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3.4升华和凝华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填空题
1.如图所示,舞台上的白雾使演员如临仙境,白雾的形成是利用干冰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时 热量,使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小水珠,浮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舞台上优美的音乐是由 传入观众耳中的,观众能辨识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各种乐器发出声音的 不同。
2.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 现象,此过程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填写下列空格处各现象的物态变化名称。
A、春天清晨小草上结露珠是 ;
B、冰棒化为水是 ;
C、卫生球变小是 ;
D、冬天夜晚瓦上结霜 。
4.北方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内会结“冰花”,“冰花”是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生成的,此时小芳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玻璃上,这是因为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5.如图是自然中水循环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 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 成小水滴或 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6.就餐时小华发现服务员往一杯水中投入了干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雾”,菜肴马上变得美轮美奂。这是因为干冰在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 (选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了小水珠。
二、选择题
7.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对以下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在夏季的早晨草叶上挂满了露珠,初冬,露水不见了,却看到了一层霜,有人认为霜是由露变成的
C.放在汽车里的固体空气清新剂,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固体空气清新剂蒸发为气体跑掉了
D.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冰熔化后,豆腐里有许多小孔,这是豆腐里水先遇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
8.寒冷的冬天,小明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一些现象,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
A.走路时嘴里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B.屋檐下悬挂的冰柱是液化形成的
C.进入温暖的房间时眼镜变模糊是升华现象
D.教室内窗户玻璃上的霜是凝华形成的
9.2022年元旦过后,广西多地出现“雾凇”现象,“雾凇”将树枝、树叶包裹起来,装扮成一个银色的世界。以下关于“雾凇”形成的物态变化过程分析正确的是( )
A.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B.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C.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10.“农谚”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对农谚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
11.冬天,黑龙江伊春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3摄氏度,泼水成冰游戏瞬时间在网络上被追捧起来。“泼水成冰”的游戏需要滚烫的开水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的极寒环境下才能成功。关于“泼水成冰”的原理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滚烫的开水而不用冷水是因为开水在短时间内能提供大量的水蒸气
B.图中水蒸气在极寒环境下遇冷放热直接凝华成小冰晶
C.和“泼水成冰”形成原理相同的自然现象还有露的形成
D.开水提供水蒸气的物态变化过程是升华,升华需要放热
12.我国北方一年四季分明,风景如画,下列图中所描述的现象属于放热的是( )
A. 春天,冰雪消融
B. 夏天,雾绕群峰
C. 秋天,霜打枝头
D. 冬天,千里冰封
13.在学习升华和凝华这部分内容时,同学们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碘并塞紧盖子.小阳同学将试管放入热水中加热,小明同学将试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已知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阳和小红的试管中都会出现紫色碘蒸气
B.小阳的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C.小红的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D.小阳和小红的实验都能证明碘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
三、实验探究题
14.小明夏天利用冰箱探究不同液体的凝固点。他在两只透明的杯子中,分别装入等量的水和食盐水,然后将它们同时放入冰箱冷冻室内,每隔一定时间打开冰箱观察它们的状态并记录温度。
(1)打开冰箱门时, (冰箱内/空气中)的水蒸气会遇冷而形成“白气”,此现象是属于 (填物态变化名称)。
(2)一段时间后,他发现一部分水已经开始结冰,而盐水却完全处于液态。由此可知杯子中水的温度应该 (高于/等于/低于)0℃,盐水的凝固点应该 (高于/等于/低于)水的凝固点。
(3)细心的小明还发现冷冻室内结有厚厚的霜,这是由水蒸气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而成,这个过程需要 (吸热/放热)。
15.小明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种探究“碘的升华”的实验方案。
(1)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400℃,标准大气压下,碘的熔点为113.5℃。上述设计中,更合理的方案是 (选填“甲”或“乙”),此方案可防止碘发生 现象。
(2)接着他们利用干冰做了相关实验: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向水中放入一小块干冰,观察到水中很快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气,如图乙所示。气泡的主要成分是 (选填“白气”、“二氧化碳气体”或“水蒸气”),水面上的大量“白气”是 (选填“水蒸气”、“液态水”、“二氧化碳气体”)。
16.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
(1)如图所示,将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到碘锤中固态碘逐渐消失,紫色的碘蒸气充满碘锤,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可能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资料:通常情况下,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错误: 。
(3)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气泡的主要成分是由 (选填“二氧化碳”或“水蒸气”),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 液化形成的。
17.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有少量碘颗粒,将玻璃泡浸在开水里如图甲,观察到玻璃泡内固态碘逐渐消失,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玻璃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请你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说明该同学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 。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老师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如图乙,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内部气泡是 (选填“水蒸气”、“二氧化碳”或“空气”);“白雾”产生原因是 。
答案
1.升华;吸收;液化;空气;音色
2.升华;吸收
3.液化;熔化;升华;凝华
4.凝华;凝固
5.汽化;液化;凝华
6.升华;吸收;液化
7-10 D D D D 11.C,D 12.B,C,D13.A,B
14.(1)空气中;液化 (2)等于;低于 (3)凝华;放热
15.(1)乙;熔化 (2)二氧化碳气体;液态水
16.(1)升华
(2)水的沸点为100,碘不能达到熔点,不可能熔化(合理即可)
(3)二氧化碳;水蒸气
17.(1)升华
(2)水沸腾时温度保持100摄氏度,该温度达不到碘的熔点、沸点
(3)二氧化碳;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