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28 15:1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
先后经历了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960-1127年)、南宋与金、西夏的对峙(1127-1276)、元朝的统一(1271-1368年)三个阶段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第9课
兵强马壮者为天子
五代十国的开国皇帝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
后周禁军统帅发动兵变夺取政权
(一)背景: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赵普: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雪夜访普图》
何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武将专权
故如何?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二)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收权)
(1)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各州担任长官知州,节度使变为虚衔(权)
(2)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钱)
(3)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兵)
2、分散机构权力,彼此制约
(1)中央: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调兵)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统兵)分权;设台谏进行监察
(2)地方:加强对州级机构权力的监控和制约
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包括转运司),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1)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2)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
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
(四)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造成了北宋军事和财政的统治危机(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三)特点:强干弱枝、分化事权、崇文抑武
利与弊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尽量预想到可能导致动乱的各种因素,对需要预防的各种隐患都制定了完善的制度,而并非考虑如何使国家机器最有效、合理的发挥作用。这样,对外,难御辽夏虎狼之师——边防压力,对内,不支朝廷财政之需——财政危机。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一)边防压力
1、北宋与辽的对峙
北宋统一后,契丹族建立的辽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2、北宋与西夏的对峙
北宋与党项族的西夏发生战争,也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二)财政危机
2、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导致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3、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1、北宋招募组建庞大的军队(募兵制、养兵政策),军费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1、军事: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
2、财政:养官、养兵和支付岁币等导致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三、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
1、北宋出现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2、“庆历新政”失败,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这次新政实质上是要求进一步限制贵族和高官享受的各种特殊利益,......而新政的“明黜陟”和“抑侥幸”措施,矛头直接对准他们,损害到他们的既得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1、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二)王安石变法
3、主要内容
(1)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2)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4、成效与不足
(1)成效: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2)不足
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新法的命运:宋神宗去世,太皇太后高氏主政,废新法;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恢复新法;宋哲宗去世,太后向氏主政,旧党复起 ;向太后卒,宋徽宗亲政,重用蔡京,又行新法
加重人民负担
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
四、北宋的灭亡和南宋的偏安
1、“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岳飞《满江红》
2、南宋建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3、南宋偏安
(1)绍兴和议:宋高宗主动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2)此后,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宋辽: 兄弟、岁币 宋夏:臣君、岁赐 宋金: 君臣到侄叔、岁贡
材料一 南宋绍兴时,宋金战争已经持续了10余年之久,宋金战争对峙的局面逐渐形成,南宋小朝廷已无流亡之虞。赵构君臣手中有些与金讨价还价的资本,对于战争中形成的刘家军、张家军、韩家军、岳家军、吴家军,忌惮之心越来越重。认为“诸将权太重”,“天下之权不在庙堂,而在诸将”。此时,赵构忧内之心,不减于忧外,甚至先于忧外。战争旷日持久,再打恐兵连祸结,太阿倒持,不知半壁江山落入谁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高宗杀害岳飞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认为以岳飞为代表的武将兵权太重,形成对朝廷的最大威胁
材料二 宋自太祖、太宗确立文人政治后,士人登上权力的舞台,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扩大和完善,士大夫逐渐形成了一个休戚与共的政治利益集团,并成为宋代政治的主体,对可能威胁其利益的其他势力(主要是武人)均不遗余力地打击摧毁,而且在这一方面显得异常团结。……在对金作战中,武将地位上升,改变了北宋文武的格局,“绍兴中,武臣以军功入仕者甚多”。诸大将亦形成军阀之态势,如有岳家军、张家军及韩家军的称呼。特别让士大夫难以容忍的是武人力量在战争中崛起,其自信得到加强,一改北宋遭文人压抑之态,如韩世忠蔑视文人,常侮辱有加,并轻薄地称之为"子曰"和"萌儿"。充分显示了武人自信心的提高。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岳飞之死的罪魁祸首,并结合所学指出岳飞之死的制度性根源
罪魁祸首:文人士大夫阶层(或文人政治))
制度性根源:崇文抑武的方针
尽管南宋在地理上偏安一隅,朝中主和派与主战派亦争论不休,但总的来说比北宋时期更为繁荣。它占据了中国经济的中心地带,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南宋大大缩减了兵费开支,同时扩大了官僚队伍……
南宋150年间同样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循环。南宋政权始终积弱难振,但凭其坚实的财政基础与强大的官僚机器,并未因内部的压力而立呈败相。和北宋一样,南宋多年后亡于强大的异族入侵者(蒙古人)之手。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1、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2、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3、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练练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