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29 06:5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68分)
经常进行户外登山活动对人体有很大的益处,这种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但在登山过程中必须知悉一定的安全防护知识。如图示意某山等高线地形图和登山线路,雨季 M 湖湖水经常外泄。“十一黄金周”期间,小明与驴友一起来这里登山。据此完成1~3题。
M湖湖水外泄处的海拔可能是(  )
A. 1180米 B. 1220米 C. 1280米 D. 1320米
如果驴友在③处突遇湖水外泄,最佳的逃生方向是(  )
A. 东北 B. 正西 C. 东南 D. 正北
登山线路上最早看到日出的是(  )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焚风是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太行山东坡的焚风现象明显,对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有明显的增温效应。如图示意冬季某日太行山东坡暖脊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影响太行山东坡暖脊走向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大气环流 B. 山脉走向 C. 山体高度 D. 海陆位置
图中各地等温线弯曲程度差异较大,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  )
A. 太阳辐射 B. 城市规模 C. 风力强弱 D. 地势起伏
如图示意2020年9月16日14时至17日14时南海海域6级以上大风预报。读图完成6~7题。
我国南海海域可能出现的天气系统是(  )
A. 冷锋 B. 暖锋 C. 气旋 D. 反气旋
该天气系统(  )
A. 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B. 移动路径受控于盛行西风
C. 中心附近天气晴朗 D. 生成于西南太平洋洋面
蒸发力是指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水分供应不受限制时,某一固定下垫面的最大可能蒸发量。图1、图2分别示意俄罗斯平原地域的湿润系数(年平均降水量与蒸发力的比值)和水分循环相对强度(年平均蒸发量与蒸发力的比值)。据此完成8~9题。
从莫斯科到北冰洋沿岸(  )
A. 蒸发力大致相同 B. 水分循环相对强度越来越大
C. 蒸发力越来越弱 D. 年平均降水量越来越大
莫斯科(  )
A. 年平均降水量等于蒸发力 B. 年平均蒸发量大于年平均降水量
C. 年平均蒸发量大于蒸发力 D. 年平均降水量大于年平均蒸发量
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汇合形成黑龙江干流。下图为石勒喀河与额尔古纳河汇合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河心沙洲一年中面积最小的是
A. 2月 B. 5月 C. 8月 D. 11月
石勒喀河南岸泥沙淤积严重,最主要的原因是
A. 石勒喀河的南岸开阔 B. 石勒喀河含沙量大
C. 地转偏向力作用明显 D. 额尔古纳河流速较快
下图示意某地区的地质剖面。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示范围内大规模的地壳上升运动发生了( )
A. 3次 B. 4次 C. 5次 D. 6次
下列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 乙—丙—丁—甲 B. 乙—甲—丙—丁 C. 乙—丁—甲—丙 D. 甲—乙—丙—丁
肯尼亚山主峰海拔5199米,山顶终年白雪皑皑,是离赤道最近的雪山。下图示意肯尼亚山的位置及该山东南坡与西北坡自然带随海拔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列题。
图中甲地自然带是
A. 热带雨林带 B. 热带草原带 C. 山地雨林带 D. 山地稀疏林带
影响肯尼亚山东南坡和西北坡的冰川带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 B. 海拔 C. 地形 D. 降水
下图示意某种沉积物的分布。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等山地的西侧宽度较大,而东侧少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造成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分布状况的主要作用是()
A. 冬季风堆积 B. 泥石流堆积 C. 冰水堆积 D. 间歇性流水堆积
与西北地区相比,东北地区该沉积物结构紧实、钙含量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A. 生物作用 B. 冰川作用 C. 酸雨作用 D. 流水作用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2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伊犁河谷位于我国新疆西北部(图1),由于受西风影响,气候温和湿润。每年5~9月以降雨为主,我们称之为暖季;每年10月~次年4月以降雪为主,我们称之为冷季。据多年统计,暖季山区降水量明显高于河谷平原区;而冷季山区和河谷平原区相差不大,如图示意暖季和冷季降水量的时空统计。
(1)描述暖季伊犁河谷山区降水量的日变化特征。
(2)从大气运动角度分析暖季山区降水量明显高于河谷平原的原因。
(3)指出冷季河谷平原主要的降水类型,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岷江上游指成都市都江堰以上河段及其支流如图,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区。都江堰灌溉工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须遵守保护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等公约。随着灌区内经济的发展,有专家提议在距都江堰三大工程之一的鱼嘴上游 1.3千米处修建杨柳湖水坝,高约23米,宽约1200米,以有效发挥上游已建成的紫坪铺水库的综合效益。
岷江上游各县气候指数统计
县 海拔/m 年平均气温/℃ 1月平均
气温/℃ 7月平均
气温/℃ 年降水量
/mm
松潘 2850.7 5.7 -4.3 14.5 729.7
黑水 2000.0 9.0 -0.9 17.5 833.0
理县 1887.5 11.4 0.6 20.8 590.6
茂县 1590.1 11.2 0.4 20.8 493.7
汶川 1448.5 12.7 2.4 21.9 553.8
(1)描述岷江上游河段的水文特征。
(2)分析岷江上游支流主要分布于岷江西岸的原因。
(3)修建杨柳湖水坝的提议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质疑。请推测质疑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1~3.【答案】C、C、A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中读数值可以判断海拔高低,读等高线疏密可以判断地势落差。
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等高线的判读,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即可解决问题。
【解答】
解: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可判断出湖附近等高线呈“口袋状”,即位于②附近,此处峡谷海拔在 1250 ~ 1300 米, M 湖湖面高程超过峡谷时,湖水可从峡谷中流出(等高距为 50 米), C 正确。
故选: C 。
2. 【分析】
泥石流发生时,一般的逃亡路线,向山谷两侧的高地方向,即垂直于等高线向海拔高的地方。
本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理解突遇泥石流识的最佳逃生方向。
【解答】
解:据图示信息可知,③地西南方位正好是山谷,为湖水外泄的主要通道,山区地形,破碎易发生泥石流。当泥石流发生时,人员应沿着与泥石流运动大致垂直的方向往上爬。读图可知,③处登山路线与泥石流运动方向大致垂直,向海拔高处是逃生的最佳路线。结合图中指向标的方向可知,向东南的方向逃生最佳。
故选: C 。
3. 【分析】
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太阳直射南半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知识,关键是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和等高线图进行分析,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黄金周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北极圈之间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结合图可知,①地位于山坡,地势高,其东南方向地势低,视野开阔,最先看到日出。 A 正确;
②③④东南方向均被山地阻挡,难以看到日出, BCD 错。
故选: A 。

4~5.【答案】B、D
【解析】
4.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和洋流。
本题难度较小,通过太行山脉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解答】
解:据材料焚风效应使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增温明显,温度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形成暖脊。由图,该暖脊大致呈东北 - 西南走向,这与太行山脉的走向一致。
故选: B 。
5. 【分析】
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海陆因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洋流、天气、下垫面等。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题干的能力,属于基础题,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和题干内容即可解答。
【解答】
解: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根据题干可知,图示位于太行山脉的东侧,受焚风的影响,增温明显,导致气温高,所以图中各地等温线弯曲程度差异较大,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地形地势因素,故 D 正确, ABC 错误。
故选: D 。

6~7.【答案】A、A
【解析】
6. 【分析】
锋面系统与天气: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
冷锋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的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
冷锋过境时:会出现大风,云层增厚和雨、雪天气。
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题干的基本信息,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天气分析即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解:读图可知,南海海域 6 级以上大风的等值线分布呈团状,由四周向中心附近风力增强,中心附近风力达到 10 级以上,这应是热带气旋引起的,因此此时我国南海海域可能出现的天气系统是气旋, C 符合题意;
冷锋和暖锋天气系统一般呈条带状,形成风力分布也应大致呈条带状,与图中信息不符,排除 A , B ;
海洋上很难产生风力可达 10 级以上的反气旋,排除 D 。
故选: A 。
7. 【分析】
锋面系统与天气: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
冷锋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的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
冷锋过境时:会出现大风,云层增厚和雨、雪天气。
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题干的基本信息,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天气分析即可。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解:读图可知,南海海域 6 级以上大风的等值线分布呈团状,由四周向中心附近风力增强,中心附近风力达到 10 级以上,这应是热带气旋引起的,因此此时我国南海海域可能出现的天气系统是北半球气旋,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A 符合题意。
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主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B 错误。
热带气旋中心是无风少雨区,中心附近则风力最大,降水量最大, C 错误。
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形成于赤道以北的热带洋面上,来自东南太阳洋洋面, D 错误。
故选: A 。

8~9.【答案】C、D
【解析】
8. 【分析】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
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解答】
解:读图分析,从莫斯科到北冰洋沿岸,纬度升高,气温降低,蒸发力逐渐减弱, A 错误, C 正确;
水循环相对强度数值减小, B 错误;
从莫斯科到北冰洋沿岸,暖湿的西风的影响减弱,冷干的极地东风的影响增强,年均降水量逐渐减少, D 错误。
故选: C 。
9. 【分析】
本题考查莫斯科降水量、蒸发量及蒸发力特点,解答本题时要读懂数值含义,湿润系数大于 1 ,说明年平均降水量大于蒸发力,反之小于蒸发力;一般来说,年平均蒸发量小于蒸发力,水分循环相对强度小于 1 ,数值越小,说明年平均蒸发量越小。
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及分析判断能力,解题关键是理清湿润系数、水循环相对强度数值含义,并能通过数据分析莫斯科降水量、蒸发力及蒸发量特点。
【解答】
解: A :根据图中数值可知,莫斯科湿润系数在 1 到 1.25 之间,说明年平均降水量大于蒸发力, A 错;
B :读图可知,莫斯科年平均降水量与蒸发力比值大于 1 ,而莫斯科年平均蒸发量与蒸发力比值小于 1 ,说明年平均蒸发量小于年平均降水量, B 错;
C :读图 2 可知,莫斯科年平均蒸发量与蒸发力比值小于 1 ,说明年平均蒸发量小于蒸发力, C 错;
D :读图可知,莫斯科年平均降水量与蒸发力比值大于 1 ,而莫斯科年平均蒸发量与蒸发力比值小于 1 ,说明年平均蒸发量小于年平均降水量, D 对。
故选: D 。

10~11.【答案】C、D
【解析】
10. 【分析】
本题考查河心沙洲一年中面积最小的时间判断,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河流的水文特征。
【解答】
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夏季,降水较多,雨水补给河流形成夏汛,夏季,河流径流量大,河流水位高,淹没部分沙洲,故河心沙洲一年中面积最小的时间是 8 月,故 C 正确, ABD 错误。
11. 【分析】
本题考查该区域的石勒喀河泥沙大量淤积在南岸的根本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掌握河流地貌及其形成。
【解答】
结合图中信息看,在两河交汇处,额尔古纳河河道变窄,受地形“狭管效应”影响,额尔古纳河流速会变快,这样对石勒喀河南岸水流产生较强的顶托作用,使得南岸一侧水流流速变慢,泥沙容易沉积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形成了泥沙大量淤积在石勒喀河南岸的景观, D 正确;从图中等高线信息看,石勒喀河南岸等高线较密,地形并不开阔, A 错;河流泥沙淤积的主要原因是河水流速变慢,搬运能力减弱,导致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石勒喀河含沙量大是淤积的物质条件,不是根本原因, B 错;若该地地转偏向力作用明显,则对河水对南岸侵蚀作用较强,不会有泥沙大量淤积, C 错。
12~13.【答案】B、A
【解析】 12.
地势高的地方接受侵蚀,地势低的地方接受沉积。据图并结合图例可知,图示范围有4个侵蚀面,说明经历了4次地壳上升运动。
13.
图中丙为岩浆岩;丁为大理岩,属于石灰岩变质而成的变质岩;乙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甲为侵蚀面。该区域先是形成沉积岩层乙,后岩浆侵入形成岩层丙,在岩浆岩附近由于高温的影响,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后该区域被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甲。故选A。
14~15.【答案】B、D
【解析】
14.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判断,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读图分析提取关键信息。
【解答】
读左图可知,肯尼亚山位于赤道附近东非高原之上,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地水平自然带以热带草原为主,甲地位于肯尼亚山山麓,甲地为热带草原带的可能性大,读右图,甲地位于肯尼亚山西北坡,当地降水的水汽主要由东南信风从海洋上带来,甲地位于湿润气流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图中显示不足 1000mm ),因此可以基本确定甲地自然带是热带草原带, B 符合题意;图中显示,甲地降水量不大,纬度低、蒸发强,形成的热带雨林带、山地雨林带和山地稀疏林带的可能性小,排除 A 、 C 、 D 。故选 B 。
15.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肯尼亚山东南坡和西北坡的冰川带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读图分析提取关键信息。
【解答】
冰川带高度以雪线高度为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般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量呈负相关。肯尼亚山地带赤道附近,其东南坡和西北坡的气温相关较小,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不大,但肯尼亚山东南坡为当地湿润气流的迎风坡,西北坡为背风坡,东南坡降水量大于西北坡,图中信息也可以看出这一特征,从而使得东南坡雪线较低,西北坡雪线较高。由此判断,影响肯尼亚山东南坡和西北坡的冰川带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不是纬度、海拔和地形等因素, D 符合题意,排除 A 、 B 、 C 。故选 D 。
16~17.【答案】A、D
【解析】
16. 【分析】
本题考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分布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外力作用的类型及分布。
【解答】
由图可知,该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以黄土高原地区分布范围最大,根据黄土高原“风吹来的高原”可知,该沉积物为冬季风风力堆积形成。小兴安岭的西坡为冬季风迎风坡,受地形阻挡,风力减小,沙尘堆积,东坡为背风坡,沙尘较少,堆积较少,所以 A 正确, BCD 错误。
17. 【分析】
本题考查东北地区沉积物结构紧实、钙含量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土壤的知识。
【解答】
生物根系生长或微生物活动会使土壤疏松,所以 A 错误;东北地区地势较低,冰川作用不明显,所以 B 错误;东北地区不是我国主要酸雨区, 酸雨作用不明显,所以 C 错误;与西北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地处我国季风区,降水较多,流水冲刷、下渗导致沙尘沉积物空隙小,结构紧实,降水下渗溶解矿物钙,产生淋溶作用,使堆积物上层含量普遍偏低,所以 D 正确。
18.【答案】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暖季伊犁河谷山区降水量最大值主要在22点前后,降水量最小值主要在13点前后,降水量夜晚的数值明显大于白天。
(2)由于受西风影响,气候温和湿润,山地地形复杂,受山谷风和西风影响,湿润气流沿山坡抬升,易形成地形雨,故山区降水明显高于河谷平原。
(3)据材料信息“每年10月~次年4月以降雪为主,我们称之为冷季”可知,伊犁河谷平原冬季气温低,冷空气密度大,河谷平原冷空气聚集,形成冷气团,西风从海洋吹来,为暖湿气团,冷气团与暖湿的西风相遇,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锋面雨。
故答案为:
(1)降水量夜晚多于白天;降水量最大值主要在22点前后;降水量最小值主要在13点前后。
(2)山地地形复杂,受山谷风和西风影响,湿润气流沿山坡抬升,易形成降水。
(3)锋面雨;冷季,河谷平原冷空气聚集,形成冷气团,与暖湿的西风相遇,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气温降低,易形成降水。
【解析】 ( 1 )读图 2 中《暖季时空变化图》,可直接分析出暖季伊犁河谷山区降水量夜晚大于白天。
( 2 )据伊利河谷的纬度位置可知,该地受中纬西风的影响,西风山谷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
( 3 )冷季西风从大西洋上带来的暖湿气流与河谷平原的冷气团相遇,形成锋面雨。
本题以伊犁河谷位置示意图和暖季和冷季降水量的时空统计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9.【答案】(1)结合材料分析,岷江上游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较丰富,流域面积较大,河流径流量较丰富;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夏季水位高;松潘、黑水河段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有结冰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较小。
(2)由材料可知,岷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西岸多山地,地势西高东低,河流随地势自西向东注入岷江;岷江东岸为成都平原,地势平坦,且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径流难以汇入岷江。
(3)结合材料分析,都江堰灌溉工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须遵守保护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等公约,杨柳湖水坝建在距都江堰三大工程之一的鱼嘴上游1.3千米处,会使都江堰因水量减少而减弱功能,不利于世界遗产的保护;该区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区,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带发育,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不利于修建水坝。
故答案为:
(1)径流量较丰富;季节变化较大,夏季水位较高;松潘、黑水河段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落差大,流速较快,水能丰富。
(2)岷江上游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西岸多山地,地势西高东低,河流随地势注入岷江;岷江东岸地势低,地表径流难以汇入岷江。
(3)会使都江堰因水量减少而减弱功能,不利于世界遗产的保护;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且不稳定,不利于修建水坝。
【解析】 ( 1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能资源、流速及水位。
( 2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 3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方向为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
本题考查了河流的水文和水系特、水坝建设的评价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渗透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