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如果有人问,20世纪初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那一定是“革命”
八上第9-10课 辛亥革命
中国革命事业的兴起【二】
一、革命的火焰
1).萍浏醴起义:同盟会
人物:蔡绍南 刘道一
同盟会成立后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2).安庆起义:光复会
人物:徐锡麟 秋瑾
3).广西镇南关起义:同盟会
人物:孙中山 黄兴
4).黄花岗起义:同盟会
人物:黄兴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武昌起义前最惨烈的起义
1、革命志士的奋斗
辛亥“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最后丛葬于黄花冈的“七十二烈士”(实数是86人),他们当时是人人自求一死的。这群烈士都是当时中华民族中热血沸腾的青年,他们眼见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而人民愚昧、清吏颟顸。他们原想借华侨之钱,凭会党之勇,以推翻清朝恶政。可是起义十余次之后,才知借华侨之钱匪易,凭会党之勇尤难。绝望之余,乃决心以一己血肉之躯,做孤注之一掷。这就是七十二烈士死难前的孤愤心情。 ——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
结合本图及所学知识总结,这些武装起义有何特点?
特点1:中国南方地区
特点2:由会党发动
光复会
岳王会
同盟会
两广地区:同盟会
孙中山:“会党性质我固知之,其战斗自不如正式军队;然军队中人辄患持重,故不能不以会党发难。诸役虽无成,然影响已不细。今后军队必能继起。吾人对于革命之一切失败,皆一切成功之种子也。”
同盟会领导的这几次武装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它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次又一次起义的消息在国内迅速传开,引起众多人们的关注。革命,已经不只是言论的鼓吹,而且进入了实际的行动。实际行动造成的影响是单纯的言论鼓吹所不能比拟的。它在许多人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对那些对清朝政府已完全失望而开始同情革命的人起着巨大的鼓舞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上革命的道路。
——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
鼓舞
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上革命的道路。
军队
2、辛亥革命的爆发
金冲及《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他们的活动中最成功的有两点:第一,进行长期艰苦的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掌握军队,积蓄力量,做好起义前的准备;第二,当革命条件成熟时,不失时机地坚决发动起义,夺取政权。
契机:四川保路运动
领导:文学社 共进会
主力:湖北新军
2、辛亥革命的爆发
军队的参与
1)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2)武汉三镇:
3)湖北军政府:
1911年10月11日
黎元洪任都督
4)各省相应:
辛亥革命的开端
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般的省份宣布独立
武昌 汉阳 汉口
对比分析,中国革命势力主要聚集在?
南方地区
3、辛亥革命的成果
1).中华民国的建立
时间:
1912年1月1日
政府:
首都:
临时大总统:
立法机关:
国号:
南京临时政府
南京
中华民国
孙中山
临时参议院
孙中山归国
孙中山就职
民国纪年换算
民国n年=1912年+n-1
民国 年=已知年份-1912+1
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
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君权至上
阶级压迫
专制独裁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限制临时大总统权力)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
3、辛亥革命的成果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共和
帝制
对比分析,中国革命势力主要聚集在?
北方:清政府
南方:革命党
镇压
推翻
鹿死谁手?
二、果实的旁落
袁世凯
有人曾这样给他盖棺论定:青年,爱国之英雄;中年,治世之能臣;晚年,误国之奸雄。
——马平安《大抉择:大变局中的袁世凯》
1、袁世凯何人?
袁世凯:第于积重之秋,骤行变法之政,兹事体大,碎难毕举,而究其所最要者,如用人、理财、练兵三大端,实属瞬刻不容稍缓。
手握重兵的清末重臣
西方列强在华代理的新人选
北洋六镇
被迫退休的“闲散”人员
2、各方势力的角逐
清政府
革命党
袁世凯
西方列强
镇压
推翻
依靠
看好
争取
对垒?
帮清政府灭了革命党,我有什么好处呢?
孙中山
认为袁世凯是一个巨奸大憝,把建立民国的大任付托给他是靠不住的。
袁世凯
简单说来,就是一方面不让清朝立刻垮台,一方面又防止革命势力立刻取得全胜。他用革命来恐吓清朝:如果清朝不让位给我,那么我袁某也无法收拾这局面;又用清朝来恐吓革命:如果革命不向我袁世凯妥协,那么我就要支持清朝和你打到底。
——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袁世凯的手腕:
革命党的妥协:
只要他肯推翻清室,把尚未光复的半壁河山奉还汉族,我们给他一个民选的总统,任期不过数年,可使战争早停,人民早过太平日子,岂不甚好。如果不然,他会是我们的敌人,如不能战胜他,我们不仅得不到整个中国,连现在光复的土地还会失去也未可知。
——李书城《辛亥前后黄克强先生的革命活动》
3.南北和谈
清政府
革命党
袁世凯
西方列强
镇压
推翻
逼迫
看好
争取
我要当临时大总统
议和
孙中山
如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袁世凯
4.封建帝制的终结
1912年2月12日,
清帝颁布退位诏书
意义: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封建制度
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
孙中山提出辞职
临时参议院选举
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于北京就职
1912年2月13日
1912年2月15日
1912年3月
5、最后的赢家
北京
孙中山辞职留影
袁世凯就职留影
孙中山在宣布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当天,发表了一篇讲演:“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封建帝制终结
中华民国建立
辛亥革命成功了吗?
时代诉求:
反清
共和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