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名称 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
科目 地理 教学班级 提供者
课时 1课时 所属学校
一、本节教学内容分析
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篇幅较长,分为三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个小标题“气候复杂多样”的内容。中国气候复杂多样,教材从气温和降水等方面来探讨,本次课讲述中国的气温和温度带。教材安排多幅地图,培养学生阅读图表的能力。气温分布规律和温度带划分是本节课重点。其中气温分布的原因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于都等温线图,学生获得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技能,能自己标出各条等温线的度数。分析总结中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知道温度带的划分,并了解温度带与农业生产的联系。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了解各温度带的范围,并结合生产实际分析温度带和作物种类、熟制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了解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懂得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我国冬、夏季节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难点: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阅读 2、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及旅游中对气温感知有一定基础,本节课贴近生活,学生较感兴趣;本节教材内容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但是对于读图、析图的能力学生还有些薄弱,需要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会读图方法,进而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课前制作微课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以小组合作竞争机制活跃课堂氛围,并运用奇闻趣事、生活实例等大量素材,使学生能够结合材料以及自身已有知识得出结论。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营造开放式的课堂,结合奇闻趣事和生活实例,用多媒体课件充分的展示。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自制微课“快乐寒假”进行导入。并提问:为什么他们在两个地方穿着不一样?引出本节课主题 学生观察微课中两个小伙伴在寒假中分别到哈尔滨、海口的不同景观及穿着。 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小组活动(一) 图2-22 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 先教会学生读其中一条等温线的度数,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读出其他等温线度数。 学生学会读图方法后,通过小组合作,读出图中5条等温线的度数,并踊跃发言。 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能力
读图分析 引导学生读图初步发现冬季1月平均气温分布规律。冬季:1、越往北气温越低提问:找出我国1月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区域,算一算,大约相差多少度?引导学生得出规律:2、气温差异大。 学生上台指出1月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区域,估算出两地温差至少40℃以上。 培养学生析图能力
知识延伸 提问:哪条等温线可以大致作为判断冬季河流是否结冰的分界线,请你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找出0℃等温线,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0℃等温线以北、以南气温分布特点。描出0℃等温线,发现大致经过秦岭—淮河。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奇闻趣事 图片:快乐大本营5个主持人南矮北高:南方人大多小巧玲珑,北方人大多身材高大,这是为什么?从南北气温差异对人体发育的影响进行分析 学生加深最南北气温差异的理解 贴近生活,活跃氛围
问题情境1 夏季去东北旅游是否需要带厚的羽绒服? 学生分享夏季去东北旅游的经历。 理论联系实际
读图 析图 图2-23 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提问:1、读图找出哈尔滨和海口,计算在7月两个城市温差约多少度?对学生的错误判读进行正确引导中国7月大部分在多少摄氏度以上?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排除什么地方?体现了受到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夏季:1、南北普遍高温 除青藏高原原因:青藏高原海拔高、低温地 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活动(二) 布置学习任务:阅读课本P33—P35,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温度带的划分指标是什么?2、全国划分了哪些温度带?3、温度带和农业生产的什么方面有联系? 学生踊跃回答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概念明晰 区别温度带和热量带,并举出例题让学生注意。 学生得出结论:温度带不等于热量带;热量带相当于五带 对易错知识点进行分析
游戏(一) 活动:大家来找茬请同学们在贝贝的游记当中找出错误的地方。 学生在游戏中对不同温带对应的熟制和作物种类更加明确 加深印象
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进行归纳 总结升华 巩固知识
游戏(二) 砸金蛋游戏:不同金蛋对应不同的题目,答对加分,答错扣分。 学生踊跃参与发言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跃气氛
游戏(三) 抢答环节 学生踊跃参与发言 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跃气氛
练习 学生现场完成一道市质检大题 学生完成练习并回答 巩固知识
八、板书设计
PAGE
4