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

文档属性

名称 诗词五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11-21 20:3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1张PPT。诗 词 五 首使 至 塞 上
王 维 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省永济)人。开元(721)进士。先后担任太乐丞、济州司仓参军、右拾遗、蓝察御史等职。后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司诗,故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的代表。其山水田园诗,或壮丽雄阔,或清幽恬淡,他不但是写诗,还擅长绘画、音乐,精通佛理。苏轼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到边疆慰问守卫边防的将士,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创作背景·意境情感 sāi 瓶塞
塞 sài 边塞
sè 堵塞骑jì 铁骑(骑兵)
qí 骑马燕yān 燕然
yàn 燕子多音字梳理赏析全诗 首联:交代了作者的去向、出使的经过。 尾联:照应题目和开头,以到边塞作结。颈联:写落日时边关所见。以出色的描写,道出
了边塞之景的奇特壮丽和孤寂之赶。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既概括地交代了行程,
又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了诗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的风光。大漠向无边的远方伸展,视角广,景深长,给人以开阔、广袤、深邃的感觉;但这仅是平面的构图,必须接以“孤烟直”三个字,才有了立体感。
“孤”——显出人烟的稀少,“直”表现出诗人对边塞上景物的惊异。“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添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为被分割的画面涂上了统一的色调,显示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这里,圆与方、动与静、横与竖、大与小、高与低、远与近、轻与重、明与暗、升与沉、景与情等多样、对立的因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既不杂乱,又不单调;既丰富,又单纯;既活泼,又有秩序,造成一种和谐的美。写作特点:
1、比喻贴切生动。
2、细致逼真地描绘出壮丽、奇特、苍茫的塞外风光。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诗歌主要思想:泊秦淮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由于性情刚强、直陈利弊,得罪当权,所以不为重用,使他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于是浪迹于江湖,饮酒赋诗以自遣。他作诗技巧甚高,文字鲜明华丽,却又充满对人生的感慨,后世认为杜牧的诗豪迈气慨,在晚唐中自成一格,为了别于杜甫,世称“小杜”。作者简介: 南京是六朝故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秦淮河一带又是南京成最有名的声色犬马之地。诗人夜泊秦淮河,借写眼前而抒现实之忧,写出了这首千古绝唱的七言绝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指责商女,是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诗的大意分析赏析全诗 “烟笼”句: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 “夜泊”句:点明“夜泊”,交代写诗的时间、地点;以“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末尾两句:全诗主旨所在。“后庭花”作为亡国之音历代是忌讳唱的,但秦淮河美好的月色里,“不知亡国恨”的歌女偏偏唱这个不详之音。诗人用此曲笔,试想一下,歌女所唱,还不是为取悦寻欢作乐的达观贵人吗?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听歌的这帮家伙。“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在杜牧看来,晚唐政局危机四伏,达观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日听亡国之音为乐,明日有可能自己就要上演亡国的悲剧了。名句赏析 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诗人在此用曲笔写法,歌女所唱,正是为取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听歌的这帮家伙。“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
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达官贵人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读后小总结 这是一首带有讽诫意味的诗,诗人在夜晚泊舟秦淮河畔,看到六朝金粉的金陵浮华奢靡、热闹非凡,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无 题
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人(今河南沁阳县人)。唐代后期,在统治集团内部党派激烈的斗争中,李商隐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了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格律严整,风格婉转缠绵。有《李义山诗集》。作者简介:赏析全诗首联:“相见”句: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相见难,所以相别之时更加难舍难分了。两个“难”字凸现出两人情深意厚。
“东风”句:以景渲染、烘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情别绪,景语亦情语。颔联:是警句。“春蚕吐丝,到死才吐尽;蜡炬成灰,烛泪才流干。”运用双关语不露斧凿之痕,“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巧妙。颈联: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既担心容颜变老,又担心男人一人在外,夜里读书时会为寒气所侵,其中含有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尾联:强作宽慰之语,女子明知男子要与之离别到很远的地方去,蓬山 已非人间之境,起远可想而知,但却总是“无多路”,且有“青鸟”经常传递信息。青鸟亦是仙鸟,要仙鸟才能“探望”,更可见相隔之远。到此,情越写越深,开头“别亦难”之“难”就让人愈加容易领会了。 诗的大意分析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坚忍的执著精神,感情境界极为丰富。本首诗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写出了悠悠的离恨、生死不渝的追忆以及再见遥遥无期的哀伤。)词的常识: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用来歌唱的诗体,产生于隋唐,宋朝进入了兴盛的时期,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因为一首词中句式长短不一,又叫长短句。辛弃疾有词集叫《稼轩长短句》。 豪放词派和婉约词派是我国古代词的两大流派。婉约词派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欧阳修、刘永、李清照等。苏轼开创了豪放词派,其词作题材广泛,表现方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大气、恢宏,辛弃疾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词都有词牌,词牌规定了词的句数、字数及音律。浣 溪 沙
晏 殊 晏殊(991—1055):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川人),北宋初期著名的宰相、词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他一生富贵优游,卒谥元献。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庭台”:由景触情,顿生伤感目睹眼前,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和去年暮春对比真有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似乎一切在变化,让人琢磨不透,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慨叹:夕阳西下几时回?——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光阴 流逝的无限惆怅。上片:着重抒写了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事情的流连,同时也不免流露出对光阴 流逝的无限惆怅。 上片赏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千古佳句,被誉为“天然奇偶”,对仗工整而不凿痕迹词人对此也颇为得意。 “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有深深的叹息;“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着迷离的思绪,词人似乎失去了什么,又似乎拥有了什么,似虚似实,意味深长。“燕归来”与“花落去”为实笔,但一经与“似曾相识”、“无可奈何”相联系,内涵丰富,带有对美好事物的象征意义,就在这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下片赏析: “小圆香径独徘徊”句:直抒寂寞和忧伤。“独徘徊”,可见词境中只有词人独自一人,独自饮酒,独自伫立庭台。“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词所有的思绪都由这“独”字而来。下片:借物传意,融情入景,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既象征某种事物一去不复返,又象征着某些使人眷恋的事物的重现,内蕴丰富。
水调歌头苏 轼 苏轼作此词时40岁,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他既对朝廷政局深切关注,又期望重返汴京,心情复杂,时逢中秋,一饮而醉,醒后感慨弥深,遂作此词。苏轼(1036—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人。苏洵之子。 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有的?举起酒杯我问青天。不知月亮上,今晚是何年何月,何种情景?我想乘长风到月宫上去看个究竟,但有担心经不住月宫上的寒冷。月下起舞,只有冷清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温暖的人间呢。

月光转移,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又低低的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月亮啊,你不应该有什么憾事,为什么总是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才月圆呢?人生总有悲欢离合之事,这样的事情自古以来就难十全十美。只希望别离后的人能各自珍重,长期珍摄,可远隔千里,共浴月光,同赏皎月。听录音,理解诗意 词一开篇接连两个发问,其一,天上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其二,不知月亮上,“今夕是何年”?这样的问题李白也曾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相比之下,苏轼这一问,问得更加痴迷。很明显,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把酒问月,并想象着月宫今夕的情景;但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起来,于是,诗人转而安慰自己:在天上起舞,只有冷清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留在温暖的人间呢?词中隐约透露出再现实中苦闷难谴,欲求解脱的情绪。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诗文赏析 下片除开头写月移光转而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第一句就把月光拟人化,写出了月光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带出因离愁别苦而“无眠”的月下人。月圆了人却不能团圆,词人不禁埋怨起一轮明月了:“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意思是:月亮你不应有什么憾事,为什么偏偏在人离别的时候显得格外的圆?此设想甚奇,但词人又调转笔锋,作了一番宽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实在用不着特别地悲伤。这样层层推进,愈进愈深,释却离怨,于是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能够不为离愁别绪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惟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词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达观思想。下片: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沉思、探求。 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并不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仍处处可见。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应当指出,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到底上一问人生。在就经过一番认真探求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可见,寓哲理于情理之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特点: 这首次几乎句句写月,词意优美,令人玩味不尽。全词既充溢着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乐观豁达的情绪。这首词中寻得安慰,称誉它为最好的一首中秋词,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