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文学创作上,张岱以小品文见长,以“小品圣手”名世;史学上,张岱与谈迁、万斯同、查继佐并称“浙东四大史家”。
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集》等。
张岱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几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这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一叶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 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只小船,船上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到了亭中,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正滚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是金陵的人,客居此地。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等到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文
言
知
识
积
累
一词多义
“一”
余拏一小舟(数词一,译为一叶)
上下一白(副词,全)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数词一,译为一个)
“更”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文本解析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颇似史家笔法,在庄重中寄寓着情思。张岱的集子中凡记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本文写于1647年左右,记录的崇祯五年(1632)的事。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登基,同一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
背景补充
张岱曾在西湖一带生活了40年,过着锦衣玉食、嬉游玩乐的贵公子生活。
在《西湖梦寻》自序中,张岱写道:“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可见作者对西湖的魂牵梦萦。本文所记“看雪”,只是作者“梦忆”中的一景。
文本解析
本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1.概括式描写(侧面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是写人声鸟鸣断绝,寂寥凄清。
2.全景式描写(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雪后雾气弥漫,天地间白茫茫一片的景象。
3.集合式描写(动态描写)。即“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文本赏析
作者从听觉角度写雪,一个“绝”字,刻画出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这是高度写意的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使人想起《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是从视觉着眼的,天地茫茫,唯余一渔翁。而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可无声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两首诗的因果顺序正好相反,柳诗为渲染独钓的渔翁,而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文本赏析
这一句写出了南国的雪的温情。水汽弥漫,天地一白,使人浮想联篇。
连用三个“与”,将天、云、山、水连接在一起,流畅自然,具有音韵之美,亦有视角变化的层次感。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文本赏析
用了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由大到小排列,视野上由远及近,让人顿生一种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如苏轼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天地的广阔与人的渺小构成强烈对比,充满诗性宇宙的意味。
暗用了《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让人想到世间万物的相对性,从高山之巅来看,西湖也不过是一勺水而已。亦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感。
冰雪世界的洁美映射了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白描是一种描写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简练朴质、不加渲染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
作者除了欣赏雪景之外,还有什么奇遇?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文本解析
作者见有人在,是惊喜的。但并不写自己惊喜,而说对方大喜。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实为作者的心声。同饮则是幸逢知己的快乐,给画面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这又使人想到“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
“强饮”是本不能饮,但为了酬谢知己而不可不饮。
作者问的是姓氏,为何对方却回答籍贯?
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在此。亭中人含蓄地用了“金陵”这个古称。可见张岱内心的隐痛,活在清朝的张岱透过明亡去看当年的旧事,内心自然怀有对于亡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
文本解析
文本解析
如何理解“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往”?
作者并非独自去看雪,却说“独往”,应理解为精神上的独立。这里表现了作者傲岸自恃的情怀,独抱冰雪的操守和孤芳自赏的情调。是晚明江南文人独立不羁精神的表现,其根源是魏晋风度。只有作者这样的雅士,才会夜赏西湖雪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舟子这样的人则不会有此雅兴和追求。
这里的“独”与“独钓寒江雪”的意境一致。之所以要深夜独往,大概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也蕴含着避世的忧愤。
在这宁静的自然中,作者的孤独充实而平静,这种孤独亦夹杂着对宇宙人生的探寻。
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文本解析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痴行
痴景
痴情
“痴”是执着于山水之乐的高雅脱俗之情致。
文本解析
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