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3课时《地势西高东低》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3课时《地势西高东低》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6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29 21:2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地理 《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课 题: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3课时《地势西高东低》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节课对应的课标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由于地形地势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教材,而且是认识和学习中国地理及其它知识的基础。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各章节之首,成为中国地理的重要基础教材。这一章知识内容与其它教材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教材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贸易以及旅游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空间定位及图文转化能力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形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
2.能在图上标出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利用地形图说出每级阶梯的海拔及地形类型。
3.利用资料,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2.培养学生使用地图提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总结的能力。
3.通过探究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运用不同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点。
2.地势对河流、气候、交通和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阅读地形剖面图,归纳地势特征。
2.探究地势对河流、气候和交通的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时间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诗歌,思考:1.这些诗词和歌词都反映了中国河流的什么特征?2.中国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是为什么吗? 播放相关古诗词,提出问题。 约2分钟 通过展示中国经典的古诗词文化,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明确任务 教师解读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1. 通过对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领会中国地势特点。2. 了解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3. 理解我国地势特点对河流、气候、交通及经济的影响。●教师解读学习目标 约2分钟 1.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2.解读学习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目标的内涵。
图释导学,探究活动一 图释导学,探究活动一图释导学,探究活动二 1.地势西高东低
学生回答:中部高,四周低,高低起伏大。阅读教材P. 24图2-8“中国地形分布图”,思考以下问题,自主学习,然后同桌之间交流讨论,1.根据颜色明显的区域变化,可以把我国大致分为几部分?2.根据颜色判断,每个部分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3.我国地势的特征是什么? 教师提问:回忆初一所学的亚洲地势特点是什么?(过渡)同样的,今天我们也用中国地形图分析中国地势特点。课件展示一张分层设色地形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共同分析下列问题,并进一步观察分析我国地势特点。总结:图中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拔,根据地形图中的颜色,可以把我国大致分为三部分:西部深褐色,中部黄色,东部绿色。西部深褐色表示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的海拔为1000~2000米,东部绿色表示海拔大约为500米以下。由以上可以推出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过渡)要更好的表现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除了用分层设色地形图,还可以用哪种特殊地图?回忆我们初一所学的知识,还有一种地形图可以更直观地体现出地势的特点?地形剖面图。 约5分钟 通过初一所学的亚洲地势特点,引领学生知识迁移。学习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读图方法,通过问题引领读中国地形图并归纳结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读图技巧,还可以锻炼学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归纳结论的能力。
2.呈三级阶梯分布
学生在教材P.30图2-1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描出32°N纬线,观察该纬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巫山、长江中下游平原。学生观察地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图2-19、2-8、2-1,①勾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②标注界线上的主要山脉,③找出界线两侧的主要地形区。找一个学生上台描阶梯分界线,并标注界限上的山脉。 阅读教材P.30图2-1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描出32°N纬线,说出该纬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哪些地形区?(过渡)沿着这条32°N这条纬线切下去,可以得出图2-20“沿32°N线中国地形剖面图”。展示图2-20“沿32°N线中国地形剖面图”。提问: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地势自西向东是逐渐降低的,还是呈阶梯状分布?板画:师问:有几级阶梯呢?总结我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过渡)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巫山)我们发现阶梯与阶梯往往是用山脉作为分界线的。还有哪些山脉作为阶梯分界线?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31活动题1。归纳一、二、三级阶梯的海拔和主要地形类型。 15分钟 引领学生将“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与“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进行对比观察,可以直观地找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和各级阶梯内的地形区;通过描画三级阶梯分界线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
三、探究地势对河流、气候、交通、经济的影响
图释导学,探究活动三 探究主题:1.我国地势对气候(降水)的影响。 2.我国地势对河流、交通的影响。 3.我国大型水电站的分布特点及原因。探究方法:选取资料、小组合作 活动分组:六人组成一小组,1、2小组探究主题1,3、4、5小组探究主题2,6、7、8探究主题3,第9小组总结。结论呈现:各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后选出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由其余小组点评。 给学生资料:1.中国地势剖面图;2.中国河流分布图;3.中国大型水电站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并归纳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的影响。 10分钟 1.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2.探究问题来源于生活,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有一定的探究深度和广度,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小结 小结本节课知识点。 3分钟
知识巩固 完成课堂练习2.核对并更正答案。 讲评练习 8分钟 加强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能力
听歌曲,会唱的一起唱 通过一首歌曲总结本节课知识 2分钟
【板书设计】
【板画设计】
【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学生学会学习,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本节课的设计以“创设情境—图释导学、合作探究—知识巩固”为主线,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学会使用地形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归纳;另一重点为使学生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整体感知地势特征,图释导学部分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在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达到基础知识的落实。在教学重难点问题上开设讨论、探究活动,借助一定的资料让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习地理技能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增强其合作意识和能力。最后通过知识构建、课堂练习、歌曲形式让学生回顾整堂课的知识体系。每个学生都能享受自身参与获得成功的体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课堂检测】
单选题:
下图中,正确反映我国地势特点的是( )
2. 下列山脉既是东西走向,又是我国地势第一、二级分界线的是( )
A.天山 B.昆仑山 C.秦岭 D.横断山脉
3.下列地形区位于我国第一级阶梯上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东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内蒙古高原
家住上海的小华同学想利用暑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设计了四条游览线路。读图回答4~5题
四条游览线路中,能得到下面地形剖面示意图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四条游览线路中,经过我国阶梯数量最多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看图填空:
(1)A为第 级阶梯,该阶梯的主体是① 。
(2)写出数字代表的地形区:② ,③ 。
(3)甲为B、C两级的分界线 山脉。
(4)由图可知,我国地势的总体特征是: ,

(5)下列关于我国地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
A.造成山脉纵横交错 B.使季风气候显著
C.造成中西部干旱少雨 D.使长江、黄河干流自西向东流
河 流




西高东低,
三级阶梯
地势
湿润水汽,
深入内地
阶梯交界,水能巨大
河流东流,沟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