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在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
情境导入:
《登高》
杜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文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朗读背诵
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悲伤、忧愁、孤独……
《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国学大师】王国维
悲愁
任务一 复习常识,解释加点字词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 少陵野老 ”,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所作的诗歌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而被人誉为“诗史”,他亦被誉为“诗圣”。艺术上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代表作有“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解释加点字词
渚( 水中的陆地)清沙白鸟飞回(盘旋 )
无边落木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下
万里(远离故乡)悲秋常作客
百年(晚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很,极)恨繁(使……多)霜鬓
潦倒(失意)新停( 刚刚停止)浊酒杯
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这几个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觉(情)?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
高
哀
清
飞
白
人渺小
冷
悲凉
孤独痛苦
析象品境
任务二 析象品境,赏析情景交融
落木
长
江
无边
不尽
萧萧
滚滚
生命之短暂
宇宙之永恒
对
比
下
来
颔联情感
析象品境
时光易逝
人生短暂
壮志未酬
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它们能想到什么?可能引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思?
任务三 知人论世,体会现实悲凉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
病独登台”这联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试做分析。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称:此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请结合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具体分析这八层悲意。
1.这首诗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时写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去世,此时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写下这首诗。
2.此时的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3.从48岁开始,又遭受“安史之乱”,常年漂泊流浪,直到58岁去世。
4.这首诗写后三年,杜甫客死舟中,无人知晓。
5. 他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却又一生坎坷、终身失意,无法实现报国的理想。
关于的“登高”习俗:
古人喜欢登高,或登山,或登台,或登楼,孔子时代就有“君子登高必赋”的传统观念,登高在古代士大夫那里已经演变成日常生活中一种很普遍而高雅的文化活动,成为古代文人展示文才的重要舞台,留下了不少名篇。
登高有三种情况:①笼统地说升至高处,这是随意而登,不指明时间地点;②九月九日登高。饮菊花酒,表达对亲人故交的思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称代表;③正月初七(人日)和十五日登高。
晋陶渊明 《移居》之二:“春秋多佳节,登高赋新诗。” 可见,登高赋诗的佳节,春秋都有。秋当然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春则指正月初七和十五。总体上看,登高的情感内容多是亲情之念、乡国之恋、友情之思,有的作品中往往饱含着作者对社会、国家、人生的忧患意识,使悲情更加浓重。杜甫的 《登高》堪称其中的典范。
万里——离家万里,无法回乡(故乡远在长安,战乱纷飞,经济拮据,严武去世,失去经济支柱,无法回乡)。
秋——既悲自然的萧索凄凉,又悲人生走到了暮秋。
常——多年飘泊流浪。从长安转辗甘肃再到成都又到夔州。最后客死于湘江边上的一只小船里。
作客——寄居他乡,奔波流离。
百年——晚年,时年五十五岁,离他五十八岁去世仅三年了。
多病——身体不好。已患多种疾病。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独——孤独寂寞,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好友严武、李白纷纷去世,与家人远隔万里)
登台——台是高迥处,古人常有重阳家乡登高,祈求长寿的习俗。而如今诗人远离家乡,满身疾病。在高处望天地苍茫,自身之孤渺,无限悲苦郁积于胸。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直接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悲秋’及其种种原因,无一字虚设,无一字没有丰富的内涵。有人认为这两句八重悲哀。试问有哪八重悲哀?
一重:秋天本是悲哀的;(悲秋)
二重:他乡作客是可悲的;(作客)
三重:经常作客更可悲;(常作客)
四重:离家万里,又添悲一层;(万里)
五重:重阳佳节,登高看到如此萧瑟之景(台);
六重:多病之身,如何不悲;(多病)
七重:无亲无友,独自一人,焉得不悲;(独登台)
八重:年过半百,一事无事无成,悲不胜悲啊!(百年)凡此种种,把‘登高’之悲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这就是杜诗的‘深沉蕴藉’。”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俄国]别林斯基
结合背景,分析造成诗人“苦恨”的根源何在?
材料一:《登高》是杜甫767年在四川夔州时所作。当时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趁机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同时,唐与吐蕃等外族战争不断。
材料二:杜甫与酒
“李白斗酒诗百篇”,我们都知道李白是酒仙,其实杜甫也是一位饮中高人。“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从少年开始,杜甫就饮酒;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每天要典当衣服来喝酒,而且走到哪里都有酒债;“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杜甫一直从少年喝到老年,喜也喝酒,悲也喝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酒伴随杜甫一生,最终伴随他平静地走完了人生历程。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杜甫漂泊到湖南耒阳,当地县令素仰诗人大名,送来牛肉和白酒,杜甫“饮过多,一夕而卒(明皇杂录)。”此说向来有争议,为热爱杜甫的人不愿接受,但联系其终生饮酒,当亦在情理中。
常年做客他乡的羁旅之愁;
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
白发日渐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苦恨
杜甫精神的伟大之处:
以饥寒之身而怀济世之心,
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
我们古人有一个处世原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而我们的杜甫则是无论穷达都心系天下,这便是他的志,矢志不移。
任务四 沉郁顿挫,赏析杜诗风格
1、结合你对杜甫和李白的了解,清盘单下图中哪位是诗仙,哪位是诗圣?简述你的判断依据。
古风(其十一)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
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
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
黄河二首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2、朗读下面两首诗,根据诗歌风格,在横线上分别填上作者的名字(李白或杜甫)
诗人 创作方法 主要诗歌内容 创作手法 诗歌风格 代表作
李白 浪漫主义 偏向于抒发个人主观情感、心理感受及理想抱负。 想象、夸张,直抒胸臆 豪放飘逸 《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 现实主义 注重对现实社会生活环境和人们生存现状的描写。 炼字、炼句 沉郁顿挫 《登高》
《石壕吏》
诗歌篇目 体裁 诗句的字数 押韵要求 对仗要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 歌行体 四言、五言、七言、九言 可以换韵 无严格要求
《登高》 七言律诗 七言 一韵到底 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旧体诗(歌行体)与近体诗(格律诗)的体式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