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通过珍妮机、蒸汽机、铁路和现代工厂制度等的出现,初步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目标】
1.通过史料和年代尺梳理分析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的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图片和表格比较认识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主要标志,理解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意义。(历史解释)
3.通过视频和史料简述工业革命的影响,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工业革命中重要发明
难点:简述工业革命的影响,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
1.完成年代尺的梳理,尝试分析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
(
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和扩展
) (
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卡了
) (
资本主义发展
) (
资本主义萌芽
)
(
20世纪初
世纪
) (
1870
) (
1850
) (
1765
) (
19世纪
) (
18世纪
) (
17世纪
) (
16世纪
) (
15世纪
) (
14世纪
)
(
启蒙运动
) (
文艺复兴
) (
1607年英在北美建立第一块殖民地
1689英国通过《 》
) (
新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
1763英法七年战争结束,英国成为______帝国
) (
1588英国海军打败
____
无敌舰队,逐渐成为海上霸主
)
(
1840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个________国家
)
2.补全工业革命进展年代尺
(
1825年____设计的____蒸汽机车正式试车,标志着____时代的开始
) (
1785年____改良蒸汽机,标志着人类进入______时代
) (
____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____,标志着______开始
) (
____年____发明了飞梭,提高了____速度
)
【新课导入】
同学们,刚才大家看到的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高铁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它们均是我国的国之重器,代表着我国在交通领域上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那么火车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哪国先发明?为什么他们能领先世界?想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说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七单元,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主要展品,对比英国馆中的陈列机器与美国法国巴西印度中国等展品比较,最大的不同?
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亲自主持了万国博览会开幕式,她自豪地宣称,“人类能想出的一切发明”都在这里了。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英国工业领先世界,历史出现大分流。为什么西欧占支配地位成为世界中心?
1800年以前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没有一个经济中心,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自己独有的内生优势;只是19世纪欧洲工业化充分发展以后,一个占支配地位的西欧中心才具有了实际意义。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探究一:工业革命为何发生?
出示资本主义发展年代尺,找到答案,明确工业革命发生的时间: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展在英国呢?
英:1689《权利法案》美:1775独立战争;法:1789大革命爆发;德、意:19C中期国家分裂中:清政府封建专制统治;日本幕府统治;俄国处于沙皇专制
过渡:如果你是18世纪中期的一个英国人,想开办工厂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就某一方面条件,或某些条件来说,在欧洲大陆也有比英国更好的国家——如荷兰和法国,但是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英国这样好的综合条件。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英国具备了哪些综合条件而开始工业革命的?
【课中研学1】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材料一:“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 。
材料二:贩奴活动使非洲深受其害,殖民国家特别是英国赚钱了大量的血腥钱......没有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没有后来的英国“工业帝国”。
材料三: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在世界各地夺取了大片殖民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海内外市场不断扩大。有一个英国的手工工场主声称:以后我生产的呢绒恐怕供不应求了。
材料四:到18世纪,手工工场内部已经有了比较精细的分工,生产过程被划分为一系列简单的操作,生产工具也实行了专门化,使手工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成为可能。通过分工和工具专门化培养出来的掌握某一专门技艺的人,成为工业革命中的重要技术力量。
材料五:大约从15世纪开始,在英国等西欧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强行圈占公有土地和农民份地,将其变为私有的大农场或大牧场,形成了所谓的“圈地运动“。其中,英国的圈地运动最为典型。英国的制呢业发达,对羊毛的需求激增,土地所有者在被圈占的土地上养羊,获取高额利润。与此同时,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这种现象被形象地比喻为”羊吃人“。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合作探究: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要求】小组讨论,组内一位同学代表发言。
【提示】结合本课94页内容和以上材料,从17--18世纪的英国的政治制度、市场、原料、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条件来考虑。
探究二:工业革命如何进展?
补全工业革命的年代尺,并思考为什么大家会认为“珍妮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而不是飞梭?
1、飞梭是织布机里的零部件,不是机器;
2、飞梭引起纺织领域的变化,而珍妮机的出现不仅引发了纺织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创造,还带动其他生产领域的发明和使用机器,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
【课中研学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请结合以上表格材料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特点(可从主导国家、开始的领域、机器动力、技术发明的来源等方面考虑)
英国率先;从棉纺织行业开始;从人力畜力----水力----蒸汽为动力;工匠的实践经验(科技尚未紧密结合)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些发明中,请你选出最佳的发明并说明理由。
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发明。
【课中研学3】结合图片对比传统的手工工场和现代的机器工厂有何不同?
说说你对“工业革命”的理解。
概念解释: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从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的以大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的扩展(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
图中可看出18世纪后期些国家纷纷进行工业革命?
但英国在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开启了工业文明的先河,以英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给英国给世界带来哪些变化?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写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
这是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个令人绝望的春天,这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我们前面什么也没有,我们前面什么都有。
但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眼中,1851年她怀着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信前往水晶宫为万国博览会剪彩,女王当时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之情: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 。
探究三 辩证看待工业革命影响
看视频《工业革命的影响》,阅读材料说说你眼中的工业革命?
【课中研学4】如何辩证看待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一: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
材料二:资产阶级无情地打破一切道德和自然的界限,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大量使用童工和女工。工人劳动条件和居住条件非常恶劣,还经常受到失业的威胁,……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四:到18世纪,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宗教信仰被怀疑。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就有小偷1万余人,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
——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
罪案温床—伦敦东区
) (
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
用
)
(
妇女从事文书工作的场景
用
) (
英国农村和城市人口比例变化
)
(
罪恶的温床 伦敦东区
)
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工业革命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中,哪个是根本性决定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出现社会阶级结构变化,出现两大直接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用延长劳动时间,降低工资,大量使用童工和女工对工人剥削,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展开斗争,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历史感悟】从历史感悟中回望现实,工业革命对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大国崛起呼喊工匠精神;中国制造转型中国创造;科技进步需要创新环境;社会发展勿忘人文关怀;经济发展注意保护环境;……
【延伸思考】工业革命与近代中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什么?
作答角度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作答角度二:建设性和破坏性
政治: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经济: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思想文化:刺激国人探求新知,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乾隆写了圣旨让他带给乔治三世,我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所不能,拒绝通商,拒绝工业化进程,1840年在工业文明前受到屈辱。
【历史假设】为什么热爱科学技术的康熙皇帝没把中国带入工业时代?如果在康熙时代,中国参与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今天会是什么样子呢?
【教学反思】
本课第七单元中第一课《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编者的意图,是希望学生借助本课的学习了解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工业革命的影响,特别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作了很好铺垫。工业革命的成果大都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本节课主要是利用学生熟知的或已学的.内容,采取教师从思维方法上引导,学生或独立、或小组讨论的方法,对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归纳、概括与比较。
1.采用自主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
本课用三个问题来贯穿始终,那就是工业革命为什么先发生在英国,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以及产生怎样的影响。设计思路:通过创设情景中国高铁领跑世界,来到1851的世界博览会展厅,历史大分流,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依据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的原因。组织学生用年代尺和表格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特点性的发明,教师配合展示相关图片资料加深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感性认识。狄更斯《双城记》对工业革命的评价和维多利亚女皇”“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说说你眼中的工业革命?通过视频和图文资料让学生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利用表格、图片、视频等产生感性认识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手工工场与机器工厂不同、工业革命影响等知识学习,都采用图片和视频、表格对比,形象直观,通俗易懂。
3.加强历史联系,古今联系和中外联系。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影响,采用中外对比方式明确工业革命时候与康熙统治下封建专制的中国对比,为什么18世纪中国没能发生工业革命。从历史感悟中回望现实,工业革命对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学习历史的终极目标是感悟历史,反思不足,灵活准确地运用书本知识,透过历史应用于现实。
4.加强史料阅读,培养历史素养。
对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影响等知识点的学习,通过史料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使用史料、分析史料,论从史出的能力。
本课存在的不足
1.时间有限,内容较多,可能教受不完。
2.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有些学生没法自主完成探究。
解决的措施
1.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进行课前指导。
2.把学生进行分组,每六人一组,设组长一人,带动其他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这个阶段,我主要是想通过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来得出结
历史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专家点评: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探究层层深入理解工业革命历史概念。
2.采用史料和情景教学的方式,彰显了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
注重引导学生从图片材料显性现象挖掘隐形信息,然后再进行整合。考察了学生通过新情境、新材料挖掘隐形信息,得出答案的能力。这也正证实了“历史最打动人的是细节”这一说法。通过材料教学将教学过程延伸,不再是干巴巴的结论,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一、讲解的有效性
本节课主要讲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与影响。运用课外史料来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影响,针对性强,效果良好。但材料分析、讲解的有效性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而且要结合书本知识—起分析。习题讲解应让学生自己分析理由。
二、提问的有效性
问题设置较多,但有的问题设计的范围较大,学生一时难以回答,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个题目可以分开来问:第一次工业革命对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样学生就便于思考与回答。在针对材料设计问题时,最好让学生结合书本知识来回答,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三、学生活动
上课能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能循循善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但集体讨论总体不够。由于课堂设计的问题不是太明了,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影响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课堂问题设计要思路清晰,简单易答,这样学生才会跃跃欲试,从而造就出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
四、板书设计
在本课,板书设计出现了两个较大的问题。
第一:不完整,没有给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板书的结构可进一步优化,例如可以从经济(技术革命)方面开始拓展到其他的各个方面(社会革命),如政治、思想、国际格局等等
综合上述:在以后教学中,一方面坚持将历史组所进行的课改模式,不断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注重完整一节课的细节,特别需要在板书设计方面加强,使板书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通过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将简单知识通过微视频的方式,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上课主要是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进行高度总结和拓展。其次: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史料教学彰显了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注重引导学生从显性现象挖掘隐形信息,然后再进行整合。考察了学生通过新情境、新材料挖掘隐形信息,得出答案的能力。这也正证实了“历史最打动人的是细节”这一说法。通过案例教学将教学过程延伸,不再是干巴巴的结论,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再次:进行了有效的学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一步步引导学生,教学生如何提取信息、如何进行加工、整理、如何得出规律性结论。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着不足,现就其中一点进行反思——板书设计
板书,对历史教师来说意义非凡。历史学科是一个知识体系特别庞杂、记忆任务量非常大的学科,要想让学生在一堂课掌握需要记忆的繁多知识点,精心设计的精美板书是非常必要的。这个精心设计,既是教师展现基本功的舞台,也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关键。因此,板书是历史课的半壁江山。
自然资源、社会需求、科学技术和制度保障四种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蒸汽机的出现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增长,这一历史经验是值得注意的。
作为推动工业革命的主要因素之一,蒸汽机可谓居功至伟。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就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手工生产。瓦特改良蒸汽机后,带来了一系列技术革命,推动着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飞跃。
一言以蔽之,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实现了欧洲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工业革命是翻天覆地的,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极大改变了社会面貌,并带来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从此,社会上出现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而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利用技术进步带来国力强盛,通过船坚炮利、拓展殖民等,逐步建立起对世界的统治,深刻地影响到后来一战和二战的世界格局。
.生产力
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水平,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世界金融和贸易中心。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2.城市化
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工厂逐渐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时影响社会习俗的变化。
从人类生产方式看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出现,又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出现了城市化的浪潮。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比较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不同特点,城市化带来的效益和问题,进而理解人类社会进步中的代价与阵痛,渗透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社会关系
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两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增长,他们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4.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取代手工工场。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人相对集中、分工明确、纪律严格、使用机器大生产的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5.思想文化
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工业革命开始后,需要许多新式人才,如工程设计、机器制造、机器修理、工厂管理等,而这些新人才都需具备科学知识,以及专门的技术训练等。
欧美各国逐渐加强科技的研究和教育。法国在1747年设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建筑桥梁的工程专科学校,后来各国纷纷仿效,设立各种工程学校,或在大学里添设专门的工程课程,进而发展为工学院,科技教育发达起来。
6.世界格局
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对外推行“炮舰政策”,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其他民族国家紧闭的大门,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性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7.经济思想
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放任政策取代“重商主义”。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减少政府在经济事物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1852年,英国议会发表声明,宣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进行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
8.经济结构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开始占主导地位。大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转入工业生产。然后相当多的劳动力又因机器的使用而直接从生产中被排挤出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9.消极影响
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工人遭受剥削日益严重。
10.对中国的影响
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并推动中国近代工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