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构成物质的微粒单元测试题-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京改版(2013)上册(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章构成物质的微粒单元测试题-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京改版(2013)上册(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10-28 12:0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章构成物质的微粒单元测试题-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京改版(2013)上册
一、单选题
1.201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做出的贡献。锂元素的一种原子中质子数为3,中子数为4,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3 B.4 C.6 D.7
2.豆类、动物肝脏中含有丰富的铁和锌,这里的“铁”、“锌”是指(  )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
3.关于分子和原子两种微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分子大原子小
C.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氧气 B.金刚石 C.铜 D.氯化钠
5.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一一蔗糖分子分解了
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6.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可用分子的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生活中的现象 解释
A 气体易被压缩 因为气体分子间隔很小
B 在花园中可闻到花的香味 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 热胀冷缩 因为分子大小随温度而改变
D 水结成冰 因为分子发生了变化
A.A B.B C.C D.D
7.下列对相应微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易失电子
B.易形成阴离子
C.带正电荷
D.化学性质稳定
8.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上百万吨核污水排入大海,多国对此表示反对。核污水中含有氚,如图为氚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氚原子
A.含有2个质子 B.核电荷数为1
C.相对原子质量为4 D.质子数和中子数相等
9.下列关于Mg、Mg2+ 两种粒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①核电荷数相同 ②核外电子数相等 ③ 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
④质量几乎相等 ⑤质子数相等 ⑥、Mg2+ 比Mg稳定
A.①④⑤ B.①③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④
10.如图是五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上述五种微粒只涉及四种元素
B.②③⑤表示的微粒性质较稳定
C.①②④属于原子,③⑤属于阴离子
D.①④对应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F
1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化学变化中,原子核不发生改变
②向气球吹气的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③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④表示的微粒都是离子
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12.下列有关分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温度升高,分子的体积变大
C.分子在不停她运动 D.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1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A.品红在水中扩散﹣﹣分子不断运动
B.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气体可以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14.事物的宏观表象是由其微观性质决定的。下列事实及对这些事实的解释中,二者不相符的是
A.成熟的菠萝会散发出浓浓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水沸腾时能掀开壶盖,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小于100mL,说明分子间有间隔
D.湿衣服晾在太阳晒着的地方干得快,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15.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里加热冰,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水分子间的间隔:②>③
B.水分子的运动速率:①>③
C.水分子的质量:①=②=③
D.②→③的过程中水发生了分解
二、填空题
16.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曾主持测定了铟、铱、锑等九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其中锑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所示。
(1)锑属于__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锑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________;
(3)锑原子最外层有______________个电子。
17.同学们为探究物质的一些性质,做了图中三个实验。
(1)实验1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
(2)进行实验2时,老师请小明闻一下浓氨水的气味,小明应按图中___(填“甲”或“乙”)所示进行操作。放置一段时间后,天平的示数会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实验3中空气和水都能被压缩,从分子的角度说明物质可被压缩的原因是______,其中____更易被压缩,原因是_________。
18.在宏观、微观与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元素、物质、微粒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①应填_____,②应填_____,③应填_____,④为带正电荷的粒子,应填_____。
(2)图2是氧、硫、氯三种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
①氯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中 x的数值是_____。
②氧和氯两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它们原子中的_____不相同,氧元素和硫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它们原子的_____相同。
19.“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化学学习要让学生既能够“见微知著”,也能够“见著知微”。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右图为氯化钠形成的示意图。
根据所给信息,请回答:
(1)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是 _______ ,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_(填“得到”或 “失去”)电子。
(2)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是由原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
(3)构成氯化钠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填微粒符号)。
20.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下图表示( 表示汞原子, 表示氧原子):
(1)从图中可知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为___________。
(2)物质汞是由____构成的,氧气是由____构成的。
(3)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21.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图I中和图E中仪器的名称分别为_____、_____;
(2)E试管盛有酚酞溶液的目的是_____;
(3)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
(4)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_____,②_____。
(5)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_____(任写一点)。
22.结合下图所示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一中,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
(2)实验二中,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多的操作是__________;
(3)实验三的目的,是利用浓氨水的碱性和挥发性,验证分子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C
3.C
4.A
5.B
6.B
7.C
8.B
9.C
10.C
11.B
12.B
13.B
14.B
15.C
16. (1) 金属 (2) 51 (3) 5
17. (1) 品红逐渐扩散,溶液变为红色 乙 (2) 变小 分子间有间隔 空气 (3) 空气中各分子间的间隔比水分子间的大
18. (1) 原子 分子 原子核 (2) 质子 8 质子数 (3)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19. (1) 3 失去 (2) 最外层电子数 (3) Na+ 、Cl-
20. (1)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汞原子 氧分子 (3)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变化(或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1. (1) 烧杯 试管 对比 (2) C中酚酞变红的快,B中酚酞变红的慢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3)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有利于环境保护
22. (1) 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2) 向两瓶中倒入等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3) 不断运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