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湖北中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20小题)
1.(2020 广水市模拟)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②之。上哂③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④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⑤,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禁:制止。③晒:微笑。④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⑤升平:太平。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
B.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
C.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
D.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敢纵欲也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B.上又尝谓侍臣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使民衣食有余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唐雎不辱使命》)
D.民愁则国危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①安用重法邪?
②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
(4)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有哪些办法?从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2.(2020 枣阳市校级模拟)文言文阅读。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①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②,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节选自郑燮《画竹》)
注释:①篁:竹子。 ②骨子:(屏风的)架子。
(1)解释加线的词语。
①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②甚凉适也
(2)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B.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C.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D.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
(4)从节选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郑燮是一个 的人。
(5)结合这段文字,你能读出怎样得生活启示。
3.(2020 阳新县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以晏殊荐,为秘阁校理。尝推①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召为右司谏。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②。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③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元昊反,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明年正月,仲淹请修承平、永平等砦④,稍招还流亡,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仲淹为将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语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帝再赐手诏,仲淹惶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仲淹,悉采用之,宜着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节选自《宋史 范仲淹传》)
【注释】①推:让出,把……让。②未报:没有得到答复。③蠲(juān):免除。庐舒:庐州、州。④砦,同“寨”,要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仲淹为将/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B.仲淹为将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C.仲淹为将/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D.仲淹为将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倡导时事评论,谈论国家大事奋不顾身,受到当时士大夫的讽刺。
B.江、淮、京东发生蝗旱,范仲淹在未得到皇上答复时,私自开仓赈灾。
C.范仲淹改革雷厉风行,彻底革除积弊,曾上疏朝廷十事,皇上全部采纳。
D.范仲淹抚恤边民,修筑边关要塞,逐渐招回流亡百姓,使汉羌百姓回归。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②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4.(2020 随州模拟)文言文阅读。
李通传
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人也。以侠闻于江、汝之间。与其郡人陈恭共起兵于朗陵,众多归之。时有周直者,众二千余家,与恭、通外和内违。通欲图杀直而恭难之,通知恭无断,乃独定策,与直克①会,酒酣杀直。众人大扰,通率恭诛其党帅,尽并其营。后恭妻弟陈郃,杀恭而据其众。通攻破郃军,斩郃首以祭恭墓,又生禽黄巾大帅吴霸而降其属。遭岁大饥,通倾家振施,与士分糟糠,皆争为用。由是盗贼不敢犯。建安初,通举众诣太祖于许。拜通振威中郎将,屯汝南西界。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拜裨将军②,封建功侯。分汝南二县,以通为阳安都尉。通妻伯父犯法,郎陵长赵俨收治,致之大辟③。是时杀生之柄④,决于牧守,通妻子号泣以请其命。通曰:“方与曹公戮力⑤,义不以私废公。”嘉俨执宪不阿,与为亲交。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绍遣使拜通征南将军,刘表亦阴招之,通皆拒焉。通亲戚部曲流涕曰:“今孤危独守,以失大援,亡可立而待也,不如亟从绍。”通按剑以叱之曰:“曹公明哲,必定天下。绍虽强盛,而任使无方,终为之虏耳。吾以死不贰。”即斩绍使,送印绶诣太祖。又击郡贼瞿恭、江宫、沈成等,皆破残其众,送其首。遂定淮、汝之地。改封都亭侯,拜汝南太守。时贼张赤等五千余家聚桃山,通攻破之。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追赠邑二百户,并前四百户。文帝践祚,谥曰刚侯。
(节选自《三国志 魏书》有改动)
【注释】①克:约定。②裨(pí)将军:古代官衔。③大辟:死刑。④柄:权柄,权力。⑤戮力:齐心合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众多归之 一屠晚归(《狼》)
B.通亲戚部曲流涕曰 临表涕零(《出师表》)
C.刘表亦阴招之 冀之南,汉之阴(《愚公移山》)
D.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A.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B.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C.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D.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通欲图杀直而恭难之,通知恭无断,乃独定策,与直克会,酒酣杀直。
②绍虽强盛,而任使无方,终为之虏耳。吾以死不贰。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通遇事果断,颇有谋略。面对与自己貌合神离的周直,李通果断决策,设计杀死周直,并平定乱局,兼并了周直的队伍。
B.李通克己守法,公正无私。李通妻子的伯父犯法,朗陵县长赵俨将要对他处以死刑,李通不因妻儿求情而干预,还赞扬赵俨。
C.李通慧眼识人,忠贞不贰。官渡之战时,曹操暂处劣势,李通认定曹操明哲,坚定追随,斩杀了袁绍的劝降使者,送还了刘表的印绶。
D.李通功勋卓著,深受敬重。他投奔太祖后破张绣,聚人心,救曹仁,建立功勋,却不幸英年早逝,朝廷对他高度赞赏,厚加封赐。
5.(2020 随州模拟)文言文阅读。
陈实与“梁上君子”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①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注释】①归:承认。
(1)请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视 君 状 貌 不 似 恶 人 宜 省 己 为 善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实阴见之 阴风怒号 (范仲淹《岳阳楼记》)
B.令遗绢二匹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
C.乃起整衣 朝服衣冠,窥镜 (《邹忌讽齐王纳谏》)
D.自投于地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
(4)读了《陈实与“梁上君子”》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2021 广水市二模)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庭芝,字祥甫。其先汴人,后徙随之应山县。金亡,襄、汉被兵,又徙随。少颖异,智识恒出长老之上。嘉熙①末,江②防甚急,庭芝得乡举不行,以策干③荆帅孟珙请自效。珙善相人,见其魁伟,顾诸子曰:“吾相人多,无如李生者,其名位当过我。”时四川有警④,即以庭芝权⑤施⑥之建始县。庭芝至,训农治兵,选壮士杂官军教之。期年,民皆知战守,善驰逐,无事则植戈⑦而耕,兵至则悉出而战。淳佑⑧初始去,举进士,中第。辟珙幕⑨中,主管机宜⑩文字。珙卒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年丧。
(选自《宋史 李庭芝传》,有删减)
【注释】①嘉熙:南宋理宗赵昀年号。②江:长江。③干:上书、求见。④警:危险紧急的情况或消息。⑤权:暂时、暂且。⑥施:施州。⑦戈:古代的一种兵器。⑧淳佑:南宋理宗赵昀的第五个年号。⑨幕:古代将帅或行政长官办公的地方。 ⑩机宜:机密,机要。
(1)下面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珙卒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年丧。
B.珙卒/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年丧。
C.珙卒/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年丧。
D.珙卒/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年丧。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策干荆帅孟珙请自效 以中有足乐者(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B.其名位当过我 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C.顾诸子曰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D.淳佑初始去 少时,一狼径去(蒲松龄《狼》)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颖异,智识恒出长老之上。
②无事则植戈而耕,兵至则悉出而战。
(4)结合选文说说李庭芝名垂青史的原因是什么?
7.(2020 武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谈殿①阻兵反叛。诏将军蔺谟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
秘书监魏徵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山川阻深,兵远难继,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②,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今若遣使,分明晓谕③,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④。”太宗从之,岭表悉定。
侍臣奏言:“冯盎、谈殿往年恒相征伐,陛下发一单使,岭外恬然。”
太宗曰:“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徵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既从其计,遂得岭表无事,不劳而定,胜于十万之师。”乃赐徵绢五百匹。
【注释】①冯盎、谈殿:隋朝旧臣,当时据守在岭表(岭表包括龄南和两广地区)。②远人:泛指南方少数民族。③晓谕:指敦劝的文告。④阙庭:帝王所居之处,借指朝廷。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 发:调派
B.疾疫或起 或:有时
C.即须及中国未宁 及:趁着
D.分兵断险 险:危险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A.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B.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C.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D.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岭南各州县上奏告发高州酋帅冯盎、谈殿仗着自己手中的军队反叛朝廷。
B.魏徵认为冯盎、谈殿没有一兵一卒攻出岭南,不能偏听告发者的一面之词。
C.魏徵建议不要动用军队,只需下诏将冯盎、谈殿调回朝廷,岭南就能安定。
D.唐太宗采纳了魏徵的建议,最后不动一兵一卒就使岭南地区获得了太平。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徵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8.(2022 谷城县二模)文言文阅读。
襄阳围急,将破,立信①遗似道②书,云:“沿江之守,不过七千里,而内郡见兵尚可七十余万,宜尽出之江干,以实外御。汰其老弱,可得精锐五十万,于七千里中,距百里为屯,屯有守将;十屯为府,府有总督。其尤要害处,则参倍其兵。无事则泛舟江、淮,往来游徼,有事则东西互援,联络不断,以成率然之势,此上策也!久拘聘使,无益于我,徒使敌得以为辞,莫若礼而归之,请输岁币以缓目前之急。俟边患稍休徐图战守此中策也!”后伯颜③入建康,闻其策,叹曰:“使宋果用之,吾安得至此?”
注:①立信:即汪立信。②似道,即贾似道。③伯颜:元大将。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立信遗似道书
请输岁币以缓目前之急
(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俟边患稍休/徐图战守此/中策也!
B.俟边患稍休/徐图战守/此中策也!
C.俟边患稍/休徐图战/守此中策也!
D.俟/边患稍休徐图战守此/中策也!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宋果用之,吾安得至此?
(4)汪立信提出御敌的策略,有哪些优点?
(5)汪立信提出的御敌策略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策略有什么相同之处?
9.(2022 黄石港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郑成功,初名森,福建南安人。父芝龙,以捕海盗刘香、李魁奇,攻红毛功,累擢总兵。
顺治三年,贝勒博洛师自浙江下福建,芝龙撤仙霞关守兵不为备;博洛师次泉州,书招芝龙;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九年,上命芝龙书谕成功及鸿逵降,许赦罪授官,成功阳诺;诏金砺等率师还浙江。俄而,上命郑亲王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师讨成功。十二年,左都御吏龚鼎孳请诛芝龙,国器亦发芝龙与成功私书,乃夺芝龙爵,下狱。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十八年,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且势日蹙,乃规取台湾。台湾,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荷兰筑城二:曰赤嵌,曰王城;其海口曰鹿耳门。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成功使谓之曰:“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是岁圣祖即位,戮芝龙及诸子世恩、世荫、世默。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居守思明。
康熙元年,成功听周全斌谗,遣击豹;豹举军入广州降。五月朔,尚据胡床受诸将谒;数日遽卒,年三十九。
(节选自《清史 郑成功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B.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C.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D.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成功面对强敌,决不投降。不管是他的父亲郑芝龙,还是郑亲王的儿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对他劝降,最终都没有投降。
B.郑成功收复台湾,可谓天时地利。他率军到达时,鹿耳门水位突然上涨,他直接进入海岛,于是荷兰人退守到王城。只可惜顺治诛杀了他的亲人。
C.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励精图治。郑成功攻下当时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后,采取了制定法律、设立职官、兴办学校等一系列措施。
D.郑成功怒病交加,英年早夭。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误听周全斌谗言,导致陈豹投降,加之身患疾病,三十九岁竟英年早逝。
(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博洛师次泉州,书招芝龙;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
②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
10.(2022 大冶市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B.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C.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D.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因沛公称王关中,任用子婴为相而决定攻打沛公军。
B.项伯因平素与张良交好,便私会张良让他离开沛公以避祸。
C.张良向沛公汇报情况并商议对策,于是强拉项伯去见沛公。
D.沛公表明自己不敢反叛之意,并表示愿与项羽约定为亲家。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1.(2021 襄州区二模)文言文阅读。
韬光庵小记
【明】萧士玮
雨中上韬光①,雾树相引,风烟披薄,飞流木末,江悬海挂。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至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③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
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注释】①韬光:指韬光庵,坐落在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③白太傅:指白居易。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雾树相引
②山之营卫
(2)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
A.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
B.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
C.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
D.稍倦时踞/石而坐时/倚竹而息
(3)翻译句子。
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
(4)选文写雨中登韬光所见,紧扣“雨”字绘景、记事、 (填写表达方式)。如“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的议论,夹杂着雨中独特的体验。“ ”一句流露出作者知音难觅的惆怅。
(5)古代文人常借山水明心境,《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写月夜、竹柏处处都有,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能欣赏,体现了苏轼一种荣辱不惊、豁达超脱的心态。选文中的哪句话表达的心境和此句相似,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12.(2021 樊城区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克⑤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式谓元伯曰
②元伯具以白母
(2)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B.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C.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D.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信之诚也?
(4)在张劭眼中,范式是怎样的一个人?“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本文通过写元伯母亲的质疑来表现范式的诚信,这和《孙权劝学》中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结友来表现吕蒙学有所成一样,都运用了 的写法。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文给你怎样的做人启示。
13.(2022 枣阳市一模)文言文阅读。
太后尝问仁杰①:“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缊藉③,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④,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⑤柬之为洛州司马⑥。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也:“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以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⑦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⑧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均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摘自《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三》
【注释】①太后:武则天。仁杰:狄仁杰。②审:明白。③文学缊藉:文采风流又含蓄宽容。④卓荦奇才:卓越出众的奇才。⑤擢:提拔。⑥司马:官职,掌管军事。⑦迁:升调。⑧率:都。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太后尝问仁杰
②久之,卒用为相
(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
B.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
C.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
D.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4)读懂:狄仁杰为国选贤举能,选才认真,所选人才 ;用才较真,他 。
(5)读透:“尚贤者,政之本也”,出自《墨子》,意思是选好人、用好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从《出师表》和选文可以看出,诸葛亮与狄仁杰在选人、用人方面有相同之处,说说你的理解。
14.(2022 洪山区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八年冬十二月,中牟丞皇甫德参上言:“修洛阳宫,劳人;收地租,厚敛;俗好高髻,盖宫中所化。”上怒,谓房玄龄等曰:“德参欲国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皆无发,乃可其意邪!”欲治其谤讪之罪。魏征谏曰:“贾谊当汉文帝时上书,云‘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自古上书不激切,不能动人主之心,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焉,唯陛下裁察。”上曰:“朕罪斯人,则谁复敢言?”乃赐绢二十匹。他日,征奏言:“陛下近日不好直言虽勉强含容非曩①时之豁如。”上乃更加优赐,拜监察御史。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上言:“宣、饶二州银大发采之,岁可得数百万缗。”上曰:“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与其多得数百万缗,何如得一贤才!卿未尝进一贤,退一不肖,而专言税银之利。昔尧、舜抵璧于山,投珠于谷,汉之桓、灵乃聚钱为私藏,卿欲以桓、灵俟我邪!”是日。黜万纪,使还家。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贞观君臣论治》,有删改)
①曩:nǎng,过去,以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乃可其意邪 可:适合
B.拜监察御史 拜:拜访
C.卿未尝进一贤 进:推荐
D.卿欲以桓、灵俟我邪 俟:等待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陛下近日不好直言虽勉强含容非曩时之豁如。
A.陛下近日不好直/言虽勉强含容/非曩时之豁如。
B.陛下近日不好直言/虽勉强/含容非曩时之豁如。
C.陛下近日不好直言/虽勉强含容/非曩时之豁如。
D.陛下近日不好直/言虽勉强/含容非曩时之豁如。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皇甫德参上书激怒了唐太宗,唐太宗准备治他诽谤之罪。
B.魏征认为皇帝近来不喜直谏,希望他像原先那样豁达。
C.唐太宗接受魏征的谏言,多次给予他优厚的赏赐。
D.唐太宗不满权万纪不进贤才而专言税银之利,罢免了权万纪的官职。
(4)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朕贵为天子,所乏者非财也,但恨无嘉言可以利民耳。
15.(2022 洪山区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世言韩信伐赵,赵广武君请以奇兵塞井陉口,绝其粮道,成安君不听。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使广武计行,信且成禽,信盖自言之矣。周瑜拒曹公于赤壁,部将黄盖献火攻之策,会东南风急,悉烧操船,军遂败。使天无大风,黄盖不进计,则瑜未必胜。
是二说者,皆不善观人者也。夫以韩信敌陈余,犹以猛虎当羊豕尔。信与汉王语,请北举燕、赵,正使井陉不得进,必有他奇策矣。其与广武君言曰:“向使成安君听子计,仆亦禽矣。”盖谦以求言之词也。方孙权问计于周瑜,瑜已言操冒行四患,将军禽之宜在今日。刘备见瑜,恨其兵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正使无火攻之说,其必有以制胜矣。不然,何以为信、瑜?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绝其粮道 绝:断绝
B.乃敢引兵遂下 引:率领
C.悉烧操船 悉:全部
D.恨其兵少 恨:仇恨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
A.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
B.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
C.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
D.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广武君策/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遂胜赵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安君陈余没有听从广武君用奇兵堵塞井陉口来防范韩信军队的建议。
B.周瑜按照黄盖火攻战术,巧借东南风,在赤壁烧毁了曹操的所有战船。
C.孙权指出曹操贸然进军的四个弊端,坚信自己用不多的军队可以打败曹军。
D.作者认为韩信和周瑜一定可以依据当时的作战情况,想出能取胜的锦囊妙计。
(4)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广武计行,信且成禽,信盖自言之矣。
16.(2020 梁子湖区模拟)阅读古文,完成问题。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燕昭王卑身厚币①以招贤者,往见郭隗(wěi)先生……昭王曰:“寡人将谁朝②?”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③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不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④,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⑤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
(《战国策 燕策》)
【注释】①厚币:拿着丰厚的钱财。②谁朝:拜见谁(宾语前置)。③涓人:宫中洒扫的人。④见事:被侍奉,被重视,受重用。⑤乐毅和后面的邹衍、剧辛分别是魏、齐、赵三地的名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②闻寡人之耳者:
③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④不期年: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②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况贤于隗者乎
B.时时而间进 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C.闻寡人之耳者 千里之马至者三
D.皆以美于徐公 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4)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5)甲、乙两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强国的途径。甲文告诉我们: ;乙文告诉我们: 。
17.(2021 鄂城区模拟)文言文阅读。
【甲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呜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伯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文】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游人坐款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袁宏道《观第五泄③记》)
【注】①罅:裂缝。②掉:摇动。③第五泄:第五级瀑布。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光下澈(清澈)
B.悄怆幽邃(凄凉)
C.疾趋,度石(快速)
D.山行之极观也(景观,景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不足为外人道也
B.潭西南而望 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C.心乐之 山行之极观也
D.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见渔人,乃大惊
(3)下面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两文开头写法相似,都是不见其形,先闻其声,分别用“心乐之”“心悸”写出游者心情,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B.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描写生动,甲文画横线句写鱼从侧面烘托水之“清”,乙文画横线句巧用比喻从正面突出水之“伟”。
C.乙文中“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运用比喻,写出了人在瀑布前的独特感受,表现了空中水雾弥漫的特点。
D.甲文寄托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忧伤之情,乙文流露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赞叹。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瀑行青璧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
18.(2021 十堰模拟)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泰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谴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欣然规往:计划、打算 便要还家:同“邀”,邀请
B.屋舍俨然:……的样子 吴广以为然:这样
C.咸来问讯:全、都 芳草鲜美:新鲜美好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儿女 处处志之:做记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面对文章内合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桃花源自然环境、桃花源中人生活环境、社会风尚等方面描绘桃花源的安宁和美好。
B.本文以渔人进出桃化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C.陶渊明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D.太守与刘子骥再寻桃花源而不得,说明世俗之人是不配找到桃花源的。
(4)虽然本文是篇虚构作品,但读者读下来却觉得很真实。请你简要分析“真实”在文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9.(2022 十堰模拟)阅读下面,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公等遇雨
B.其真无马耶 其视下也
C.虽有千里之能 安知鱼之乐
D.执策而临之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下列选项中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本文标题的意思是“谈谈对千里马的认识”。
B.本文作者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出的“文道合一”等散文写作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C.“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文章第一段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D.作者在结尾运用反问句式,感情强烈,进一步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讽刺和控诉。
(4)结合上文和下列链接材料,简要分析他们对人才问题所持观点的差异。
【阅读链接】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①之河;盈握之璧②,不必采于昆仑③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
[注释]①孟津:在今河南省内,是古代黄河有名的渡口。②盈握之璧:大玉璧。③昆仑:古代盛产美玉的山。
20.(2022 房县一模)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面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许:要答应
B.请广于君 广:扩充
C.故不错意也 错意:错误领会
D.长跪而谢之 谢:道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3)下面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斗争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
B.安陵君和唐雎都断然拒绝了秦王“易地”的要求,这部分内容是全文的高潮部分,正因为被拒,所以秦王才“怫然怒”。
C.对话是本文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话,鲜明表现人物个性。唐雎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秦王以势压人、前倨后恭,形象鲜明,跃然纸上。
D.“不说”“怫然怒”“色挠”三个词语反映秦王情绪的变化,同时也是对安陵国君臣坚强不屈、英勇斗争行为的反应,颇具戏剧性。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讲出专诸、要离、庆忌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三年湖北中考语文模拟题分类汇编之文言文阅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共20小题)
1.(2020 广水市模拟)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②之。上哂③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④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⑤,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禁:制止。③晒:微笑。④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⑤升平:太平。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
B.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
C.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
D.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故不敢纵欲也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B.上又尝谓侍臣曰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使民衣食有余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唐雎不辱使命》)
D.民愁则国危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①安用重法邪?
②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
(4)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有哪些办法?从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唐太宗)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贼。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对那官员说:“老百姓去做盗贼的原因,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该不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唐太宗)皇上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裕国家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欲望兴盛,费用就会增大;费用增大,赋役就会繁重;赋役繁重,民众就会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会危急;国家危急,君主就会丧失政权。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就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老百姓去做盗贼的原因,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于实际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据此断句为: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和用法。
A.不同,连词,所以/形容词,旧的;
B.相同,副词,曾经;
C.不同,动词,叫,让/动词,派遣;
D.不同,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安,疑问副词,何必;重法,严厉的刑法;句意为: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②中重点词语有:刻民,剥削民众;犹,如同;句意为: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及人物评价。根据“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可知,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有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从“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等语言描写中可分析出唐太宗是个体恤民情、贤明、倡导廉洁的君主。
答案:
(1)C
(2)B
(3)①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②依靠剥削民众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
(4)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唐太宗是个体恤民情、贤明、倡导廉洁的君主。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2.(2020 枣阳市校级模拟)文言文阅读。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①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②,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节选自郑燮《画竹》)
注释:①篁:竹子。 ②骨子:(屏风的)架子。
(1)解释加线的词语。
①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代词,它
②甚凉适也 舒适
(2)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
A.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B.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C.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D.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
(4)从节选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郑燮是一个 有才情,善于观察思考,富有生活情趣 的人。
(5)结合这段文字,你能读出怎样得生活启示。
【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我家有两间茅屋,屋子的南面种着竹。夏天新竹刚刚长出嫩叶,绿色的阴影照在人身上,这时,拿—张小榻放置在竹林中,就会感到非常清凉舒适。在秋天和冬天交替的季节,拿—张屏风架子,除去屏风的两头,把它横放作为窗格,用均匀而薄的洁白的纸糊在窗格上。风和日暖的时候,受冻的苍蝇飞触在窗纸上,发出“咚咚”的小鼓声。在这时候,一片凌乱的竹影映照在窗纸上,这难道不是天然的图画吗?凡我画的竹,没有什么老师传授,大多从纸窗、洁白的墙壁和日光月影映照出的竹影中学得的呀。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再用薄厚均匀的白纸糊上。之:代词,它。
②句意为:非常清凉舒适。适:舒适。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凡我画的竹,没有什么老师传授,大多从纸窗、洁白的墙壁和日光月影映照出的竹影中学得的呀。据此断句为: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于时,在那时;岂,难道;句意为:在那时,纸上映出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这不是一副天然的图画吗?
(4)本题考查人物评价。从“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等语句能看出郑燮有才情,善于观察思考,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选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能有理有据地表述即可。根据“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作者之所以能画出栩栩如生的竹,是因为他多观察、多留心、多多的思考。
答案:
(1)①代词,它; ②舒适.
(2)A
(3)在那时,纸上映出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这不是一副天然的图画吗?
(4)有才情,善于观察思考,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5)《画竹》揭示了作者能作出好作品的捷径,“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其实捷径就在我们的身边,多观察、多留心、多多的思考。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3.(2020 阳新县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以晏殊荐,为秘阁校理。尝推①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召为右司谏。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②。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③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元昊反,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明年正月,仲淹请修承平、永平等砦④,稍招还流亡,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仲淹为将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语人曰:“上用我至矣。事有先后,久安之弊,非朝夕可革也。”帝再赐手诏,仲淹惶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仲淹,悉采用之,宜着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节选自《宋史 范仲淹传》)
【注释】①推:让出,把……让。②未报:没有得到答复。③蠲(juān):免除。庐舒:庐州、州。④砦,同“寨”,要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仲淹为将/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B.仲淹为将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C.仲淹为将/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D.仲淹为将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A.范仲淹倡导时事评论,谈论国家大事奋不顾身,受到当时士大夫的讽刺。
B.江、淮、京东发生蝗旱,范仲淹在未得到皇上答复时,私自开仓赈灾。
C.范仲淹改革雷厉风行,彻底革除积弊,曾上疏朝廷十事,皇上全部采纳。
D.范仲淹抚恤边民,修筑边关要塞,逐渐招回流亡百姓,使汉羌百姓回归。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②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依从戚同文学习。他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把母亲接来奉养。由晏殊推荐,担任秘阁校理。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每当慷慨激昂讨论天下之事的时候,不在意自己的身份与名利,一时之间士大夫风气大有改观,纷纷崇尚风格品节,这是范仲淹首先倡导的啊。范仲淹被召回朝廷担任右司谏。
这年发生严重的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派遣官员察看灾情,没有得到答复。就问皇上说:“宫廷里的人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呢?”皇上显出哀伤的样子,于是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灾民。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济民,并且禁止灾区百姓滥行祭祀,奏请免除庐州、舒州的折役茶,江东的丁口盐钱,并且逐条陈述救治政弊的十事。
元昊反叛时,范仲淹被升为户部郎中兼任延州知州。第二年正月,上奏请求修筑承平、水平等要塞,逐渐招回流亡百姓、羌族和汉族的百姓,都一个接一个地回来,重操旧业。……范仲淹作将领,对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真诚接纳,信任不疑,因此西夏军队也不敢轻易侵犯他的辖区。
皇上当时正决心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的大事,范仲淹对人说:“皇上对我信用至极,不过做事情总有先后,长期积累的弊病,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消除的。”皇上再次赐给亲笔诏书,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皇上正信任范仲淹,全部采纳他的意见,凡应该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去。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范仲淹作将领,对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真诚接纳,信任不疑,因此西夏军队也不敢轻易侵犯他的辖区。据此断句为:仲淹为将/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故选:A。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A.有误,根据“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可知,“受到当时士大夫的讽刺”理解错误。
B.有误,根据“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可知,“范仲淹在未得到皇上答复时,私自开仓赈灾”理解错误。
C.有误,根据“所至开仓赈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可知,“上疏朝廷十事,皇上全部采纳”无中生有。
D.正确。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沃,浇;堪,忍受;句意为: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②中重点词语有:尝,曾经;食,供养;句意为: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答案:
(1)A
(2)D
(3)①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无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②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4.(2020 随州模拟)文言文阅读。
李通传
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人也。以侠闻于江、汝之间。与其郡人陈恭共起兵于朗陵,众多归之。时有周直者,众二千余家,与恭、通外和内违。通欲图杀直而恭难之,通知恭无断,乃独定策,与直克①会,酒酣杀直。众人大扰,通率恭诛其党帅,尽并其营。后恭妻弟陈郃,杀恭而据其众。通攻破郃军,斩郃首以祭恭墓,又生禽黄巾大帅吴霸而降其属。遭岁大饥,通倾家振施,与士分糟糠,皆争为用。由是盗贼不敢犯。建安初,通举众诣太祖于许。拜通振威中郎将,屯汝南西界。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拜裨将军②,封建功侯。分汝南二县,以通为阳安都尉。通妻伯父犯法,郎陵长赵俨收治,致之大辟③。是时杀生之柄④,决于牧守,通妻子号泣以请其命。通曰:“方与曹公戮力⑤,义不以私废公。”嘉俨执宪不阿,与为亲交。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绍遣使拜通征南将军,刘表亦阴招之,通皆拒焉。通亲戚部曲流涕曰:“今孤危独守,以失大援,亡可立而待也,不如亟从绍。”通按剑以叱之曰:“曹公明哲,必定天下。绍虽强盛,而任使无方,终为之虏耳。吾以死不贰。”即斩绍使,送印绶诣太祖。又击郡贼瞿恭、江宫、沈成等,皆破残其众,送其首。遂定淮、汝之地。改封都亭侯,拜汝南太守。时贼张赤等五千余家聚桃山,通攻破之。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通道得病薨,时年四十二。追赠邑二百户,并前四百户。文帝践祚,谥曰刚侯。
(节选自《三国志 魏书》有改动)
【注释】①克:约定。②裨(pí)将军:古代官衔。③大辟:死刑。④柄:权柄,权力。⑤戮力:齐心合力。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B
A.众多归之 一屠晚归(《狼》)
B.通亲戚部曲流涕曰 临表涕零(《出师表》)
C.刘表亦阴招之 冀之南,汉之阴(《愚公移山》)
D.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A.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B.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C.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D.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通欲图杀直而恭难之,通知恭无断,乃独定策,与直克会,酒酣杀直。
②绍虽强盛,而任使无方,终为之虏耳。吾以死不贰。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李通遇事果断,颇有谋略。面对与自己貌合神离的周直,李通果断决策,设计杀死周直,并平定乱局,兼并了周直的队伍。
B.李通克己守法,公正无私。李通妻子的伯父犯法,朗陵县长赵俨将要对他处以死刑,李通不因妻儿求情而干预,还赞扬赵俨。
C.李通慧眼识人,忠贞不贰。官渡之战时,曹操暂处劣势,李通认定曹操明哲,坚定追随,斩杀了袁绍的劝降使者,送还了刘表的印绶。
D.李通功勋卓著,深受敬重。他投奔太祖后破张绣,聚人心,救曹仁,建立功勋,却不幸英年早逝,朝廷对他高度赞赏,厚加封赐。
【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李通字文达,江夏郡平春人。因为任侠使气闻名于江、汝之间。与同郡人陈恭在朗陵起兵,很多人都投奔他。当时有个叫周直的人,部下有两千多户人家,与陈恭、李通表面和睦内心违背,李通想设法杀掉周直,但陈恭认为困难,李通知道陈恭没有决断,便独自定计,与周直聚会,趁酒酣的时候杀了周直。部下发生骚乱,李通带领陈恭杀了周直部下的首领,吞并了他的队伍。后来陈恭的妻弟陈郃,杀死了陈恭,占有了他的部下。李通攻破陈郃的部队,斩下陈郃的首级来祭奠陈恭的坟墓。又活捉了黄巾军的将领吴霸并收服了他的手下。碰上了大饥荒的年月,李通倾家荡产救济布施,同部下分食糟糠,大家都争着被他所用。因此盗贼也不敢侵犯他。建安初年,李通带领部众到许昌投奔曹操,曹操任命他为振威中郎将,屯驻汝南郡西界。曹操征剿张绣,刘表派兵援助张绣,曹操部队失利。李通带兵连夜赶到,曹操得以再战。李通抢先登城,大破张绣的军队。被任命为裨将军,封建功侯。曹操分汝南两个县,命李通担任阳安都尉。李通妻子的伯父犯法,朗陵县长赵俨将他收捕法办,处以死刑。当时生杀大权掌握在州牧太守的手中,李通的妻子、儿子号哭着请求他保全生命。李通说:“刚刚为曹公出力,大义不该以私废公。”赞扬赵俨执行法令不逢迎,与他成为亲近之友。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袁绍派使者任命李通为征南将军,刘表也在暗中招诱他,李通全都拒绝了。他的亲戚部属流着泪说:“现在我们孤立危急独自守卫,失去强大的援助,灭亡能够站着等待了,不如赶快顺从袁绍。”李通手按剑柄怒叱他们说:“曹公英明智慧,一定能平定天下。袁绍虽然强大,却统率无方,最终会被曹公俘虏,我拼死也不怀贰心。”就杀了袁绍的使者,把送来的征南将军印绶送交曹操。又讨伐郡中的贼子瞿恭、江宫、沈成等人,一并大败他们的部属,送了他们的人头,于是平定了淮、汝等地。曹操改封李通为都亭侯,任命他为汝南郡太守。当时,乱贼张赤等五千余人聚集在桃山,李通攻破了桃山。刘备同周瑜在江陵包围了曹仁,另派关羽断绝了北路的交通。李通率兵出击,下马拔除鹿角冲进敌围,一边战斗一边前进,来接应曹仁的部队,英勇在诸将中位居第一。李通在行军途中染病去世,当时年龄四十二岁。朝廷追加他的食邑二百户,连同以前共四百户。魏文帝曹丕即帝位,赐予刚侯的谥号。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不同,动词,归附/动词,回去。
B.相同,名词,眼泪。
C.不同,副词,暗地里/名词,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D.不同,介词,在/介词,比。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曹操征剿张绣,刘表派兵援助张绣,曹操部队失利。李通带兵连夜赶到,曹操得以再战。李通抢先登城,大破张绣的军队。据此断句为:太祖讨张绣/刘表遣兵以助绣/太祖军不利/通将兵夜诣太祖/太祖得以复战/通为先登/大破绣军。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欲,想要;难,认为……难。句意为:李通想设法杀掉周直,但陈恭认为困难,李通知道陈恭没有决断,便独自定计,与周直聚会,趁酒酣的时候杀了周直。
②中重点词语有:任使,任用官吏,泛指管理;方,方略。句意为:袁绍虽然强大,却统率无方,最终会被曹公俘虏,我拼死也不怀贰心。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ABD.正确。
C.有误,“送还了刘表的印绶”说法有误,根据“绍遣使拜通征南将军”“即斩绍使,送印绶诣太祖”可知,李通斩杀了袁绍的劝降使者,还把送来的征南将军印绶送交曹操。
故选:C。
答案:
(1)B
(2)D
(3)①李通想设法杀掉周直,但陈恭认为困难,李通知道陈恭没有决断,便独自定计,与周直聚会,趁酒酣的时候杀了周直。
②袁绍虽然强大,却统率无方,最终会被曹公俘虏,我拼死也不怀贰心。
(4)C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2020 随州模拟)文言文阅读。
陈实与“梁上君子”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①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注释】①归:承认。
(1)请用“/”给下面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视 君 状 貌 不 似 恶 人 宜 省 己 为 善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BC
A.实阴见之 阴风怒号 (范仲淹《岳阳楼记》)
B.令遗绢二匹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诸葛亮《出师表》)
C.乃起整衣 朝服衣冠,窥镜 (《邹忌讽齐王纳谏》)
D.自投于地 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
(4)读了《陈实与“梁上君子”》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陈实是东汉人,为人仁厚慈爱。那一年闹饥荒,百姓饥饿。有一个小偷晚上进入他的屋子,躲藏在梁上。陈实在暗中看到了他,于是起身整理衣服,叫他的儿孙起来,神情严肃地教育他们说:“人不能不自己勤勉,不善良的人本性未必是坏的,只是粘染了坏习惯,就变成了这样。”儿孙说:“这样的人是谁?”陈实指着梁上的盗贼说:“就是那梁上的君子。”盗贼很吃惊,自己跳下地,磕头认罪。陈实慢慢地开导他说:“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人,应该反省自己,做好事。”陈实知道他很穷,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从此整个县中再也没有小偷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看你的相貌,不像是坏人,应该反省自己,做好事。据此断句为: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不同,副词,暗地里/形容词,阴冷。
B.相同,动词,赠送。
C.相同,名词,衣服。
D.不同,介词,到/介词,对。
故选:BC。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乃,于是;其,代词,指梁上君子;句意为:陈实知道他很穷,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陈实与梁上君子》主要写陈实发现藏在屋顶梁上的小偷后,通过巧妙智慧感染教化小偷改邪归正的故事。从中能看出,与其狠狠责骂那位“梁上君子“,还不如劝他,指导他,给他一个重新做人的机会。也能看出对待别人犯的错误不应该一味的责罚,而应对他进行教导,使其能够从错误中走出来,也反应出教导者有着高尚品格。
答案:
(1)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
(2)BC
(3)陈实知道他很穷,于是让人给了他二匹绢。
(4)示例一:为人要宽容别人,要给别人改正从新的机会,更要尊重别人。哪怕对方犯了错误也要给对方足够的尊严。
示例二:对待别人犯的错误不应该一味的责罚,而应对他进行教导,使其能够从错误中走出来,也反应出教导者有着高尚品格。
【点评】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6.(2021 广水市二模)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庭芝,字祥甫。其先汴人,后徙随之应山县。金亡,襄、汉被兵,又徙随。少颖异,智识恒出长老之上。嘉熙①末,江②防甚急,庭芝得乡举不行,以策干③荆帅孟珙请自效。珙善相人,见其魁伟,顾诸子曰:“吾相人多,无如李生者,其名位当过我。”时四川有警④,即以庭芝权⑤施⑥之建始县。庭芝至,训农治兵,选壮士杂官军教之。期年,民皆知战守,善驰逐,无事则植戈⑦而耕,兵至则悉出而战。淳佑⑧初始去,举进士,中第。辟珙幕⑨中,主管机宜⑩文字。珙卒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年丧。
(选自《宋史 李庭芝传》,有删减)
【注释】①嘉熙:南宋理宗赵昀年号。②江:长江。③干:上书、求见。④警:危险紧急的情况或消息。⑤权:暂时、暂且。⑥施:施州。⑦戈:古代的一种兵器。⑧淳佑:南宋理宗赵昀的第五个年号。⑨幕:古代将帅或行政长官办公的地方。 ⑩机宜:机密,机要。
(1)下面对文中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珙卒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年丧。
B.珙卒/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年丧。
C.珙卒/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年丧。
D.珙卒/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年丧。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A.以策干荆帅孟珙请自效 以中有足乐者(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B.其名位当过我 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C.顾诸子曰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D.淳佑初始去 少时,一狼径去(蒲松龄《狼》)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颖异,智识恒出长老之上。
②无事则植戈而耕,兵至则悉出而战。
(4)结合选文说说李庭芝名垂青史的原因是什么?
【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李庭芝,字祥甫。他的祖先是汴京人,后来迁徙到随州应山县。金国灭亡,襄江、汉水流域地区兵火战乱频繁仍,又迁徙到随州。(李庭芝)年幼时特别聪颖,智慧知识常常在长者、老者之上。嘉熙末年,长江的防务很是紧急,李庭芝获得乡里举荐不去,用策论上书荆州的将帅孟珙,请求为国效力。孟珙很会看人,看到他身材魁伟,回头对他的儿子们说:“我相过的人很多,没有像李庭芝这样的,他的名位将来一定超过我。”当时四川有军务警报,就让李庭芝暂时担任施州的建始县知县。李庭芝到后,训练农民,治理军务,选壮士参杂在官军中教他们武艺。过了一年多,民众都知道如何战、如何守,善于骑马打仗,没有事时就带着武器耕作,兵寇到了就全部出动作战。淳初年才离开建始县,参加科举考试,录取为进士。担任孟珙的幕僚,主管机密、文字事宜。孟珙死后,李庭芝因孟珙了解自己而感恩,于是护送他的棺柩到兴国县安葬,随即放弃官职回去,为孟珙守了三年丧。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结合句意分析。句意为:孟珙死后,李庭芝因孟珙了解自己而感恩,于是护送他的棺柩到兴国县安葬,随即放弃官职回去,为孟珙守了三年丧。故断为:珙卒/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年丧。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以:用/以:因为;
B.其:他/其:大概,也许;
C.顾:回头看/顾:拜访;
D.去:离开/去:离开。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少,年少。恒,常常。句意:(李庭芝)年幼时特别聪颖,智慧知识常常在长者、老者之上。
②重点词:戈,武器。至,到。悉,全部。句意:没有事时就带着武器耕作,兵寇到了就全部出动作战。
(4)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从“庭芝至,训农治兵,选壮士杂官军教之。期年,民皆知战守,善驰逐,无事则植戈而耕,兵至则悉出而战”可知,李庭芝治政有方,军民可耕可战,成绩显著。从“珙卒/庭芝感珙知己/扶其柩葬之兴国/即弃官归/为珙行三年丧”可知,他知恩图报,他感激孟珙知遇之恩,为其安葬、守丧三年。
答案:
(1)B
(2)D
(3)①(李庭芝)年幼时特别聪颖,智慧知识常常在长者、老者之上。
②没有事时就带着武器耕作,兵寇到了就全部出动作战。
(4)李庭芝治政有方,军民可耕可战,成绩显著;知恩图报,他感激孟珙知遇之恩,为其安葬、守丧三年。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7.(2020 武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贞观初,岭南诸州奏言高州酋帅冯盎、谈殿①阻兵反叛。诏将军蔺谟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
秘书监魏徵谏曰:“中国初定,疮痍未复,岭南瘴疠,山川阻深,兵远难继,疾疫或起,若不如意,悔不可追。且冯盎若反,即须及中国未宁,交结远人②,分兵断险,破掠州县,署置官司。何因告来数年,兵不出境?此则反形未成,无容动众。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今若遣使,分明晓谕③,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④。”太宗从之,岭表悉定。
侍臣奏言:“冯盎、谈殿往年恒相征伐,陛下发一单使,岭外恬然。”
太宗曰:“初,岭南诸州盛言盎反,朕必欲讨之,魏徵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既从其计,遂得岭表无事,不劳而定,胜于十万之师。”乃赐徵绢五百匹。
【注释】①冯盎、谈殿:隋朝旧臣,当时据守在岭表(岭表包括龄南和两广地区)。②远人:泛指南方少数民族。③晓谕:指敦劝的文告。④阙庭:帝王所居之处,借指朝廷。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发江、岭数十州兵讨之 发:调派
B.疾疫或起 或:有时
C.即须及中国未宁 及:趁着
D.分兵断险 险:危险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A.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B.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C.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D.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岭南各州县上奏告发高州酋帅冯盎、谈殿仗着自己手中的军队反叛朝廷。
B.魏徵认为冯盎、谈殿没有一兵一卒攻出岭南,不能偏听告发者的一面之词。
C.魏徵建议不要动用军队,只需下诏将冯盎、谈殿调回朝廷,岭南就能安定。
D.唐太宗采纳了魏徵的建议,最后不动一兵一卒就使岭南地区获得了太平。
(4)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徵频谏,以为但怀之以德,必不讨自来。
【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岭南各州县上奏告发高州酋帅冯盎、谈殿仗恃军队反叛朝廷。唐太宗命令将军蔺谟派江南道、岭南道数十个州县的兵马讨伐他们。
秘书监魏徵进谏说:“中原刚刚安定,战争造成的创伤还没有恢复,岭南地区山林间湿热蒸发能致病的气体弥漫流行,山河险峻,兵马远行难以接续,疾病瘟疫时常发生,如果不能如愿取胜,后悔就来不及了。况且冯盎如果反叛,就必定趁中原还不安定的时候,勾结南方各少数民族的人,分派军队占据险要的地方,攻占抢掠州县,设置官署。为什么告发他们反叛好几年了,他的军队却没有越出边境?这就说明反叛的形势并没有形成,不必兴师动众。陛下并没有派遣使者前去那里实地观察,即使让他们来朝延陈述,恐怕也无法搞清其真相。如果现在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诉他们,不必动用军队,他们自己就会来归顺朝廷。”太宗采纳了这个建议,岭南全部得以平定。
身边的大臣们上奏说:“冯盎和谈殿往年经常相互攻打,陛下如今派出一个使者,就使岭南地区获得了太平。”
太宗说:“起初,岭南各州都盛传冯盎反叛,我决心要讨伐他们,魏徵多次劝谏,认为只要用恩德安抚他们。不必讨伐,冯盎就会自己来归顺。我采用了他的计谋,于是使得岭南安定无事,不动用兵马就安定了岭南,胜过十万大军的功用。”于是赏赐魏徵五百匹绢帛。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ABC.正确;
D.有误,句意:分派军队占据险要的地方。险:险要的地方。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这句话意思是:陛下并没有派遣使者前去那里实地观察,即使让他们来朝廷陈述,恐怕也无法搞清其真相。据此可断句为:陛下既未遣使人就彼观察/即来朝谒/恐不见明。
故选:C。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BD.正确;
C.有误,结合文中第二段“今若遣使,分明晓谕,必不劳师旅,自致阙庭”理解,魏徵建议派出使者,把朝廷的打算明白地告诉他们,不必动用军队就能安定岭南。
故选:C。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频,多次。谏,劝谏、进谏。以为,认为。但,只。翻译为:魏徵多次劝谏,认为只要用恩德安抚他们,一定会无须讨伐冯盎就自己来归顺。
答案:
(1)D
(2)C
(3)C
(4)魏徵多次劝谏,认为只要用恩德安抚他们,一定会无须讨伐冯盎就自己来归顺。
【点评】解答文言句读,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8.(2022 谷城县二模)文言文阅读。
襄阳围急,将破,立信①遗似道②书,云:“沿江之守,不过七千里,而内郡见兵尚可七十余万,宜尽出之江干,以实外御。汰其老弱,可得精锐五十万,于七千里中,距百里为屯,屯有守将;十屯为府,府有总督。其尤要害处,则参倍其兵。无事则泛舟江、淮,往来游徼,有事则东西互援,联络不断,以成率然之势,此上策也!久拘聘使,无益于我,徒使敌得以为辞,莫若礼而归之,请输岁币以缓目前之急。俟边患稍休徐图战守此中策也!”后伯颜③入建康,闻其策,叹曰:“使宋果用之,吾安得至此?”
注:①立信:即汪立信。②似道,即贾似道。③伯颜:元大将。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立信遗似道书 送给
请输岁币以缓目前之急 的
(2)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俟边患稍休/徐图战守此/中策也!
B.俟边患稍休/徐图战守/此中策也!
C.俟边患稍/休徐图战/守此中策也!
D.俟/边患稍休徐图战守此/中策也!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宋果用之,吾安得至此?
(4)汪立信提出御敌的策略,有哪些优点?
(5)汪立信提出的御敌策略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策略有什么相同之处?
【考点】课外文言文阅读.
【分析】参考译文:
襄阳城被蒙古军围攻情势急迫时,将要被攻破,汪立信写信给贾似道,说:“沿长江的防线不过七千里,而内郡现有的士兵还有七十多万,应该都派到江边,充实对外防御的兵力。七十多万兵力中,淘汰掉老弱不堪作战者,还有五十万精锐。在七千里之间,每距一百里设一屯,每屯有守将,十屯为一府,每府有总督。地势特别重要的地方,就用三倍兵力。平时在江淮之间泛舟来往,保持联系,战时东西彼此支援联络不断,来造成足以应付蒙古人忽然攻击的防御力量这是上策。扣留蒙古人的使臣,对我们没有好处,只会给敌人借口;不如礼遇他们,放他们回去。以每年输送财帛的方式来缓和目前急迫的形势,等边境的压力稍微缓和,再从长计议战守的策略,这是中策。”后来蒙古伯颜攻入建康,听到了汪立信这番策略,叹息道:“假使宋室真的采用这个计策,我们今天怎么可能在这里呢?”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汪立信写信给贾似道。遗:送给。
②句意为:以每年输送财帛的方式来缓和目前急迫的形势。之:的。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等边境的压力稍微缓和,再从长计议战守的策略,这是中策。据此断句为:俟边患稍休/徐图战守/此中策也!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使,假使。安,哪里。句意为:假使宋室真的采用这个计策,我们今天怎么可能在这里呢?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从“沿江之守,不过七千里,而内郡见兵尚可七十余万,宜尽出之江干,以实外御……”能看出,汪立信的防御之策对地形、兵力和用兵策略等方面都作了深入地分析,针对实际情况得出不同的应对策略,环环相扣,自成系统。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选文中,汪立信针对敌我双方情况,提出巩固防线,应对敌袭的上策和纳币求和,以待时机的中策,由此来看,无论是诸葛亮的隆中对策还是汪立信御敌策略都是基于对敌我双方实力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做出的,而且都是环环相扣的。
答案:
(1)①送给;②的;
(2)B
(3)假使宋室真的采用这个计策,我们今天怎么可能在这里呢?
(4)汪立信对敌我双方情况十分了解,他的上书数据分析具体、详实,用兵策略环环相扣,自成系统。
(5)都准确把握了敌我双方的实力情况和天下形势,而且环环相扣。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9.(2022 黄石港区校级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郑成功,初名森,福建南安人。父芝龙,以捕海盗刘香、李魁奇,攻红毛功,累擢总兵。
顺治三年,贝勒博洛师自浙江下福建,芝龙撤仙霞关守兵不为备;博洛师次泉州,书招芝龙;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九年,上命芝龙书谕成功及鸿逵降,许赦罪授官,成功阳诺;诏金砺等率师还浙江。俄而,上命郑亲王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师讨成功。十二年,左都御吏龚鼎孳请诛芝龙,国器亦发芝龙与成功私书,乃夺芝龙爵,下狱。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十八年,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且势日蹙,乃规取台湾。台湾,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荷兰筑城二:曰赤嵌,曰王城;其海口曰鹿耳门。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成功使谓之曰:“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是岁圣祖即位,戮芝龙及诸子世恩、世荫、世默。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居守思明。
康熙元年,成功听周全斌谗,遣击豹;豹举军入广州降。五月朔,尚据胡床受诸将谒;数日遽卒,年三十九。
(节选自《清史 郑成功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B.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C.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D.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