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30 07:24:42

文档简介

蓉城名校联盟2020级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28 AACDD
29~33 ACCBB
3435C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一)必考题:共37分
41.(25分)
(1)(14分)
特点:探索早、历代重视;救灾措施多样化;直接救济与间接救济结合:调价减税等经济手段与移民
等行政手段并用:政府主导,民间参与少:防灾与救灾结合;据灾情不同救助,务实灵活。(每点2分,
任答4点共8分)
影响:利:缓解灾民民生压力,稳定社会秩序:为治理河患等防灾工程提供劳动力,保证封建经济的
恢复发展: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提高古代防灾救灾的治理能力,影响后世;与灾难的抗争增强了民族凝聚
力:(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
弊:捐纳助赈为卖官鬻爵、官吏贪污开启了方便之门:容易导致政府财政负担过重。(每点2
分,任答1点共2分)
(2)(11分)
新变化:民间力量积极参与,江浙绅商影响较大:商赈专业化,公正公开:西方传教士参与赈灾,主
体多元化:各地协作赈灾:近代化特征明显。(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
原因:列强入侵,边疆危机,国势日衰:政府主导的传统救灾慈善弊端日显,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
要;西方教会慈善事业的冲击: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官僚、士绅受传统济世观念和家国情怀
的感召。(每点2分,任答3点共5分)
42.(12分)
示例一:
选取信息: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1分)
主题:隋唐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的特点。(2分)
论述: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融十分频
繁。其具体表现有: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就三教合一而言,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
据,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以及外传宗教佛教,均在中国有了广泛的受众,它们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起,影
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就李、杜诗歌与胡旋舞而言,这一时期,唐诗的创作达到顶峰,李白的诗歌体现了盛
唐气象,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社会境况:在各民族频繁交流的大背景下,来
自西域地区的乐舞如胡旋舞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娱乐生活。(8分)
结论:隋唐时期,尤其是唐,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融十分频繁,
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多元的特点。(1分)
示例二:
选取信息: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都护府与藩镇的设立;三教合一。(1分)
主题: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2分)
论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时期,其主要表现为: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都
护府与藩镇的设立;三教合一。在经济上,伴随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
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为沟通汉族与西域各族及中外的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政治上,蓉城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联考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考籍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老子认为“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荀子认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墨子认为“先万民之身,后为己身”。这些主张说明当时他们
A.主张以人为本的治国之道 B.强调君主统治的重要作用
C.反思殷商灭亡的历史教训 D.迎合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
25.战国时期,“天下”主要对应“冠带之伦”的中原诸侯;秦始皇“尽并兼天下诸侯”后,“天下”的范围相应扩展至周边“四夷”所处的区域;汉武帝时期复“外攘四夷”,“天下”范围进一步扩展。“天下”范围的演变
A.有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增强 B.消除了国家分裂隐患
C.保证了民众生产生活的稳定 D.凸显了中原核心地位
26.岳麓秦简记载了发生在秦王政十八年的《识劫冤案》,此案多次提到大夫沛把“稻田廿亩”作为私产直接分给了名叫识的“隶”,且得到当地官府的认可。里耶秦简又记载:“都乡黔首田启陵界中,一顷卌一亩,钱八十五。”上述记载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基层治理成效显著 B.民众地位得到提升
C.土地制度践行实况 D.国家实力逐渐增强
27.表1是魏晋南北朝面妆的主要样式及寓意
表1
样式 寓意
仙髻、仙蛾装、五色花钿 有长生不死的内涵,表达对神仙世界的憧憬
面颊点丹脂、斜红面妆 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依附和取悦男子为主的爱恋观
额黄妆、点额V形花钿 代表脱离世俗苦难向往极乐世界的美好祈愿
出茧眉、碎妆 彰显妇功美德以及对女性在生殖方面的社会期望
这些面妆的出现
A.根源于佛教以及道教的兴盛 B.侧面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繁荣
C.均反映社会动荡与儒学衰落 D.体现了形神兼备的审美追求
28.图5是学者统计的唐代科举制下少数民族登科人数分布情况。这可用来说明唐代
图5
A.国力盛衰影响登科数量 B.庶族子弟入仕日益受阻
C.进士科目考试难度最低 D.制度建设推动文化认同
29.表2是宋朝国家专卖的五种形式。据此可知,当时宋朝专卖政策
表2
形式1 从生产、运输到销售,全部由国家进行。
形式2 国家给予专业生产者以本钱,产品由国家收购后出卖,或者转租商人销售。
形式3 进口舶来品全部或部分由国家掌握,后转卖给商人出售。
形式4 商业经营许可政策,准许生产者出售给商人,由商人销售,国家向两者征税。
形式5 国家不干涉生产和流通,仅采取严密的税收管理制度。
A.让利于民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B.规范了市场经济的有序经营
C.确立了中央财政的优势地位 D.解决了冗费带来的财政压力
30.宋代监察官一般身兼监察职能和其他职能。如通判和知州可共同管理一州事务,既要负责行政职务又要负责监察官员,甚至监察权本身也可兼任,可由各监司互相代理职权。这一制度
A.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影响监察效能的发挥 D.导致了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31.表3是不同学者对于明朝亡国原因的历史分析。他们均认为其重要原因是
表3
记载 出处
(崇祯)以宫中内帑(皇室财富),视为千年必不可拔之基;祖宗所贻,不可分毫取用。致使九边军士数年无饷,体无完衣。 张岱《石匮书后集》
庄烈(崇祯)而性愎而自用,怙前一往,则亦有不能辞亡国之咎者。 全祖望《明庄烈帝论》
明之亡实亡于内忧而非亡于外患……最显而易见……是(崇祯)在攘外与安内的两难选择中举棋不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A.财政困难影响了军力 B.内忧外患引发农民起义
C.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 D.经济退步激化各种矛盾
32.17世纪中叶,江南地区的农学家、学者、官员,甚至连康熙皇帝本人都大力提倡种植双季稻,可是却并未推广开来。这是由于
A.人地矛盾趋于缓和 B.经济结构多样化
C.重农抑商政策解体 D.农民缺乏进取心
33.1842年《伦敦新闻画报》记者在游历中国后写到:“英方长期以来饱受……中国政府侮辱,故在忍无可忍之际必须一雪前耻。”同时他又真实再现了勤劳坚韧、健康活泼、乐观向上的中国百姓形象。该报道
A.力求还原鸦片战争原貌 B.体现民族意识与新闻中立的交织
C.意在寻求中国百姓支持 D.反映了中国内部官民之间的矛盾
34.表4是19世纪上半叶部分年份(1817、1821、1825、1830)广州进口货物统计表(单位:万两)。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表4
毛织 金属 皮货 棉类 鸦片 总额
1817年 313 58 25 818 418 1 632
1821年 328 46 48 505 943 1 870
1825年 392 77 39 623 978 2 109
1830年 291 87 9 567 1 496 2 450
A.对外贸易逆差严重 B.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C.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D.白银出现大量外流
35.1866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万国公报》,因刊载“中西文明对比”先后得到张之洞、总理衙门的亲睐;1889年政府在北京、南京等地举行乡试,分发了1 200份。这说明
A.西方侵略方式发生转变 B.士大夫接受西方主流文化
C.中西文明冲突由此开始 D.该报适应了当时国家需求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41.自古以来,防灾救灾都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秦汉以来,地方发生灾荒都要及时逐级如实报告,官员复查核实按轻重定级,国家无偿发放救济钱物,实行不同程度的蠲免、减征及缓征赋役,汉代除免征田租外,还免征耕地附加税、戍边代役钱、人头税。官府往往腾出官邸,设置医药救治,地方政府大多设临时收容所,把平时常设的如居养院、普济院等动员起来收容贫而不能自存的灾民。唐朝官府让灾民兴修水利工程,获得相应的赈济钱物,并及时从外地调运粮食支援灾区,调运粮食平抑粮价;组织引导灾民有序流动,到丰裕地区就食糊口。宋代除继续推行劝奖民间纳粟助赈外,还采用纳粟赎罪、散给僧道度牒等方式筹措赈灾钱粮,元明清有入粟补官及捐纳制度。
——摘编自赫治清《我国古代救灾防灾的经验教训》
材料二
1876~1879年,华北发生了特大旱灾,史称“丁戊奇荒”。“清政府准许开仓赈济,邻近各省开设捐局,从应解京饷和浙江海防经费中划留银两赈恤山西各州”。仁元钱庄董事经元善与友人创立上海共济同人会,得到郑观应、王介眉等沪上绅商的广泛支持,4月,又联合设立上海协赈公所,苏州、扬州、杭州三处也先后设立筹赈公所,一同赴灾区救灾。协赈公所明确规定募捐、收款、运送、发放等每个环节,均有专人各负其责,每月收支的各笔捐款必须登报公诸于众,事后还要刊印信录,“以昭核实”,因而极少出现账目混乱和贪污挪用的现象。在跨区域地放赈和转运过程中,各办赈点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与协调合作,保证了赈济的高效率。在“商赈”的感召之下,全国各地绅商民众,纷纷捐助。西方传教士为了“争取信徒”,也积极参加赈灾,是为“教赈”,成为了官赈、商赈之外的有力补充,虽其结果仍旧“杯水车薪”,其三者力量合流却开启了中国传统救灾模式的近代化转型。
——摘编自谢忠强《官赈、商赈、教赈:近代救灾主体的力量合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救灾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救灾的新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11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从上图中任选3个及以上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运用所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予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二)选考题: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清政府为筹措军饷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于咸丰三年(1853)在扬州设厘金所。厘金在最初试行的时候,本来只被视为一种临时的筹款方法,但因其效果明显,于是从咸丰七年(1857)以后,几乎在全国各省普遍推广开来了。厘金有四大类:百货厘、盐厘、洋药厘和土药厘。但在实际征收过程中,诸凡一切贫富人民从生到死的生活用品,无一不在被征之列,具体多达几百项甚至一千多项。厘金创办之初,其征收比率是1%,以后逐渐提高,多数省份的征收比率均在5%~20%之间。例如江苏的厘金征收比率虽为5%,但以二卡则为10%,以三卡论则为15%,以四卡论则为20%。1853~1864年,全国厘金收入共计1亿余两,而如此大的款项,其收支权却不在中央而在地方。
——摘编自郑备军《中国近代厘金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实行厘金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政府实行厘金制度的影响。(9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略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王念孙,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嘉庆四年,白莲教战事正酣,王念孙上陈剿贼六事,后又弹劾和珅,声震朝野。王念孙在工部时,热心水利,著有《导河议》等,涉及颇广,多方考证,竭力辨其真伪。每到一地,王念孙必亲自深入勘察地形地貌,分析水旱根源。道光六年,王念孙罢官,从此专心学术。王念孙搜集汉魏以前的古训,详加考证,对儒家经典和先秦诸子、历史著作中的字、句之讹错进行研究,发展出一种新的校勘学。王念孙致力于对古代经典的考索,与同时代学者一道在经学研究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了现代学术分科的新知识系统的萌芽。
——据《清史稿》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念孙为官治学的品质。(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念孙为官治学品质形成的原因。(7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