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劝学》课件(共36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劝学》课件(共36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8 09:46: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现事论说,情理近人
——劝学.荀子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词汇、句式及相关语法,认识古人的语言表达习惯;
2.思维提升与发展: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能够有针对性论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具备一定的逻辑;
3.文化传承与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重点
1.文言文学习激趣及语言的感知;2.学会有针对性的分表言论。
难点
1.文言句式语法;2.比喻论证的多样性。
第一课时
一、解题:劝 学
劝,勉励。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劝学》为《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荀子》二十卷。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对话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二、遇见作者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三.课堂活动一:据日常观察,勉励学习
请拟写一段鼓励本小组成员学习的话,并对成员(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整个小组)进行劝勉。被劝勉小组听后,由小组长进行打分(满分为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你关注过校园中的励志标语吗 有的是这样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有的是这样的:
辛苦三年,幸福一生。
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还有这样的:
多考一分,干掉千人。
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
你对此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就学校励志标语的选用向校长写一封建议书。
(2)根据你对学校励志标语现象的感受和思考,写一则评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峁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
——2013年5月,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
劝学
听读课文,梳理文脉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四.课堂活动二:文本悟读,阅读思考(用原文词句作答)
(一)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荀子认为我们应该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如何做到?(第一段解读)
(二)学习有何作用和意义(为什么学习)?(第二段解读)
(三)怎么样学习?(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第三四段解读)
(一)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荀子认为我们应该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如何做到?(第一段解读)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四.课堂活动二:文本悟读,阅读思考(可用原文词句作答)
(一)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荀子认为我们应该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如何做到?(第一段解读)
学不可以已
君子(“知明而行无过”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学习不已(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四.课堂活动二:文本悟读,阅读思考(可用原文词句作答)
(二)学习有何意义和作用(为什么学习)?(第二段解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四.课堂活动二:文本悟读,阅读思考(用原文词句作答)
(二)学习有何意义和作用(为什么学习)?(第二段解读)
1.学习可以改变、升华自己(青于蓝,寒于水)
2.学习可以培养人格,符合礼法(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学习可以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
四.课堂活动二:文本悟读,阅读思考(用原文词句作答)
(三)怎么样学习?(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第三段解读)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四.课堂活动二:文本悟读,阅读思考(可用原文词句作答)
(三)怎么样学习?(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第四段解读)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四.课堂活动二:文本悟读,阅读思考(可用原文词句作答)
(三)怎么样学习?(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第三四段解读)
1.博学而参省乎己(第二段);
2.善假于物;
3.积善成德;
4.注重积累、不舍、心一
5.学思结合(第三段)
四.课堂活动二:文本悟读,阅读思考(可用原文词句作答)
五.课堂活动三:根据课文五类文言现象,逐类提问
(一)重点文言知识问答及梳理
每个小组一个提问的机会,任选其中一组作为提问对象,如果对方成员回答正确,则对方小组得3分,提问小组不得分,反之,提问小组得3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作业布置:
1.拟写两句学校励志标语;
2.完成金版学案P125相关练习。
3.学以致用,再次拟写劝勉其他小组同学学习
第二课时
通 假 字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通“又”,再次;通“曝”,晒;通“煣”,使…弯曲
通“智”,智慧
通“性”,资质,禀赋
木直中绳
声非加疾也
假舆马者
而绝江河
而致千里
风雨兴焉
功在不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用心一也
重 点 实 词
动词,符合,合乎
强,形容声音大
借助,利用
横渡
到达

成绩,成功
强健
因为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
文 言 虚 词
并列连词
递进连词
顺承连词
转折连词
修饰关系连词
词 类 活 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作动词,游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每日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使动用法,使……走得快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木直中绳,輮以轮
使动用法,使……弯曲
古 今 异 义
劝学
古:勉励、规劝;今:劝、劝戒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检查;今:参加、加入
假舆马者
古:凭借、借助;今:不真
声非加疾也
古:强、洪亮;今:疾病、快
用心一也
古:因为思想意识活动;今:读书用功
蟹六跪而二螯
古:脚;今:跪下
古 今 异 义
虽有槁暴
古:即使;今:虽然
金就砺则利
古:金属;今:金子
輮以为轮
古:把……做成;今:认为
而绝江河
古:渡;今:断绝
特 殊 句 式
①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介词结构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状语后置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④固定句式:无以至千里
五.课堂活动三:探究本文的说理论证特点
(二)综观全文,荀子是怎样劝学的,有何技巧?
1.文脉清晰,层次井然,层层推进——所谈的学习是什么——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如何学习?
2.善用比喻说理。善于选用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或现象设喻,采用正面设喻、正反设喻、反复设喻等多种设喻方式,让文章活泼跳跃、说理深入浅出,质朴透彻。
3.文章多用对比,正反同举,正反对举,让道理鲜明突出,说理气势充沛。
六.课堂活动四:学以致用,再次劝勉同学学习
再次拟写一段鼓励其他小组学习的话,并对其成员(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整个小组)进行劝说。被劝说小组听后,由小组长进行打分(满分为6分)。
作业:
1.拟写两句学校励志标语;
2.完成金版学案P126的相关练习。
审慎选择标语 培育全面人才
亲爱的校长:
您好!我是本校的一名高三学生,不知您是否留意过我校张贴的励志标语 它们有些传递着积极的价值观,有些却暗含着错误的认识。学校担负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应审慎选择标语。
好的励志标语应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观念。“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金兵压境之时,宋代关学学派张载的人生格言激励莘莘学子将所学用于贡献社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民族危难之际,少年周恩来的铮锋堑言鼓舞无数青年投身于教国救民的伟大事业。这样的励志标语不仅能起到励志的作用,还能引导同学们思考学习的意义: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国家民族,为中华之崛起,世界之太平。生活不止眼前的苟月,还有诗和远方。这些标语将同学们的眼光从题海中引向民族身兴,引向人类命运。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我校需要更多这样的标语。
然而,一些励志标语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看错误的价值观。“辛苦三年,幸福一生。”我们人生的幸福岂是仅由一个高考分数就能决定的吗 抑或说难道高考后我们就再也不需要奋斗了 当然不是的。还有“多考一分,干掉千人”“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这些看似十分有道理的标语实则是唯分数论的另类体现。高考因然是实现阶层跃迁的重要通道,然而,这些标语却将学习的意义导向了分数,导向了竞争。在学生眼里,学习不再是为了充实自己,为了国家与世界。而是为了取得更高的分数,考过更多的人。试问在这样的观念下,还会有多少人想到为天地立心 这与我校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尊敬的校长,您是否也觉得这种标语不妥呢
由此,我向您郑重建议:抛弃唯分数论,选择正确的标语!什么是正确的标语 能够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标语便是正确的。譬如张载与周总理的名言便能起到涵养灵魂的作用。同时,为了贯彻我校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理念,我建议在劝学的标语之外张贴其它类型的藏言。如尼采“那些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事负”
励学生过好每一天:又如苏格拉底“未经思索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以培养学生常常思考的习惯。总之,选择标语需谨慎,莫让分数蒙心间!
我校不应是高考加工厂。而应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才的乐园。愿校长采纳我的建议,愿我校培养的人才肩挑民族复兴大任!
此致
敬礼!
高三一学生
5月10日
小小励志语彰显大情怀——关于学校励志标语选用的建议书
尊敬的校长:
您好!我是高三年级的一名学生。近日,校园中新贴的不少励志标语吸引了众多同学的关注。也引发了我的思考。在此,我想就励志标语的进用向您提出几点建议。在我看来,励志语的作用不仅在于鼓舞学生学习,小小的励志语,也应彰显大情怀。
励志标语若是蕴含了家国情怀,便能够激励同学们将个人梦想与祖国发展联系起来,我极力推荐选用此类标语。张载裁那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方世开太平”中承载着多少账世济民的博大情怀。又激励了多少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只盼能为茫茫众生、为万世太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周思来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蕴舍了多少对中国富强的殷殷期盼,又鼓舞了多少中华儿女伏案深耕,为抵御外侮、为新中国建设发出一点徽光!此类标语,没有将学习的意义局限于“小我”,而着眼于为国为民的“大我”,有利于培养新时代青年的爱报国志,爱国情,理应多多选用。
励志标语若只是强调个人拼搏的意义,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同学们奋发向上,但此类标语不易过多。“辛苦三年幸福一生" “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 像这类标语,充分强调了高中的奋斗能换来美好未来,起到一定激励作用。但若仔细一想,会发现它们将“学习”与“辛苦”画上了等号,这显然不是正确的价值导向。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寓学于乐,这才是教育的真谛。一味将“学”与“苦”联系起来,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因此,我不大建议采用过多此类标语励志标语若是将高考异化为你死我活的竞争,便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我强烈反对选用此类标语。像“多考一分干掉千人”“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这样的标语,除了能加剧同学们竞争的紧张感,除了能引发不同群体的对立。还能带来什么呢 学习,从来便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应是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正和博弈”因此,我建议撤掉此类标语,让友好互助的氛围永驻校园。
因此,我认为励志标语的作用不止于激励同学们好好学习,还具有价值观引领,塑造人格的重要作用。我建议多选用散爱的哲情怀的标语,少选用强调个人奋斗的标语,不选用带有对立色彩的标语。希望您能采纳我的建议,让小小标语在培育时代新人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敬祝
教安
高三X班 XXX
X年X月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