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背景和目标
本课的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这个问题对于成人已不是什么秘密,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显得较为抽象。为了帮助孩子们研究这个问题,教材先行安排学生观察光和影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建立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获得一些关于光和影的信息,这样再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教材这样安排是符合逻辑的,即人们很早以来就是通过对光照射下的物体和影子的观察,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第二部分“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对于光及光是怎样传播有着一定的认识,但这个对于成人已不是什么秘密的问题,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显得较为抽象,甚至有着较为古怪的想法。为了帮助孩子们研究这个问题,教材先行安排学生观察光和影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建立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获得一些关于光和影的信息,这样再研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就有了一定的基础。教材这样安排是符合逻辑的,即人们很早以来就是通过对光照射下的物体和影子的观察,提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测要有依据;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难点:会寻找推测的依据;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课件,镭射笔
学生分组实验:镭射笔、纱网挡板、屏、其他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一引,导入探究问题
1.初次见面,想问问大家有什么爱好?江老师最近喜欢上了摄影,也时常上网欣赏一些照片,这是老师收集的一组特别棒的照片,同学们想不想看看?
2.(PPT出示影子图片)同学们,这组照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影子是怎样产生的
4.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我们地球上的光主要来自太阳,太阳离地1.5亿千米,太阳光以什么形式传播到地球上的?
(说明:建构主义教学法认为最好的学习时机是当学生对自己的初始想法产生疑问时,给予适时科学的解释,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各种问题。学生在生活中对“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光是怎样传播的?”有过一定的思考,但让他们真正地试着解释这些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在这方面学生的认识基本处于“空白区”。当然,学生也自然认识到这个问题,并激发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二)画一画,暴露前概念
1.请同学们画一画,太阳光以什么形式传播到地球上的?并写一写你这样画的理由。
(说明:这个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即暴露学生的前概念,同时找准教学的切入点,让后面的科学实践更为有效。)
2.交流重点:你的猜测是,你是根据什么猜的?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证据。(板书:证据 光是怎样传播的?)
(说明:概念是连接几个事实或发现的思想。比如“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概念和光和直线传播这两个概念有关。概念是对观察所做的一个规则性的解释概要。)
(三)搭一搭,建起脚手架
1.实验指导:介绍实验材料(镭射笔、纱网挡板、屏),及实验步骤:
(1)固定光源和屏,让光照在屏上。
(2)放入一块纱网挡板,让光照在屏上,与第一步实验有什么不同的发现。
(3)再放一块纱网挡板,与第二步有什么不同的发现。
(4)再放一块纱网挡板,又有什么发现?
(5)如果给你更多的纱网挡板,又会怎样?
(6)仔细观察“光源、3个纱网挡板、屏”之间的光点有什么联系?
2.学生实验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记录单上。
3.汇报交流:实验过程中,我们都发现了什么?
4.找到了哪些证据?这说明了什么?
5.推理:刚才我们在光源和屏的中间放了3个挡板,出现了3个红点,如果再多加3个挡板,会多加几个点呢?多加6个挡板呢?如果继续多加很多很多个挡板呢,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6.小结:很多很多个点可能会连成一条直线。
(说明:脚手架可以帮助学生迈向最近发展区,其也是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必须。为此,精心搭建脚手架“镭射笔穿越纱网”实验,让抽象光线得以形象的呈现。)
7.细心实验的小组,还能得到更多的材料,继续找证据。(果冻、塑料尺、胶棒、浑浊液等。)
8.可视化:老师还带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喷水壶)能让大家看到光的传播,想看吗?教师演示,镭射笔把红色激光打在喷水壶喷出的水雾中,学生在远处观察到一条呈直线的红光。
(四)画一画,呈现科学概念
1. 请同学们再次画一画,光是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的?并写一写你这样画的理由。
(说明:了解学生在科学实践的帮助下,对“光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是否有了新的认识,是否完成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换。当然,这也是判断本课教学是否具有价值的所在。)
(五)拓一拓,了解更多光史
2.介绍2000年前,墨子发现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并知道了小孔成像的原量。人们利用光沿直线传播这一原理,轻松解决了生活生产上的不少难题。如激光技术等。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便,如光污染等。
教学反思
什么最重要?
1.学会做科学最重要!
我们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即对于孩子们而言,学会如何做科学要比学习别人已经总结的事实、概论、概念、理论和法则更重要——学会做科学要优于学习科学本身。
就本节课来说,“光是以直线传播的”这一科学概念前人已经证明,而且很多孩子虽然不能以这一科学概念表述光的传播形式,但前概念里已具有光是怎样传播的认识。所以这节课,关键不在科学概念的建立,而在于学会利用设计的实验验证光的传播形式,科学概念只是实验的“副产品”。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在对教材研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利用“镭射笔、纱网、屏”这一实验来代替教材中“光穿孔”实验。
本实验中,当镭射笔打出激光透过纱网时,会在纱网上留下红点,增加纱网可以观察到更多的红点,把纱网上的红点连接起来就是一条直线,“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这一科学概念也随之建立。而且“连点成线”,即线是由无数个点连成的这一“微积”原理也一并清晰呈现。反而教材上的实验,通过对比光能否穿过挡板上的孔(一组三个孔成一条直线,一组三个孔不成一条直线。),反证出光的传播形式。但实际教学中,孩子们不习惯于反证法,特别是对逆向思维欠弱的孩子更加不利,也正因不利而显得不公平。
我之所以精心选择材料,创新实验方法,其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认为“学会做科学要优于学习科学本身。”
2.学会思考最重要!
和所有教育一样,科学教育应引导独立自主性,使个体具有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为了自身能力的发展,孩子们必须树立对自己思考能力的自信心,必须拥有独立思考和探索知识的权利。
学会思考真的很重要。但教师任意拔高实验中的思维难度,我认为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对自己思考能力的自信心,而且弄不好还会抹杀学生的思考自信心。这方面的教训在很多的公开课中都可以见到,其原因是由于公开课的特殊性,因为公开课大家习惯于新、难、奇……所以任意拔高思维难度比比皆是。
本课中,我设计了利用“镭射笔、纱网、屏”这一实验来代替教材中实验,很好地帮助学生扫清了思维上的“拦路虎”,很多学生再也不会因为在“逆向思维”方面的劣势而对“光以直线形式传播”这科学概念囫囵吞枣。通过查看学生的实验记录单,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在对实验现象上的基础上总结出本科学概念。我认为这就是对自己思考能力的自信,长此以往学生怎么会越学越“死”呢!
3.学会观察最重要!
所有科学的本质都是观察,最终是观察决定科学研究的程序和结果,没有精确的观察是不可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生不仅要观察可以预料的事,也要观察未料到的事。
本课中,为了帮助学生观察到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我用自己设计的实验替代教材中的实验,这样学生不但在纱网挡板上观察到激光发出的红点,而且发现如果纱网挡板上的点连接起来就是一条直线。在此基础上,又用镭射笔从侧面照射塑料米尺,学生观察到红色激光居然穿透米尺,进一步证明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在科学课中怎么最重要?朋友啊!告诉你,学会做科学最重要,学会思考最重要,学会观察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