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孙权劝学》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孙权劝学》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9 20:5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孙权劝学
司马光
仪陇县杨桥镇小学校 黄 辉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词义、识记文学常识,疏通文意。
2.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品味人物对话,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4.培养阅读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词义、识记文学常识,疏通文意。
2.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品味人物对话,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抓住关键语句,深入品味人物对话,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就证明了这个观点。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这个故事叫《孙权劝学》,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资治通鉴》。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清读顺
1、疏通重点字音

涉猎



孰若
qīnɡ
shè liè


suì
shú
2、了解作家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主编史书《资治通鉴》,著有《司马公文集》 《稽古录》等。
3、了解作品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上起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贯串了1362年间的史事。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所以命名为《资治通鉴》。
4、听朗读、知节奏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三、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1、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 蒙母,结友而别。
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2、重点研读,文言积累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古时王侯的自称。
今义:单独,孤单。

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博士
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但当涉猎
古义:只,只是。
今义:但是。
即更刮目相待
古义:另,另外。
今义:更加。

卿今当涂掌事
掌管,担当
担当涉猎
应当

与蒙论议,大惊曰
十分,非常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敬辞

见往事耳
动词,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动词,知晓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 :“蒙以军中多务辞”
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结友”前省略“与蒙”
四、分角色朗读,探究课文内容
1、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
2、故事情节是如何开展的?
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情节。
3、全文共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孙权劝学
第三:鲁肃叹学
4、可用文中哪两个词语来概括鲁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
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第二:吕蒙就学
5、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鲁肃与吕蒙议论,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确实学识进步很快、很大。鲁肃为之折服,与其“结友”。
6、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的经历给了我们怎样的启发?
读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读书可以增长人的才干,读书可以改变人生。
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可以提高人的品位。
读书不只是学生要做的事,参加工作的人同样要读书。
人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活到老,学到老。
五、品味语言、把握形象
1、孙权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表现孙权对吕蒙很关心,同时对他寄予厚望。说明孙权是一位关心下属、善于培养人才的君主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当吕蒙用“军中多务”来推脱的时候,孙权不但没有生气发怒,而且还拿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鼓励吕蒙,让吕蒙最终无法推辞。这说明孙权是一位心胸开阔的君主。
2、吕蒙
“蒙乃始就学”
吕蒙于是开始读书学习,说明吕蒙能够虚心接受别人的劝导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吕蒙本来是一个并不很愿意学习的人,在短时间的学习之后,就能令人”刮目相待“。由此可见,吕蒙是克服了很多困难,下了很多苦功,才有此成就的,说明吕蒙是一个有毅力、能吃苦的人。
3、鲁肃
可见他对吕蒙及其母亲的尊重。拜见孟母之后,他与吕蒙结为好友。由此可见,鲁肃非常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善于结交有才之士。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拜蒙母”
六、课堂小结,探究主题
写作特色
1、叙事简练,裁剪精当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省略了吕蒙如何学习,才略如何长进的过程。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其善劝,而略去吕蒙的答话和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
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2.运用对比,突出中心
孙权劝吕蒙学习时,吕蒙借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用自身状况和吕蒙的托词进行对比来驳斥吕蒙,吕蒙接受建议,开始学习。
在被劝学前吕蒙“才略”不高,接受孙权建议学习后,令鲁肃大吃一惊,前后变化形成鲜明对比,吕蒙学习后的巨大变化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从侧面表现出来的,文章由此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3、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叙写孙权劝吕蒙学习和吕蒙经过学习才略有了惊人的进步的故事,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巨大作用,以此勉励人们努力学习。
七、布置作业
1、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研究
(2)见往事尔
了解
(3)蒙乃始就学
从事
(4)士别三日

(5)即更刮相待
重新
(6)肃遂蒙母
于是
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当①但当涉猎
应当
②当涂掌事

B.见①见往事耳
了解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认清
C.而①结友而别
表承接
②相委而去
表承接
D.之①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主谓之间
C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现象的是( )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B.见往事耳
C.但当涉猎 D.与儿女讲论文义
C
4、翻译下列句子
⑴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托。
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5、说出来源于本文的两个成语并解释。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⑴“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⑵“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6、阅读《伤仲永》一文,从内容、写法找出与本文的异同点。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⑴同:与学习有关,都说明“开卷有益”
⑵异:
《伤仲永》----少年不学,泯然众人,先叙后议。
《孙权劝学》----成年肯学,刮目相待,对话描写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原因)
学必有得
鲁肃叹学
非复吴下阿蒙
印证变化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学法)
孤常读书 大有所益(好处)
吕蒙就学:蒙乃始就学
结友而别
八、板书设计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