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8 15:4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师说
“尊师重道”是儒家的思想主张,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在魏晋时期到唐朝中期,却兴起了“耻学于师”的社会风尚。面对这样的时代问题,韩愈站了出来,以笔墨来讨伐这个时代的错误。让我们一起走近《师说》。
导入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了解作者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了解“古文运动”
提倡“文以载道”和“文道结合”,反对六朝以来的骈偶之风,提倡先秦、两汉的散文,文学上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韩愈的文学理论和主张 
写作背景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①师:从师学习。
②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马说》等等就属这一文体。“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③师说,就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解 题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句读(dòu) 或不(fǒu)焉 位卑(bēi) 近谀(yú)
也欤(yú) 郯子(tán) 苌弘(cháng) 老聃(dān)
蟠(pán) 六艺经传(zhuàn)
(二)初读感悟
熟读课文,把握节奏,疏通文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
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受通授,传授
顺承
疑问代词,谁
转折连词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判断句)。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解答了。
跟从
那些
动词,成为
求学的人
用来……
疑难
  在我前头出生的人(状语后置),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同上),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在我后面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同上),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里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判断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
介词,在
介词,比
顺承
以之为师
发语词
哪里
取独
因此,所以
存在的地方
学习
以……为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尚且要跟从老师向他们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多,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从师的风尚
取独
超出(一般人)
意动以……为耻
尚且,还
顺承
低于
……的原因
揣度语气副词,大约,大概
一般人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判断句)。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宾语前置),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看不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对于
意动,以……为耻
指示代词,那些
代词,指书
文辞的休止和停顿
指示代词,那些
宾前,不知句读
通否
自己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省略句)”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这难道不是值得奇怪的吗!
代词,这些
以……为耻
拜别人为师
这类人
名词作状语,成群
恢复
看不起,不屑
与之同列

反问语气词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
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状语后置),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固定的老师
以……为师
这类人
不一定
介词,比
懂得道理
专门研究
如此
才德优秀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被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被动句),向我学习(状语后置)。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普遍
音节助词,不译
介词,被
介词,向
目的连词,来
赠送
代词
整体感知
大致读通全文,梳理行文脉络
第1段
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原则。
第2段
通过对比论证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于学师”。
第3段
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
第4段
说明写作缘起。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1)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①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①作“学习”讲:  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学习道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相师”,相互学习 ) 
②作“从师”讲:  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尊师学习的风尚)  
③作“以……为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孔子师郯子/吾从而师之
 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如: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古之圣人 的或不译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①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③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1)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②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③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④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②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⑤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⑦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
① 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中心论点。
② 概括老师的作用,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③④ 从“解惑”出发,推论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无惑,惑则必从师的道理。
⑤⑥⑦ 提出择师标准,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核心段落养成法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思考2】解读第二段
3.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 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表格。
问题探究
分论点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1.古圣人与今众人 (纵比)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2.对其子与对其身 (自比) 于其子 于其身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 (横比) 百工之人 士大夫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讽刺)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问题探究
小结
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中心
论点
分论点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纵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横比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界定法
正向界定
反向界定
核心段落养成法 2
正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反向: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我所说的(界定的概念)
不是……不是……更(也)不是……
而是……
也许……但是……
界定的句式
我所说的爱国不是喊着震天的口号去标榜自己,不是面对同胞的错误还振振有词地诡辩,更(也)不是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去发泄自己血液中的暴力倾向;而是每一个中国人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许一个人的努力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每个人的努力加起来,便能形成山海之势。
核心段落养成法 2 界定的句式
层进的对比
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效果: 是非曲直分明,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吸引力。
论证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核心段落养成法 3
三组对比论证
第一组对比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对象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从师的态度
结果
对比
方式
论述
中心
耻学于师
从师而问
圣益圣
愚益愚
纵向对比
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对象
于其子
于其身
从师的态度
结果
对比
方式
论述
中心
耻学于师
择师而教
小学
大遗
自身对比
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组对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对象
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从师的态度
结果
对比
方式
论述
中心
群聚而笑之
不耻相师
横向对比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三组对比
对比论证(正反对比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
道理论证(引证法)
议论文中 常用的论证方法
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说明谁可为师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举例论证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如孔子。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效果:使论证更生动具体,有说服力。
论证观点: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引用论证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引用论证:作者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或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的观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效果:增加文章的文采和说服力,使文章的论证更有力。
论证观点: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小结
结尾:说明了写作的缘由,紧扣中心。
作者赞扬李蟠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蟠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文章脉络回顾

总论点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全文总纲

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一个分论点,正反对比论证中心。
论据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士大夫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

论点
圣人无常师。
第二个分论点。从正面论证中心
论据
孔子从师的行为。
孔子从师的言论。
《师说》是韩愈文章中一篇结构严谨,脉络贯通的论说文,韩愈带着很强烈的感情来反抗流俗的嘲笑,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目的是为了告诉士大夫之族要行从师之道、复从师之道、传从师之道。
明晰主旨
知识点归纳
1.通假释义。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③吾从而师之 古义:“从”和“而”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表顺承。
今义: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④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大家,许多人。
⑤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3.一词多义。
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传 凭君传语报平安 (动词,传送,转达)
又诈为诏书,以奸传朱安世 (动词,传讯,逮捕)
传不习乎 (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
或师焉,或不焉 (动词,向老师学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名词,学习的榜样)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名词,学说、主张)
道相似也 (名词,道德,学问)
道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正确方法)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名词,道义)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名词,理想)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动词,取道)
师说/ 马说/ 爱莲说(名词,一种文体)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动词,陈述,叙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同“悦”,形容词,高兴)
闻说鸡鸣见日升 (动词,听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动词,解释,说明)
请闻其说(名词,学说,主张)

古之学者必有师 (结构助词,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词,指知识和道理)
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这些,那些)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不译)
不耻相师 (副词,互相)
杂然相许 (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长短、小大、善恶形相,岂论也哉 (名词,形貌)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名词,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名词,质地)
乐桓子相赵文子 (动词,辅佐,帮助)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代词,那些)
其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代词,他们)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代词,他的)
其皆出于此乎 (副词,表推测,大概)
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从)
于其身也 (介词,对,对于)
于 学于余/ 耻学于师 (介词,向)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比)
不拘于时 (介词,被)
4.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吾从而师之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吾师道也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君子不齿(名词用作动词,并列、排列)
孔子师郯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2)形容词的活用
而耻学于师/ 不耻相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用作名词,圣,圣人;愚,愚人)
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位卑则足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耻辱)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表示判断)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也”表示判断)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非……也”表示否定判断)
(2)被动句
不拘于时 (介词“于”表示被动)
(3)状语后置句
耻学于师 (介宾短语“于师”作“学”的状语,后置,即“耻于师学”)
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宾短语“于弟子”作“贤”的状语,后置,即“师不必于弟子贤”)
(4)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即“不知句读,不解惑”,两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5)固定句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哪用得着……呢”)
6.文化知识。
(1)句读 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2)六艺 ①《师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② 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3)经传 经,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4)巫医 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
千年一叹读韩愈
从维熙
中国民俗谚语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贯广东大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何故?只因为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后人将其统统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水易名为韩江。笔者应邀去潮州一所大学讲演时,在校园门前看见学校的门楣上,也刻着韩山师范学院的字样。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用生命写下使江河易色的杰作,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因而我在潮州驻足的时日,留给我的不仅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怀古的咏叹,还从韩愈的曲线人生经历中,似乎找到一面为文为官之道的明镜。
拓展阅读
昔读《昌黎先生集》时,知道韩愈是河南河阳县人,号昌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诗文磅礴隽永而名扬天下。此外,史书记载他还是一位正统儒理学家。其一贯以孔孟之道,反对佛门道院之玄学,在唐宪宗十四年(公元819年),因上书皇权阻谏宪宗皇帝兴师动众去奉迎一块佛骨而被贬官到粤海之边的潮州刺史的。
纵观古代文人,被贬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贬官和流放的历史。但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迹,却有着千差万别。这些文人雅士,大乌纱帽一旦变成小乌纱帽,多表现得心灰意冷,在自舔伤口中,写出些悲悯自怜的诗歌;而韩愈与众不同,尽管他在被贬官的路上,也曾写下“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自怜诗句;但到潮州赴任之后,却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
拓展阅读
笔者沿韩江而行时,江边有一座古亭映入眼帘。停车仔细观看,见亭内有一石碑,碑下压着一条鳄鱼石雕。当地友人为我解疑说,这是后人为纪念韩愈带领当地百姓的驱鳄之举而建立起的功德碑。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姓,因为继承了远古的迷信传说,认知鳄鱼为水中之神灵;每到鳄鱼成灾时,都向江里投下屠杀了的牛羊猪狗等生灵,以求平安。韩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统儒理之道,反对神鬼的玄学之说,便不顾疲劳地日夜游说于江水之边,宣扬除鳄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为客家族人之领地,其族人把信奉神灵视为灵魂之全部,因而驱鳄之举步维艰。但生性执着的韩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终于获得了善果,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因而,后人一直垂念其德政,在江边立起这个临江亭和亭内的功德碑。其影响之大穿越了时空,直到明朝嘉庆年间,礼部右谏沈伯咸,还特意在韩山写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对贬官到潮州后韩愈德政的崇敬。此为韩愈在粤东的肖像之一。
拓展阅读
尽管大唐时期,还属于帝王世袭的封建社会,但在唐律中已有不许“纳良为奴”的律条。但当时的粤东岭南,处于大唐版图上相对封闭落后的地区,韩愈贬官到此地时,该地盛行贩卖人口之恶习,地方志中留有“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的记载。韩愈到了潮州之后,以大刀阔斧之气势,更改这地区的千古陋习。此举比驱鳄更为艰难,韩愈为此付出了比驱鳄之举更为艰辛的努力。韩愈早有铭言喻世:“业精于勤,荒于嬉。”他就是用这种不知疲惫的执着精神,而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的。据地方史料记载,韩愈此举开花结果后,曾有贫苦奴民称他为粤东岭南的“韩青天”。这是韩愈被贬官到潮州后的肖像之二。
韩愈在潮州为官八个月之后,又被贬官到袁州当“芝麻绿豆官”去了。因而,当笔者登上韩山上巍峨的韩公祠时,不禁百感丛生: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天下无文采而缚于理性牢笼中者,更是不计其数;但将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谓寥寥无几,而韩愈两者兼备,犹如平地上的高山。以文而论,文史学家评说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以理而说,他是个敢作敢为、荣辱不惊、视庶民百姓为父母的清官。
拓展阅读
后人为了纪念他为文为人之德,在韩山绿色环抱中,为他修建了雄伟的纪念祠堂。沿山而上的回廊两侧,皆为唐代之后官人黑人文人对他的评说。我统计了一下,总共四十块碑文,碑文以各种书体刻下对这位“百代文宗”的盛誉。至于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韩愈曾在此地驻足为荣。与我一同登山的当地文联友人对我说:“千古中的文人至圣,从长安被贬到我们这儿来,成了我们这方水土至高无上的荣誉。”
我说:“愿华夏大地的文人,能有韩文公敢言、敢行的文人风骨;愿那些文以进仕者,都能以韩愈为镜,照一照自己的形神!”
(有删改)
拓展阅读
【问题】韩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分析。
明确 ①才华超凡的文人。(一代文豪,百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首,诗文磅礴隽永名扬天下。是正统儒理学家。②逆境中依然奋起的勇者。(敢作、敢为、敢言,荣辱不惊。不知疲倦,生性执着,不懈努力。)因上书阻谏皇帝被贬官,但不心灰意冷,将自身伤痛闲置一边,把百姓冷暖放在至高无上位置,(不懈努力改变偏远地区的落后观念)。③视庶民百姓为父母的清官。(以百姓为先,胸怀百姓,为官一任,勤苦为民。“韩青天”)。为潮州人民驱除鳄鱼、兴修水利;为潮州百姓扫除贩卖人口的恶习、解放奴隶。(完成解放奴隶壮举。)
拓展阅读
韩愈名言积累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3、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4、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6、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7、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