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28 17:0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自学指导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太祖:赵匡胤
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
定都开封(东京) ,称作北宋(典故:黄袍加身)
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先南后北)
(1)军事
目的:
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更戍法: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行政
①中央
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原则: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权、财政大权
宰相不止一人,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共同议政
②地方
为加强控制
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1)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之州权利
(3)财政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必
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宋朝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自学指导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Q1:宋朝重文轻武:
原因:
防止武将专权、篡权
Q2: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
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祖
宋太宗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1、文人统兵,武将受限
措施: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措施:
宋初大幅增加科举进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太祖誓碑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的政策会的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P31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②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P32
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P32





北宋的建立
宋朝统一中原和南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的政策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定都:开封
结束“五代十国”的
分裂割据局面
军事上:控制兵权
(杯酒释兵权)
在中央:削弱相权
在地方:分散、削弱
地方官的权力,
设转运使收财权
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内重外轻)
学习目标
1.了解契丹兴起和西夏建立的基本史实
2.知道辽与北宋之间的战与和,掌握澶渊之盟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3.正确认识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2)辽的建立
国名:
建立者:
民族:
时间:
定都:
契丹(辽)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契丹
916年(10世纪初)
上京临潢(hu ng)府
自学指导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的兴起
①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末,北方汉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③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3、契丹的发展:
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后来不断南下,辽太宗时占领了幽云十六州。
契丹货币
契丹文字
契丹鸡冠壶
契丹印章
党项族
国号
建立者
时间
定都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
大夏,史称西夏
元昊
11世纪前期
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2、党项族政权的建立
西夏政权建立后的发展:
1、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2、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
3、创制西夏文字
西夏货币
西夏文字
西夏印章
西夏铜牌
元昊治国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合作探究
契丹族(辽)和党项族(西夏)的兴起并逐渐强大的相同点:
1、都重视学习中原文化,制定各项典章制度、并创制本民族文字;
2、重视农耕,发展经济。
民族 契丹族 党项族 汉族
政权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重要 举措
作用
完成下列表格

10世纪初(916年)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西夏
11世纪前期(1038年)
元昊
兴庆
订制官制、军制和法律,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国力不断增强
北宋
960年
赵匡胤
开封
强化中央集权,收兵权、相权、财权。
发生澶州之战,签订澶渊之盟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1、辽与北宋的关系变化:
宋太祖晚期
2
辽太宗
1
宋太宗时
3
宋真宗时
4



三、辽与北宋和战
冲突加剧
2、澶州之战
时间:
人物:
交战双方:
地点:
结果:
宋、辽
澶渊之盟
1004年
宋真宗、寇准
澶州城
澶渊之盟内容: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1004年秋,辽军进攻北宋,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宋真宗亲征,在澶州打退辽军。
3、澶渊之盟影响
1、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2、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有利于边境的贸易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合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负担。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看,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得到发展,而且还彼此贸易。
对澶渊之盟的评价: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元昊称帝后,西夏与北宋关系如何?
(2)西夏为什么要与北宋和谈?
(3)宋夏和约的内容是什么?
(4)议和的影响是什么?
战争
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中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1、宋夏和议的结果和影响
结果:西夏与北宋进行和谈,订立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影响:宋夏议和促进了双方边界地区的生产和贸易发展,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2、 比一比:“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异同点有哪些?
异:宋与辽结为兄弟之国。夏向宋称臣。
同:宋辽、宋夏议和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
背景:元昊率军队进攻北宋,军事上屡屡获胜
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造成很大损失,人民困苦。
结果:双方和谈,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影响: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西夏(党项)
辽(契丹)
北宋
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都城:汴京
建立时间:1038年
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
建立时间:916年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
碰撞中的融合
1044年
订立和议
1005年
澶渊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