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8张PPT)
统编版高一年级必修上册
第14课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一、作者档案
档案(一)
【简历】 郁达夫(1896-1945),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南洋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作品】 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作品集《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
【评价】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档案(二)
【简历】 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为名。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作品】 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
【评价】 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赞他和闻一多“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二、背景链接
1.《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文。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他在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
2.《荷塘月色》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北伐战争失败,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血腥屠杀,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正处于苦闷彷徨中的作者由一直在呐喊、斗争的“大时代中一名小卒”而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憎恶,他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正是作者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三、文化常识
1.散文文体知识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为四大文学样式。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其取材自由广泛,形式灵活多样;“神不散”是指其立意明确而集中。根据内容和性质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写景散文。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中心,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抒情散文以一定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侧重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说理散文就事论理或借助一定的意象,阐述道理,抒发感悟。
写景散文则以描绘景物为主,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散文的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也可使用记叙、议论等方式,常常是将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起来运用,不拘一格。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联想、衬托、对比等。
2.创造社
创造社,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组建。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2月,创造社被国民党政府封闭。
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著作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刊物。
3.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故都的秋
一、认读字音
1.单音字
2.多音字
二、辨识字形
三、积累词语
(一)词义辨析
1.十足·实足
[辨析] 十足:十分充足。与之搭配的词语可以是“信心、干劲、神气”等。
实足:实际上足够、确实足够。常跟年龄或数量词搭配。
[情境选词] ①但我自己叫了一碗烩馍,这是种含有______的西北风味的饭食。
②对于所有种族和民族而言,心脏年龄与______年龄之间都有差异,其中差异最大的是美国黑人。
十足
实足
2.清闲·悠闲
[辨析] 清闲:清静闲暇。侧重无事做,有闲空。悠闲:闲适自得。侧重心态上怡然自得,了无牵挂。
[情境选词] ①淑娟与母亲同居西院,虽然冷静,倒喜______________ 。
——清·李渔《风筝误》
②这位老相公,不知是送儿子孙子进场的?事外之人,好不______自在。——《警世通言》
清闲
悠闲
(二)成语积累
[释义]
1.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2.混混沌沌: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也指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3.疏疏落落:稀疏零落。
[情境呈现]
荷塘月色
一、认读字音
1.单音字
2.多音字
二、辨识字形
三、积累词语
(一)词义辨析
约略·大概
[辨析] “约略”除了有“大致,大体上”的意思外,还有“仿佛,依稀”“大概,有很大可能性”“略微,轻微;不经意”等意思。“大概”指的是“大致内容或情况”“表示对时间、数量的不很精确的估计”。
[情境选词] ①______听得窗外有细细屑屑的雨点声,但也不一定是雨点,细听去却又没有了。
②你的书______什么时候能出来?你的那些书迷都等急了。
约略
大概
(二)成语积累
[释义]
1.没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2.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3.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4.别有风味:另有一种美好的口味。比喻事物另有一种趣味或特色。
[情境呈现]
理解与赏析
任务一 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总揽全局
故都的秋
1.感知内容
请在第一段中找出表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秋味总的感受的语句(用原文语句回答),并分析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明确] 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是本文的文眼,下文都是围绕“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本句在全文中起到了统领全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的作用。
2.思维导图
[明确] ①庭院秋景 ②秋槐落蕊 ③秋蝉残声
3.主旨归纳
本文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描绘故都的秋景,文章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
荷塘月色
1.感知内容
(1)通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10段)写“景中人”(情)。
(2)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请简要概括。
[明确] 明线:游踪(带上门出去—小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四周—江南旧俗—回家)
暗线:情感(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2.思维导图
[明确] ①月下荷塘 ②塘上月色 ③联想采莲
3.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描写在荷塘月夜独步的所见所闻,赞美了月夜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在月光下,在荷塘边,作者感受到“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但仍然夹杂着摆脱不开的淡淡哀愁,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心理。
任务二 文本研读——对比阅读,重点突破
任务突破一 一枝一叶总关情——体会散文的景与情
1.一篇散文要有“景”,这两篇都为写景名篇,请完成以下两题。
(1)赏析《故都的秋》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明确]
画面 语句品析
秋院 ①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
②“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
秋槐 ①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②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画面 语句品析
秋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秋雨 ①“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这是境的宁静
②都市闲人的互答:这里是心和境的悲凉
秋果 淡绿微黄的颜色:清、静的淡色
(2)《荷塘月色》在所描写的四幅画面中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请概括每幅画面的特征。
[明确]
画 面 画面意象 画面特征
月下小径 小煤屑路、许多树 幽僻、寂静
月下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幽静、淡雅
塘上月色 月光、青雾、树影 朦胧、缥缈
荷塘四面 树色、树姿、远山、蝉声、蛙声 阴沉、模糊
2.散文也要有“情”,人们常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来评价它。两篇散文在写景抒情上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1)《故都的秋》主观热情地写景,景与情一并呈现,文中所写无非情语,“人化”特点突出;《荷塘月色》冷静客观地写景,写景占了文章的主体,文中所见皆物,“物化”特点明显。
(2)《故都的秋》直观景物,直述印象,如“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完全是本色的景,与寻常所见并无二致;《荷塘月色》写景则呈美化倾向,描写的是幽暗情境中的非常态的景物,如“(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它们绝非景物本色的真实再现,而是如同梦幻一般奇妙。
(3)《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先从“清”“静”“悲凉”三个方面对“故都的秋”的特点进行归纳,接着,作者分别选取了能体现这三个方面特点的景物,如蓝色、白色、紫黑色、淡红色的牵牛花,槐树的落蕊,衰弱的蝉声和透着浓浓凉意的秋雨等,并进行了描绘。作者之所以要着力描写故都这些带有“清静感”和“悲凉感”的景物,是因为对故都之秋的向往和眷恋,并借此来抒发内心的苦闷、寂寞与忧思。《荷塘月色》中,作者“忽然”想起荷塘,于是信步来到荷塘边,并对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进行一番尽情的描写,并不是因为他对荷塘有特别深厚的感情,而只是想借“今晚的荷塘”来排遣内心的烦闷。
任务突破二 相似的客观世界,不同的主观心灵——走进郁达夫和朱自清的内心世界
3.同为现代作家,郁达夫和朱自清生存的社会环境是相同的。他们的人生之路是从19世纪末蹒跚走到20世纪中叶,这是中国社会最动荡不安的时期。郁达夫和朱自清生活的客观世界相似,从“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来看,他们的创作风格也应相似。其实不然,他们一个写实一个浪漫,原因只有一个:主观心灵不同。
(1)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郁达夫笔下的秋为何如此“悲凉”呢?
[明确] ①社会环境黑暗。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
②与作者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③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2)如何理解朱自清先生的“心里颇不宁静”?
[明确] 朱自清写此文的时候是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社会一片混乱。朱自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既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矛盾中,于是想找个避难所,保持知识分子的“超然”。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然而朱自清先生毕竟又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先生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总之,朱自清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种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的“不宁静”。
(3)两篇散文都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都是借景抒情,两位作者在抒发感情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明确] 《故都的秋》抒发感情一是借助写景,抓取一些富有特征的景物加以点染描绘,情意的泉流自然汩汩而出;二是述事,即述说“在皇城人海之中”的闲适生活,以及“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还有“外国的诗人”“诗歌散文钞”,甚至“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的种种事象,视野开阔,感情强烈。抒情除了浓烈、开放的特点外,还有深度、厚度,探及人生的底蕴,富含哲理意味。
《荷塘月色》抒情主要借助写景,把感情深掩在写景中。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和随后“现在都可不理”之后便转到对景物的悉心观察和描写上,含蓄地抒发了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之情。
4.(拓展延伸)有人将朱自清的散文与郁达夫的散文进行比较,总的体会是:朱自清的散文如他的名字突出一个“清”字,郁达夫的散文也如他的名字突出一个“郁”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 (示例)同意。朱自清的散文的确是清丽、清秀、清纯、清新的。他的散文既简洁又明快,而且朴实得让人感到亲切。另外,“清”也体现在朱先生的品格上。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清高气节和可贵情操,毛泽东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郁达夫的散文如他的名字突出了一个“郁”字,几乎每一篇都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感伤和愤懑,包含着感时伤世的沉重的咏叹。他的散文是“萧条复萧条,衰落又衰落”的情深意笃的爱国者的悲歌。他的散文郁得深沉,郁得深远,郁得隽永,郁得感人泪下。
任务突破三 让语言靓起来——鉴赏散文的语言美
5.两篇散文读来都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试分析两篇散文分别是如何体现出这种特点的。
[明确] 《故都的秋》具有诗歌的声韵和节奏,加强了文章的音乐美。如“(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上面三句,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辅以结构助词“得”,形式整齐划一,有一种整体的美感。作状语的形容词“慢”“润”“淡”,表现的都是平淡细腻的意味。它们又都是响亮的音节。“慢”(màn)、“润”(rùn)、“淡”(dàn)声调相同,这样读起来声韵铿锵,语势贯通,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再如“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作者把这些名胜用一个个偏正短语整齐地排列起来,回旋往复,像一串珠玑那样,有着明丽轻快的韵律和节奏。
《荷塘月色》运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抒情性,使文辞的音节匀称整齐,读起来音韵悦耳。本文共运用了“日日”“渐渐”等叠词26个,使文章柔美、舒缓、流畅。同时“袅娜”“仿佛”“斑驳”“到底”和“苍茫”“独处”“零星”“宛然”“酣眠”“均匀”“一例”等双声叠韵词的运用也增加了语言的音乐美。
6.两篇散文都巧妙地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有何异同。
[明确] 相同点:都用到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故都的秋》中,如“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这是由三个短句组成的排比句,既具有口语的生动性,又兼有排比的语势连贯性,充分地表达了赞美之情。再如“像喇叭似的牵牛花”“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这些生动的比喻显示出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荷塘月色》中,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既是排比,又是比喻,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三个喻体同时比喻“白花”,从色彩和光华上极写荷花之美,十分生动形象,又不落俗套。
不同点:《故都的秋》运用对比。文中用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做比较,来表现作者对北国的秋的思念与向往之情。“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个对比中兼用了比喻,从味觉、视觉的相似上去作比,不仅形象,而且让人回味无穷。
《荷塘月色》运用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表现微风送来荷香的幽微断续的特点,给人形象具体之感,表现出幽远的意境。
课后拓展任务 迁移与运用
【课内关联】
《荷塘月色》写出了月下荷塘清幽恬静的特点,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从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进行描写,角度全面,描写形象生动。
【技巧指导】
特点概括题“三步走”
特点概括题要求概括的是散文中的人、物、景、情的特点(特征),是概括题中的常见题型之一。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谁的特点,是人物特点还是物象特点;然后明确思维趋向。
1.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三角度”
(1)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点
这一点与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2)从描写中概括特点
对于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的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从这些描写中可以提炼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3)从抒情议论中概括特点
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人物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人物形象特点,概括时不可忽视。
2.概括物象特点“三层次”
(1)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声音)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内涵、本质、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
第二步,阅读原文,确定答题区域。题干中关键词所在的原文区域往往是答题要点所在区域。
第三步,根据答题区域内的文字,抓其本质,分类概括。
答题要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能力提升] 请做“课下提升任务·落实与巩固”中的相关题目。
【课内关联】
《荷塘月色》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如把“白花”比喻成“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贴切传神。又运用了一些特殊的修辞手法,如通感。作者把月色写成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使得这篇作品脍炙人口。二是大量叠词的运用。如在第二段中,作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的氛围,也衬托出作者淡淡的忧愁。类似词语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还有些词,如“田田”“亭亭”,本来是古歌辞里的词,作者在这里都运用得极为妥帖。
【技巧指导】
1.精选动词
要想使文章的语言优美,就要恰当选用动词。
如“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个“浮”字描写出青雾与叶子、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也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
2.善用叠词
恰当运用叠词,可以传神地描写出事物特征,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如“蓊蓊郁郁”不仅说明树木之多,而且突出了心情的不宁静、夜晚的寂寞、荷塘的幽僻,那种情景交融的氛围,既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3.巧用修辞
读语言优美的文章,犹如欣赏一幅富有神韵的山水画,令人心旷神怡,耳目一新,又犹如聆听《高山流水》,使人荡气回肠,神清气爽,而修辞则是装扮语言的最好方法。
(1)巧用比喻摹形象。我们写作文不一定要全部“实话实说”,有时要“借物妙说”。运用比喻借物妙说可变陌生为熟悉,可化平淡为生动,可使抽象为具体,引发人去联想。
运用的时候要注意新颖和独特,别人用得很多的比喻,我们最好不要再重复用,要多用些新颖的比喻。如写月亮,把它比作“银盘”“玉盘”“仙女的脸”等是常见的,而一位同学写月亮时把“仙女的脸”稍稍改换了一下:“银色的月亮,像是一个有些褐斑的美女,她的眼神是清澈的,她的笑意是皎洁的。”比喻很是独特美好。
(2)借用排比增语势。恰当地运用排比,不仅能使句式整齐而庄雅,语势流畅而紧凑,而且会使文章底蕴丰富,气势十足。如: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这段话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手法,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大大增添了作文语言的气势。
(3)善用夸张壮意境。行文中为了突出形象、渲染气氛,往往使用夸张手法。如“他一年四季说不到八句话”“他酒还没沾唇,人早就醉了”等。夸张手法的使用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拟人拟物显生动。运用拟人手法,不仅会使事物的形象鲜明,更能使人倍感亲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要是春天,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时,风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和脚踝,你赶也赶不走。”无形的风被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得可见可感,写出了风的轻柔,写出自己感受到来自故乡的温馨、亲切。
【学以致用】
朱自清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下荷塘图,他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也给了我们审美的愉悦。请发挥你的想象,描绘一幅关于“荷”的图画,不少于150字,注意锤炼语言。
[参考示例] 这是一片碧湖之上的荷。这里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迤逦连绵和蔚为大观,却如同一位固执的画者在这巨大的纸张上恣意地挥洒,东一朵西一朵,率性而为,多了一些江南的清婉、隽秀之气。水中肥叶如扇,左摇右摆,憨态可掬,千点粉红隐在其中,如千双纤纤素手,美玉天成,擎出水面,濯弄起一湖碧波涟漪。有的荷花开得热情奔放,无拘无束,
倾其所有;有的半开半掩,羞涩腼腆;有的垂首兀立,春容含笑;有的三五成群,窃窃耳语;有的孑然一身,高傲冷漠,孤芳自赏;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立于高处凝神眺望,望穿秋水;有的隐匿于荷叶碧波之间,静静做着一场春梦,埋藏一世荣华;有的冰清玉洁,天然去雕饰;有的粉黛繁华,艳若桃花;有的大如瓷碗;有的小如凝拳。夏风吹来,这西湖便成了盛极一时的大舞台,花枝摇曳,碧叶依依,正如从大唐盛世的一首《霓裳羽衣曲》的古典悠远中走出的一群衣容辉煌的少女,翩翩起舞,裙袂飞扬,自然如泉水流淌,空灵如鸿羽飘旋,在无数游者视野里舞出个歌舞升平的盛况。
课下提升任务 落实与巩固
故都的秋
一、语言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北平秋色通过作者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眷恋、向往故都之秋的愿望。由于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 )。作者将苦涩的心境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们去________故都之秋特有的神韵。他不写故都________的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______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悲凉的主观色彩,昭示着作者________的情怀。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眷恋、向往故都之秋的愿望。
B.北平秋色通过作者的描绘,再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愿望。
C.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D.北平秋色通过作者的描绘,再现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眷恋、向往故都之秋的真情。
√
解析:分清主客关系,应是“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眷恋”“向往”有先后逻辑关系,先“向往”,再“眷恋”;“抒发”和“愿望”搭配不当。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夹杂着一些苦涩,流露出复杂而无奈的烦恼
B.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流露出复杂而无奈的烦恼,夹杂着一些苦涩
C.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夹杂着一些苦涩
D.作者在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夹杂着一些苦涩,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解析:补写时一定要注意和下文中“苦涩的心境”相衔接。“复杂而无奈的烦恼”表述笼统,且没有和“心境”呼应。
√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领略 颓败 体悟 落寞
B.领受 颓废 体验 落寞
C.领略 颓废 体验 寂寞
D.领受 颓败 体悟 寂寞
解析: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受:接受(多指接受好意)。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颓败:衰落,破败;腐败。体验: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悟:体会,领悟。落寞:冷落,寂寞,有失落之感。寂寞:侧重表现孤独之感。
√
4.下面一段文字,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请细细品味,以“春”为对象仿写一段文字。(4分)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解析:这道题考查仿写能力。所给这段写景状物的文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充分调动了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觉进行描绘。仿写时,也要注意以上要求。
答案:(示例)早晨醒来,披一件薄衫,到湖边一走,你也能看得到柔枝轻垂的翠色的杨柳,听得见湖面上鱼跃时的水声。在绿草地上,伸手轻触一缕迎面吹来的微风,或在旧墙角下,默视着像静女似的无名花儿的细茎,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几分春意。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一阴一阳谓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论断。那么,①_____________________?首先,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事万物都存在这种关系,比如自然界的天地、四季、山水、风火等,都有阴阳之别。其次,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互相配合,才能化生万物。再次,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比如赢与输、泰与否、损与益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由此可见,阴阳两种属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段话讲的是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第①空是提出问题,即“阴阳二者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第②空根据“其次”后面的过渡句“阴阳两种属性尽管是对立的”可知,此处填写“阴阳两者的关系是对立的”这一类的话。第③空要和前句在句式上用“但……”相呼应,内容上联系下文可知,此处是从阴阳相互依存的角度来说两者关系的。
答案:①阴阳二者是什么关系呢 ②阴阳是互相对立的 ③但也是互相依存(统一或配合)的
二、阅读提升(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作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明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喜欢徒步旅行的日本人、德国人,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
(有删改)
A.文中依次描绘了寒郊草木图、晨霜街景图、农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寒冬闲步图五幅图画。
B.丰腴而润泽的大地,风和日暖的午后,清朗日暮的雪景,微雨寒村的冬霖……文章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的冬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钟爱。
C.乡间的犬吠、风雪中的归人、一枝香的寒梅,勾勒出一幅有声、有色、有味的江南雪夜图。
D.文章标题为“江南的冬景”而非“江南的冬季”,说明吸引人的是“景”。
√
解析:依次描绘的是“晨霜街景图、寒郊草木图、农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寒冬闲步图”。
7.下列对文本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篇散文从多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出了作者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B.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情调悠闲的水墨画,表达了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
C.作者描写江南的雪景,巧借诗句来实写雪景,在品评诗句中写出了雪趣。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通俗幽默,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
解析:B项,“表达了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错。
C项,“实写”错。
D项,“通俗幽默”应为“清新、纯朴”。
8.(对应一课一考点)第七段结尾写道:“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请结合本段内容,简要概括江南冬景的“迷人”之处。(4分)
答案:①江南微雨寒村的景致能给予作者悠闲之清。②在这种悠闲境界里,人们可以暂时抛下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③让人们变得更加洒脱、随和、淡泊。
9.(对应一课一考点)作者运用一系列对比,描写了江南的冬景,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北国冬天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的冬天与秋天的比较,突出冬日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将作者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做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
荷塘月色
一、语言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 ① ),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________之色。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在这样的季节里,人的思维都会被冻住,什么情感、浪漫会在刹那间被抛到九霄云外。在这样的境况下,难以提起一丝好________,哪怕偶尔有所愿望,也会很快被扔到记忆的角落里。
夏日里花叶田田的荷塘,此时都只剩下根根枯管、片片残叶,早已没了衔露含珠的风韵。寒风轻摇,枯荷残叶,仿佛悄悄地诉说着昔日美艳,又仿佛轻轻暗泣着如今没落。( ② ),更催花落,倒符合李义山“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心境。是的,南方的冬天便只能用________来形容,看不到一丝生命的动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萧条 兴趣 寂静
B.萧条 兴致 死寂
C.冷清 兴趣 寂静
D.冷清 兴致 死寂
√
解析:第一空:“萧条”意为“寂寞冷落,毫无生气”;“冷清”意为“冷静而凄凉”。此处的语境强调南方的冬天没有生机,所以应选“萧条”。
第二空:“兴致”意为“高兴的情绪”;“兴趣”意为“喜好的情绪”。根据搭配原则,“提起”与“兴致”更搭配,并且,“兴趣”一般不用“好”来修饰,所以应选“兴致”。
第三空:“死寂”意为“非常寂静,没有一点儿声音”,侧重于“没有一丝生气的静”;“寂静”意为“没有声音,很静”,侧重“安静、宁静”。此处强调南方的冬天“没有一丝生命的动感”,所以应选“死寂”。
2.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解析:第①空,根据上文“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和下文“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可知,这里应该特别强调南方的冬天,此处可填写:特别是南方的冬天。第②空,上文写冬天的荷花、荷叶,“寒风轻摇,枯荷残叶”,下文写“更催花落,倒符合李义山‘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心境”,可知,这是受到冬雨的打击所致。因而,此处可填写:倘若再来一场冷雨。
答案:①特别是南方的冬天 ②倘若再来一场冷雨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身体的所有温度仿佛要被浸入骨髓的冰凉都抽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答案:①原文更能突出强调“冰凉”的影响力。②“浸入骨髓的冰凉”作主语,与前句“天很冷很冷”照应,陈述主体一致。
4.作者在散文中描写景物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朱自清借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抒发了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郁达夫借故都的秋色抒发了悲凉落寞的情感。请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描写青山的文字,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80个字左右)(4分)
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5.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4分)
示例:凭着超人的智慧,你能够描绘出一幅精美的画卷。
材料:
土地 天空 高山
游览 攀登 支撑
顽强 健壮 无尽 毅力 好奇 体魄
答案:凭着健壮的体魄,你能够支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凭着顽强的毅力,你能够攀登上一座巍峨的高山。凭着无尽的好奇,你能够游览到一片神奇的土地。
二、阅读提升(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①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②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③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致永远埋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④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⑤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⑥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⑦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⑧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⑨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⑩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实的朵数。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蓇葖,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是绿油油的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A.作者笔下的荷花红艳耀目,迎风弄姿,与众不同,使人从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B.第⑦⑧两段都写到了夏月美丽的荷塘给作者(或其家人)带来的乐趣和美的享受,写得都很美。
C.荷花从无到有,从稀少到繁茂的发展历程,表现出莲荷顽强的生命力,给人以欣慰和希望。
D.这篇散文题为“清塘荷韵”,详写了叶之神、花之韵,还在第④~⑥段详写荷叶的生长,表现了作者对荷的挚爱之情及对其顽强生命力的歌颂。
解析:应该是⑨⑩两段。
√
A.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并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多种表现手法。
B.本文语言清新自然、朴实真挚,描写生动有趣,给人一种禅境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
C.本文与其说是写荷花,还不如说是写季先生的人生感悟;对荷抒情,以荷喻人,借荷明理,是这篇散文最大的成功之处。
D.本文与朱自清《荷塘月色》相比,创作背景不同,但描写重点相似,手法和情趣也大同小异。
√
解析:描写重点不一致,手法不尽相同: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重点是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是从视觉、嗅觉、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而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重点是写荷塘的清韵,侧重荷塘韵味之美。
8.(对应一课一考点)燕园的“季荷”有什么特点?根据文章第⑧段加以概括。(4分)
答案:①荷花红色浓;②花瓣繁多;③迎风弄姿;④使荷塘呈现西湖景象;⑤填补了作者未见西湖莲花的遗憾。
9.作者为什么说“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又有怎样的寓意?(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文句的理解以及前后句子的关系。作答时,要注意结合语境来理解。
答案:第一问:①经过三年的苦苦盼望和等待,抛入湖中的莲子终于出现绿意,没有叫作者失望。②绿叶细弱单薄,平卧水面;叶片太少,虽有希望但令人灰心。③第四年,作者终于等到了在池塘中心突然长出大片绿叶,扩张速度快、范围大,具有无法抗御扩展蔓延力量的洪湖莲。
第二问:①荷花的冬眠,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孕育新一轮生命,是新生命的起点。明年将以其顽强的生命力而尽显风韵,成为人们眼中的一道风景。②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③惨败、凋零、新生从而使作者在耄耋之年有一种生命再新之感——凤凰涅槃。从荷花的妙境中憧憬美好的未来。④荷花的平静、飘逸、洒脱,是彻悟生命的智者。可以领悟到季老豁达超然、充实丰厚的人生境界。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