、安丰、泗州、盱眙、楚州 沿淮水分布
民间贸易 列举临安城周围市镇:西溪镇、临平镇等 呈现围绕临安城、沿钱塘江和大运河分布特点
海外贸易 明州(宁波) 官方设置市舶司;除明州之外,还有泉州、广州
城市 以南宋的临安为例 临安(元朝恢复旧称杭州;被誉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区位优势:①人口:20多万户、100多万人;②城市商业布局:打破时空界限,临街式店铺布局;③交通运输:大运河
历史解释:既解决了大量人口南迁的粮食问题,也形成了“苏湖熟、天下足”的局面
历史解释:为其丝织业发展和丝织品商品贸易奠定了基础。
历史解释:为宋在东南沿海开展的海外贸易提供了货物来源,保证了财政来源。
南宋榷场贸易市镇数量明显多于北宋时期,沿淮水一带和少数民族政权的边境贸易非常密集,可见,南宋榷场贸易非常繁荣。
对临安进行区位分析,突显其在宋元时期的经济功能。
二、江南何以甲天下?
——江南经济重心地位奠定的原因
二、江南经济重心地位奠定的原因
设计意图:多角度分析历史现象原因
1.自然因素
2.移民因素
3.政治因素
4.现实要素 ?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湿,作物生产周期短生产率高)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知识、技术和劳动力)
为适应社会经济变化,宋政府适当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定型
学生活动二:从以下角度阐释江南经济重心地位奠定的原因
宋朝土地买卖契约残片
占城稻在江南地区成功种植
设计意图:多史料互证,体会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综合了多因素,生产力是根本原因。
宋代开采煤矿图
宋代冶铁业发达
宋代《耕获图》南方丘陵开发
4.现实要素:
宋代“交子”
宋代
固定经济
作物
农产品
商品化
临街式商铺
问题1:煤的开采会引发哪些连锁反应?
问题2:结合以下史料谈谈宋代商品经济得以发展的因素。
三、吴越长歌且悠长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日本历史学者内藤湖南曾提出“唐宋变革论”,中国学者吴钩也提出“宋代是中国历史从中世纪的黄昏转入近代的拂晓时刻”。
问题:你能从“唐宋变革论”观点中体会到经济重心南移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
设计意图:引入史学家观点,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唐宋变革论”认为两宋时期的主要变化:
1.科举士大夫阶级的兴起;
2.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大大强化;
3.土地租佃关系形成;
4.商品经济发达;
5.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平民主义的文化倾向。
内藤湖南
“取士不问家世”
“田宅无定主”
“苏湖熟天下足”,成为天下粮仓,
元朝“南财北运”。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多角度理解历史现象影响的能力
1.经济影响:南宋江南成为天下粮仓→元朝重开大运河、开辟长途海运→实现“南财北运”
2.文化影响:随着文化教育重心南移→ 江浙一带人才集中→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
维持取士均衡
3.社会观念影响:
①横向流动性:现象一:雇佣服役+契约农民;
现象二:“田宅无定主”
②纵向流动性:现象一:“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现象二:“贫富无定势”
设计意图:观察地图,对比论证;并结合史学家的学术观点,得出学生对该观点的认知
元朝灭南宋而实现统一,作为政治中心的大都(今北京)与南方经济中心的联系仍依靠隋代以来的旧运河维持,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再北上大都,曲折绕道,在黄河一些流急水险之处尚需水陆并运,劳民伤财,极为不便。
再者,开凿一条将大都与苏、杭直接沟通的大运河并保证其畅通,不仅具有缩短路程、便利运输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维护南北统一的政治意义。
因此,元世祖忽必烈后期开始修建运河。
——王小甫,张春海,张彩琴:《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裁弯取直
开通海运
VS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经济影响:元朝重开大运河、开辟长途海运→实现“南财北运”
学生活动三:通过对比隋唐与元大运河,理解“对南方经济的依赖促使元朝重修大运河”这一观点。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3.社会观念影响:①“横向流动性”(人身束缚削弱、政府放松控制)
设计意图:设置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释其耒耜(指农具)而游于四方,择其所乐而居之。
——(宋)苏轼《策别安万民三》
田宅交易,须凭牙保(房屋中介),违者准盗论。
——《宋刑统》(宋朝法律汇编)卷13
现象一:雇佣服役+契约农民
人身束缚削弱
现象二:“田宅无定主”
政府放松控制
(唐)“凡贱籍者,世代相袭。”
——《唐律疏议》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宋代放任对土地的买卖,不抑兼并…国家维护土地私有权,鼓励自由垦辟土地
——刘复生《从土地制度的变化看宋代社会》
设计意图:设置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3.社会观念影响:②“纵向流动性”(打破固化等级结构)
情境一:
“乞丐” → 宰相
“寒儒” → 重臣
张雍 范仲淹
情境二:
真宗朝咸平五年(1002)的一桩事:两位当朝宰相向敏中和张齐贤,为争娶一位姓柴的寡妇,居然闹上公堂,打起了官司。原来这柴寡妇家产雄厚。
——摘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情境三:
科举“糊名”制等
“取士不问家世”
榜下捉婿
“婚姻不问阀阅”
情境四:
“常州无锡县村民陈承信,本以贩豕(shi)为生,后极富”;
而“江浙巨室,有朝为陶朱(富商),暮为黔娄(贫民)者”。
——(宋)洪迈:《夷坚志·甲志》
贫富无定势
问题:如何反驳“唐宋变革论”基础上的“征服王朝论”?
设计意图:辨析史学观点,培养正确的史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藤湖南
宫崎市定
建立在“唐宋变革论”基础上的“征服王朝论”主要内容:
1.宋之后,中国没能走向单一民族国家的分立,而是被蒙古人建立的大帝国所征服,是走了弯路的。
2.把辽金元清等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称为“征服王朝”,并把其放在独立的“内亚史”和“北亚史”的历史脉络中。通过突出内亚游牧社会的共同性,回避消解中国在内亚地区的存在和影响。
如何反驳他的观点?
教学评价设计:
历史小论文:(300字左右)
请你用本课所学史实,从各民族间的经济交融和元朝大一统后促进南北经济沟通等角度反驳日本学者宫崎市定的“征服王朝论”观点,试图从经济角度理解该阶段的民族交融适应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从而正确看待不同民族政权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提供角度:
观点一:经济重心南移孕育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契机
如:中原货币传至少数民族地区,改变其朴素的物物交换模式,促进经济发展;
为少数民族地区带去先进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南方地区商业化程度高,通过榷场和民间贸易,少数民族不再排斥民众经商活动。
观点二:元朝大一统为沟通南北经济提供政治前提,适应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如:重修大运河
设计意图:辨析史学观点,培养正确的史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学反思
特点:
1.逻辑较为清晰:鉴于本课教材内容较繁杂,以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为主题,探讨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原因以及影响,从而将全课整合为三部分,逻辑较为清晰;
2.立足国家课程,发掘乡土课程要素;
3.跨学科思维运用:运用地理区位因素分析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发展的区位优势。
不足:从经济角度阐释民族交融的史实不够充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