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海陆的变迁》课件(第2课时)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海陆的变迁》课件(第2课时)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28 07:5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寒冷的南极大陆发现煤
煤炭是古代植物深埋地底下演变而来的,而现在南极大陆的气候几乎不支持绿色植物生存。
这个事实说明南极洲原来的位置 (是/不是)寒带,它是后来 到现在位置的。
不是
漂移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海陆的变迁》
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课时
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的基本观点,能在地图上识别六大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 
2、能够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新知探究
活动一: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的基础上,科学家们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自主完成任务一:
1.请在课本41页勾画出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
2.在课本42页图2.22“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中圈画出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
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观察记忆板块分布
板块构造学说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2.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1、这六大板块中哪个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2、澳大利亚大陆属于哪个板块?
3、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所在的板块是?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图中:“→←”表示什么? “←→”表示什么?
观察板块运动方向
观察发现
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碰撞挤压
任2
张裂拉伸
裂谷
海水侵入,形成海洋
总结
◎ 张裂拉伸
(生长边界)
◎ 碰撞挤压
(消亡边界)
◆ 陆地: ;
◆ 海洋: ;
裂谷、断层
海洋、海岭
◆ 陆地: ;
◆ 海洋: ;
山脉
海沟;海洋缩小
活动二
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
(1)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
(2)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
(3)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位于____板块和_____板块交界处,发生____ ,最终____ 。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
1、红海为什么在不断扩张?
红海是_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最终会形成新的海洋。
印度洋
非洲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
2、地中海为什么在不断缩小?
地中海在______板块和______板块相对运动,相互碰撞挤压下不断缩小,最终将消失。
非洲
亚欧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
3、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喜马拉雅山脉_____板块和_______板块相对运动,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板块处在不断碰撞之中。
印度洋
亚欧
1975 年,我国首次将测量觇标矗立于珠峰之巅,并精确测得珠峰海拔高程为 8848.13 米。
2005 年珠峰测量,获得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 8844.43 米。
2020年12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尼泊尔总统班达里互致信函,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高程为8848.86米 。
火山喷发
地震
读图,说出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之间的关系。





















读图分析
地处 板块
与 板块
的交界处,地壳
比较 。
亚欧
印度洋
活跃
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汶川地震的成因。
新知探究
感受地震带来的危害
如图为世界六大板块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图中A板块的名称是 ( )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大洋洲板块
2.图中震中所在地为地震多发地区,下列关
于其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
A.暴雨成灾,诱发地震
B.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C.人类活动,破坏地表结构 D.位于海边,海水运动造成地震
拓展提升
合作交流:地震来了怎么办?(要求:在教室、家里、公路上)
1.在教室里,先不要急于跑出教室,首先躲在桌子下面,护住头部。等地震稍微缓和的时候,再有序撤离。
2.在路上,找空旷的地方抱头蹲下。
3.在家里,寻找内墙(特别是承重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地方进行躲藏,千万不能跳楼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