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病毒
1、 知识与技能
(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2)关注病毒与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锻炼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病毒与人类关系的学习,增强学生热爱生命、关爱帮助他人的情感及卫生保健的意识。
(2)认同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重点:(1)通过创设情境和自主探究方式认识病毒的主要特征。
(2)通过师生互动探究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通过直观演示理解病毒的结构特征与繁殖特点。
【教学策略】
在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病毒的内容要求为“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属于了解层次。本章教学中,除了知识目标达成以外,更应该结合病毒发现的科学史、生物技术发展、病毒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技术对于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关注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活动贯穿教学始终。
【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一组有关艾滋病的图片,这是一组艾滋病人的照片。艾滋病被称为当代瘟疫和超级癌症,目前为止还是一种死亡率高达100%的极为严重的传染病。同学们知道艾滋病的“元凶”是谁吗?艾滋病对学生并不陌生,很快就回答:“是病毒”。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五单元第五章病毒的学习。
【精心设计,新知学习】
一、自主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1、病毒是谁最先发现的?是怎么发现的?
2、病毒具有哪些特征呢?
3、病毒与人类有怎样的关系?
二、展示交流
1、了解病毒的发现史
【问题导航】最先发现病毒的科学家是谁?病毒被发现的过程是怎样的?
【小组展示】根据师生点评结果,记录员及时对个人和小组做评价记录。
【拓展提升】 引导学生以“假如我是科学家”的情境为线索,重温科学家探索病毒的过程。
(1)探究问题:烟草花叶病是由细菌引起的吗?
(2)引导分析:①实验变量?②实验方法?③实验原则?
(3)提供材料:a.患花叶病的烟草汁液b.健康的烟草植株 c.几支滴管d.能够过滤掉细菌的过滤器
组别 所选材料 处理方法
第一组
第二组
(4)引导学生选择材料完成探究并分析方案。
(5)分析伊万诺夫斯基的实验过程。
①实验结果说明什么?
②演示过滤器过滤的动态过程,解释原因。
过渡:20世纪初,科学家首次用 观察到烟草花叶病毒是一种杆状颗粒。
2、描述病毒的特征
【问题导航】病毒具有哪些特征呢?
【小组展示】各小组展示交流
【点拨提升】
①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烟草花叶病毒、腺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病毒的大小和形态。
②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观察集中形态的病毒,总结病毒的结构。比较病毒与其他细胞结构图,分析病毒是否有细胞结构。
观看“病毒的结构和繁殖视屏”,让学生仔细观看,进一步明确病毒的结构,并引导学生分析:病毒必须生活在哪里? 病毒在繁殖时,他利用的遗传信息来源于谁?合成新病毒所需要的原料来源于谁?学生观看,发表看法,师生互动共同补充、修正和完善,分析归纳出它的繁殖方式是,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病毒离开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病毒侵入活细胞。
③病毒的生活方式和分类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又根据病毒寄生的细胞不同,将病毒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和细菌毒又叫噬菌体。
【点拨提升】总结病毒的特性:结构特殊;寄生性;专一性。
3、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问题导航】病毒是不是只有害?病毒与人类有怎样的关系?
【小组展示】各小组交流自学结构,辩证认识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点拨提升】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在研究病毒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应辩证地看待病毒。
三、反馈测评
1、建构模型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完善本节的概念图。
2、智能闯关
3、课外延展
(1)课外搜集了解有关艾滋病的资料?
(2)自学本节课后93页“科学*技术*社会”有关狂犬病和狂犬病病毒的资料。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