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流水地貌(第2课时)
【课程标准】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识别3~4种地貌。
【学习目标】
1.运用景观图与示意图,说出解滑坡、泥石流分布特点。
2.结合案例,叙述滑坡、石流的形成原因。
3.结合实例,对比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难点:滑坡、泥石流的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视频导入
滚滚的山体滑坡是如何发生?它会带来哪些危害?我们又该如何防治?
新课讲授:
一、滑坡
过渡:我国是一个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都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了解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和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1.滑坡的形成机制
活动: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课件图片信息,推测滑坡形成的条件?
2.滑坡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活动:阅读课本P45页相关图文材料,思考:让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总结归纳滑坡的危害、滑坡多发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防治措施。
(1)图中滑坡发生后,对当地环境会产生哪些重大危害
(2)滑坡多发地区具有怎样的自然环境特征 在滑坡多发地区,人们应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参考答案:
(1)滑坡常常给工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滑坡对乡村最主要的危害是摧毁农田、房舍、伤害人畜、毁坏森林、道路农业机械设施和水利水电设施等;发生在城镇的滑坡则常常会砸埋房屋,伤亡人畜、毁坏田地、摧毁工厂、学校、机关单位等,毁坏各种基础设施,造成停电、停水等;发生在工矿区的滑坡,可摧毁矿山设施,伤亡职工,毁坏厂房,使矿山停工停产,造成重大财产和人员损失。
(2)滑坡多发地区具有地质结构不稳定, 岩石易破碎有软弱结构面,地形陡峻,降水多且强度大等自然环境特征。
防范措施:①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对滑坡的诱发作用,如建排水沟,保护坡地植被等;②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如削坡减载,边坡人工加固等;③减少甚至消除不合理的人类活动;④建立灾害预警机制,提升人们防灾抗灾的能力等。
二、泥石流
过渡:不同于山体滑坡,但又和山体滑坡有很多共性之处。
1.泥石流的形成机制
活动: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及课件图片信息,尝试推测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2.泥石流的危害、我国泥石流分布范围广的原因及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活动:通过阅读课本P45-46图文材料,总结归纳泥石流的危害、我国泥石流分布范围广的原因及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1)简述泥石流可能造成的危害,扼要说明我国泥石流分布范围广的原因。
(2)目前,根治泥石流的难度极大,泥石流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议一议,为减少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我们可采取哪些预防措施
参考答案:
(1)泥石流能够毁坏房屋,造成人员伤亡;会危害公路、铁路和河道安全,造成交通中断;还能危害农作物,淤埋农田,造成农业减产减收等。
我国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形坡度大;地处板块边界,地壳活动剧烈,岩层破碎,地表松散物多;位于季风气候范围,夏季降水集中,降水量多、强度大;人口总量大、分布密集,人类活动影响大等。
(2)工程措施:修建堤坝或者护坡工程、植树种草、加固变性土体、岩土改造、疏排水等;
非工程措施:建立预警预报机制、完善减灾防灾法规、加强防灾减灾教育等。
3.遇到泥石流灾害我们该怎么办
活动:阅读课本图文材料,了解遇到泥石流灾害该如何自救和躲避。
4.对比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的异同点
活动:通过对比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对比分析二者的异同点。
参考答案:
相同点:都主要发生在山区;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滑动;人类活动可诱发;破坏力极强;由外力作用导致;具有实发性。
不同点:位置不同,滑坡发生在陡坡地带,泥石流发生在沟谷之中;滑坡碎屑物质颗粒相对较大,泥石流相对较小;滑坡一般需要降水诱发,无降水也可以发生,泥石流必须有降水参与;
课堂练习:
见课件。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图文资料探究了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分析了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形成机制和防御措施,进一步分析了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异同点。
作业布置: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是在流水作用下形成,上节课学生了解了流水作用和流水地貌,对本节课的内容就相对容易理解了。滑坡、泥石流在网络和媒体上经常出现,但学生了解的主要是其危害,对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和防治措施了解较少。因此,本节课是是对学生课内外知识的一个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