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以古老的《诗经》为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新课导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桃夭》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楚辞·九歌·少司命》
先秦: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两汉:
唐代: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王冕《墨梅》
宋代:
元代: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杨慎《临江仙》
明代:
清代:
4 古代诗歌四首
1.了解有关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和作者生平,识记、积累重点字词。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
3.读出韵律,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学习目标
观 沧 海
——曹 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诗气势雄浑,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作者简介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巩固了后方。得胜回师时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歌。
背景资料
乐府诗
“乐府”是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作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文体常识
1.重点字
碣( )石 澹( )澹 竦峙( ) 萧瑟( )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东临碣石(古义:到达,登上。今义:靠近。)
以
以观沧海( )
歌以咏志( )
jié
dàn
sǒng zhì
xiāo sè
连词,可译为“来”
介词,用
字词句式
4.词类活用
东临碣石(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5.文言句式
(1)省略句
若出其中/若出其里(省略介词“于”,即“若出于其中/若出于其里”)
(2)倒装句
歌以咏志(宾语前置句,即“以歌咏志”)
1.听朗读示范,注意字音与停顿。
2.边听边思考以下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实景?哪些诗句是虚景?
整体感知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实景?哪些诗句是虚景?
这首诗写出了3层意思。
第1层(1 ~ 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 ~ 8句):描写海水、山岛与海波。(实景)
第3层(9 ~ 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虚景)
最后两句是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看苍茫的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面水波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山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类长势很旺盛。
诗歌翻译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海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太阳和月亮不停地运行,好像是从大海里升起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璀璨的银河,好像也是从大海中产生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到极点啊,让我用诗歌来抒发我的志向吧。
开篇点题,“碣石”点明地点,“观沧海”点明事件。这两句写出了登临的地点和目的,显示了诗人登高远望的豪情。“观”字统领全诗。
1.开头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什么内容?
课文解读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动静结合。这两句写从碣石山观看沧海的情形。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有动有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诗人在描写大海时,又以山岛上的草木来点染烘托,将大海写得生机勃勃,使人感觉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
3.诗人在写海时又写了山岛上的草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互文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创造出一种极其开阔苍茫的意境,展现了诗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开阔的胸襟。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观沧海》一诗中,诗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诗人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象,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宏伟的抱负。
疑难突破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主旨点睛
结构图解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诗人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起来,并把高潮放在诗歌的末尾,通过虚写来表达自己的胸襟抱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展现出了宏伟的气势,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使感情得以渗透。
写作借鉴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诗人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写景的高潮,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表现出大海波澜壮阔的雄浑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