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声声慢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对比感知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金石录里,漱玉集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郭沫若先生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臧克家
“闺中苏辛,别是一家,史家称道传孤本;词里三瘦,堪叹婕妤,金石录中寄深情。”
——后人评价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別是一家”之説,她的词被称为“易安体”,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声声慢》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写作背景
李清照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闺情、离愁--清丽婉转
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作者介绍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诵读感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叁
走进文本
家国之悲
思夫之痛
过雁
旧时相识雁,为何作者会“正伤心”?
愁情总结
祸不单行
孤苦飘零
孤独之苦
丧夫之痛
亡国之恨
较前期的相思闲愁多了一份深刻与厚重!
对比感知:若把它改为“寻觅,冷清,凄惨”呢
壹
动作
感受
若有所失,寻觅无果
环境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走进文本
处境冷清,心境清冷
凄苦无告,沉痛凄厉
叠
词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曹操《短歌行》
(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
叠词的妙用:
1、增强语言韵律感、音乐美;
2、拟声叠音,仿佛身临其境;
3、突出特征,具有强调作用;
4、表达情感,使其更加深刻。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贰
走进文本
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
淡酒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为何不改为浓酒?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肆
走进文本
黄花为何能触动她的情思?
喻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
黄花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伍
走进文本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悲凉、孤寂
梧桐
淡酒、过雁
黄花、梧桐
小结
意象
意境
冷清、愁苦
情感
孤寂落寞、
悲凉愁苦
通过意象
营造意境
抒发感情
思维导图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奠定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表现了愁情之浓之深
淡酒 过雁 黄花 梧桐
借景抒情
叠词运用
直抒胸臆
愁
首尾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