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第五节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P22
《纲要下》
《选必三》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P8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P15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P26
日本 朝鲜 越南 阿拉伯 奥斯曼 印度
穆斯林世界
儒家文化圈
德川幕府建立,实行锁国政策
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中央集权体制瓦解,形成庄园,豢养武士
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中国人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17世纪
12世纪末
6-7世纪
10世纪
646年
秦汉之际
开始“大化改新”,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日本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一、儒家文化圈
1. 日本
纲下 P25
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1)基本历程
神道教
(2)文化表现
思想
武士道
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
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古代日本人认为,太阳、海、河、树、山、龟、蛇等都有神灵,应该加以崇拜,神道逐渐发展起来;
中国的儒学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详见“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课)
选三 P29
文学
建筑
作者:紫式部
诗歌集
小说
绘画
大和绘和浮世绘
选三 P11
日本人先是直接使用汉字,后来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
平假名,起源于汉字草书
片假名,起源于汉字楷书
文字
2. 朝鲜半岛
- 三国时代(前57-668年)
- 新罗统一(668-901年)
- 后三国时代(892-936年)
- 高丽王朝(918-1392年)
- 李氏朝鲜(1392-1910年)
- 日本殖民时代(1910-1945年)
- 南北分治时代(1945年至今)
1592到1598年壬辰倭乱期间,由于帮助朝鲜人民对抗日军船舰赢得数场海战胜利,龟船的威名远播。
高丽学习中国的表现:
①中央集权制度;
②三省六部制、十道、土地国有、科举制;
③儒学和辞章之学。
纲下 P25
(1)基本历程
(2)文化表现
选三 P29
公元前5世纪前后,朝鲜出现了青铜器,稍后有了铁器。
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
瞻星台遗址,建于634年,
现位于韩国庆州。
15世纪中期,朝鲜王朝模仿中国史书的体例,组织编撰《高丽史》。
7世纪,朝鲜半岛的居民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科技与史学
“(三韩)常以五月下种讫,祭鬼神,群聚歌舞,饮酒昼夜无休。其舞,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低昂,手足相应,节奏有似铎舞。十月农功毕,亦复如之。”
——《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
乐舞
建筑
中朝交流
南北朝时期宫廷已有朝鲜乐舞
选三 P11
(选三 P28)
3. 越南
纲下 P25
喃字,又称字喃,是古越南民间的一种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的文字。
日本假名
朝鲜谚文
4.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儒学
文字(略)
选三 P10
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佛教
(1)社会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①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②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2)教育体制: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制度
(1)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2)中华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① 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所学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② 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
③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其他方面
韩国首尔景福宫
琉球首里城正殿
二、伊斯兰文化圈
1.阿拉伯帝国
(632-1258年)
我们(以部落为单位)以劫掠为业,劫掠我们的敌人和邻居,倘若无人可供我们劫掠,我们就劫掠自己的兄弟。 ——阿拉伯民谣
须知每个穆斯林都是其他穆斯林的兄弟,现在你们都是同胞。
——《古兰经》
圣战
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人最初的家乡,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背景
混战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纲下 P22)
建立
(1)宗教:伊斯兰教
(2)政治:最高统治者 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各部大臣;
(3)经济:①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②阿拉伯商人从事陆上和海上贸易;③城市繁多,都城 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4)文化:①吸收:融合东西方文化;
②传播: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哈里发
巴格达
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基本统一阿拉伯半岛
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帝国概况
阿拉伯商人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选二 P36)
阿拉伯人在印度洋开展繁忙的海上贸易。(选二 P69)
文化成就
人物 作品 作用(地位)
数学
天文
医学
伊本穆萨
《积分和方程计算法》
把代数学发展成为独立科学
印度的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白塔尼
《萨比天文历法》
修正了计算太阳和部分行星轨道的方法
证明了发生日环食的可能性
作品对欧洲天文学产生很大影响
伊本西那
《医典》
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传入欧洲后被翻译成拉丁语,长期用作医学的标准教科书。
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保存的西方古典文化典籍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
2.奥斯曼帝国
(1299-1923年)
帝国的统治:
①信奉 教;
②最高统治者 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③ 取代巴格达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
伊斯兰
苏丹
伊斯坦布尔
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纲下 P23)
背景
建立
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
16世纪后期,奥斯曼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新航路开辟)
(2023·山西三重教育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20)日本历史上的八位女天皇中只有两位是在大化改新前登基的,其他女天皇均在大化改新后执政。大化改新后普通妇女依旧享有财产继承权,甚至出嫁后的女子也可以在父母亲死后分得财产。在婚姻关系上,男女双方的自由度是一样的,男子可以再婚,女子也可以再嫁。据此可知大化改新( )
A.化解了性别带来的社会矛盾 B.维持了女性较高的社会地位
C.赋予了女性更多的政治权利 D.促进了国民家庭生活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